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周振国  汤礼春 《侨园》2014,(10):64-64
我的父亲原是武汉灯泡厂的炊事员,身材矮小,为人朴实谦和,言语不多。直到他晚年我们才知道,他曾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这让我们吃惊不小。我的父亲周伟(又名周国华),曾是黄埔军校五期生。1937年抗战爆发后,父亲积极投身抗战,曾率部在豫西一带与日寇作战。父亲讲得最多的是"归德战役"。他说那次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日军将大气球放到空中,用来测定我方的目标,因此日军的炮火杀伤力很大,我军将士简直尸横遍野,惨不目睹。许多受伤的士兵在呻吟哭叫,可我们不能救治,因为正跟日本鬼子打得激烈。  相似文献   

2.
王庄林 《侨园》2012,(10):24-25
一 在木祖克大沙漠北缘的卡美尔部落,卡美尔的英文是“骆驼”,骆驼是卡美尔部落的祖神,酋长卡美隆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第十七个儿子.父亲与卡扎菲的关系甚密,于是我在三年前成了这位总统的卫士.为此,父亲曾非常骄傲.我回到部落后整整睡了三天三夜,父亲骑着他的神驼来看望我.“行了,你也该出去透透风,到我们的木祖克大沙漠去看看,也好将卡扎菲忘了吧.”父亲说: “我把我的坐骑神驼赐给你几天,出去走走.”  相似文献   

3.
1991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过完他的虚岁八十大寿两个多月之后,兀然离开了我们. 办完父亲的后事,送别了一拨又一拨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邻里故旧,听了许许多多他们对于父亲的回忆与赞颂,我走进他的房间,关上门,一下就闻到了他的气息.屋子里一切都是原样.只在那个梳妆台上方,在母亲的遗像旁,又添了一帧他的遗像.这只梳妆台和另一个大衣柜,是抗战前,他新婚家具中的两件,欧式风格,硬木的,很重.武汉沦陷后的一段混乱时期,家里被乱民进入过,拿走了很多物件.这两样大家具,大概因为太重而被留下.  相似文献   

4.
话从赵伯伯嘴里说出来特别俏皮、有味 1965年年初,我们随父母从湖南来到山西太原. 后来才知道,父亲(作家、《平原游击队》编剧邢野)在湖南感到气候不适应,向中宣部打报告,希望回到北方,比如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省文联.冀中一带是我母亲的家乡,也是战争年代父母所在部队活动的地方.1958年,父亲曾经下放到河北省文联,任文联副主席,在保定办公.他也曾到石家庄国棉一厂下放.但是这时中宣部说河北文联的干部都下乡四清去了,一时联系不上,问我父亲愿意不愿意到山西太原?父亲一想,山西太原的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几个作家他都认识.马烽、西戎、胡正曾是他文学研究所的同事,孙谦是他电影局时的同事,就同意先到太原落脚,以后再说.这样,我们就到了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5.
王元化 《各界》2008,(8):86-87
一   我认识胡风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我和满涛一起去雷米路文安坊看望冯宾符,他对我们说胡风就住在他的隔壁,愿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我们当然很高兴,这是我和胡风先生第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母弟妹 我叫周群,今年79岁.祖父是道县兴桥人,是普通农民,有十几亩田,省吃俭用送我父亲上学.父亲周谟,抗日时期报名参加国民党青年军,上前线抗日.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宪兵科当科长. 我193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49年,我已经13岁,这时,到处传说解放军要打过江来了,远方“隆隆”的炮声都听得见了.有一天,父亲突然神色慌张地从南京赶了回来,对我和母亲说:“共产党的军队要渡江了,政府乱作一团,我们得赶快跑.”  相似文献   

7.
姓氏寻根     
我姓江,随了我父亲的姓. 然而,"江"姓不是我们的祖姓.知道这点的时候,已到了我上中学那年.一次偶然的闲聊中,父亲吐露出我们本姓"莫",属于老家广西那边的一个大姓.父亲很少提及老家的事,我和妹妹因了好奇追问不休时,父亲的口气变得淡然起来,眼角眉梢透出一些怅惆,好象有一道沉重的历史帷幕正在他脑海徐徐降落.我们姊妹只是断断续续听说,父亲临解放时参军北上,在他走后,一场大水给老家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从此父亲便与家乡断了联系,留在老家的"莫"姓妹妹也生死未卜…….老家,姑妈,还有那个祖姓"莫",越来越在我的心底生发出神秘之感.而父亲竟至什么也没说就永远地走了. 及至去年夏天,已是父亲去世后的半  相似文献   

8.
穆青 《瞭望》1995,(37)
前些天,我在清理办公室的书橱时,从一包“文革”后清退给我的材料中,忽然翻出了几页残破的家信,那旧式的信笺,熟悉的笔迹,似乎又把我带入了半个世纪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引起我许多遥远的回忆.信是1938年父亲从河南老家写给我的.那时我已经参加革命,在八路军一二○师宣传队工作,驻扎在山西的岚县.我记得那时候正是济南、太原相继沦陷,日寇大举进攻河南,胁逼武汉,抗战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我因惦念家乡亲人的安危,曾一连写了好几封信,打听家里的情况,现在残存的这几页家书,就是当时父亲的回信.信一共是四封,其中两封还算  相似文献   

9.
政治内外 抗战爆发后,父亲转移到了重庆,他和早期帮会里的人关系渐渐疏远了,相反,与蒋介石这些人走得近一些.父亲在重庆时跟戴笠走得很近,所谓走得近,就是帮助戴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也利用他在上海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帮助国民政府抗日. 蒋介石和父亲的关系,坦白说就是利用,因为蒋介石始终没办法控制上海,所以他要利用父亲在上海的关系实现间接控制,而父亲是不做官的,无所谓蒋介石对他怎么样,所以这种利用也是单方面利用.  相似文献   

10.
卢存学 《团结》2004,(5):40-42,33
我的父亲卢郁文是民革第四届中央常委。20世纪二十年代他参加北伐;三、四十年代他投身抗日参加国民党政府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内战,多方奔走呼吁和平。父亲早已去世,他的遗物中有“49年北平和谈资料”。现在,我把父亲的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摘录整理出来,或许可以对该时期的历史资料做一点补充,对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父亲也是一种纪念。1949年初至北平和谈前(一)给于右任拜年1949年元旦,新登上总统宝座一年多的蒋介石,于国内战场上节节失败之际,发表元旦文告,呼吁和平,声明下野。对这个文告,明眼人看得清楚,蒋介石一改1947年攻占延安,…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6,(7)
正父亲是一介农民,生活在豫东平原,今年已70高龄。我是父亲精心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从乡村到都市,从贫瘠到小康。父亲呕心沥血,壮心不已。18年前,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读大学,期间曾写下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至今未忘一瘸腿的父亲/拉着一车稻草/挪出田地/架子车,在夕阳中/蹒跚/稻草瑟瑟作响/像在倾诉/他最清楚/老人,无声的呻吟在那个时节,我写下不少关于父亲的文章。彼时,父亲在我的眼中已渐苍老,他一天到晚,蹒跚在田地间,无  相似文献   

12.
王宝文 《侨园》2014,(6):39-39
我曾有过抄书的经历,而生涯中的这—幕,却是从父亲为我伏案抄书开女的……那是在"文革"时期,刚转业到地方基层单位工作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靠边站了。由于受父亲的株连,我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遭到人们的欺辱和冷落,同学们不跟我们这类人交往,更为可气的是学校不发给我书本。这使父亲很伤感,只好在他下放的地方,向农家学生借来课本,晚上回到家,不顾蚊蝇叮咬,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抄写书本,白天还给人家,晚上再借来抄。经过几个晚上的鏖战,我终于有了书本,虽不像同学们的那样规整,但我很喜欢。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7,(Z2)
正我的父亲已经故去十五载了,昨晚梦中又见到您的身影,我在您的呼唤中惊醒,我想这也许是常人所讲的"日有所想,梦有所思"的缘故吧!爸爸,女儿真的很想您。我的父亲从小父母双亡,14岁那年他就跟着八路军去抗日,我们这些孩子是听着父亲打鬼子的故事长大的,父亲讲的故事我们百听不厌,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对党忠诚,因为正直忠厚,不  相似文献   

14.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5.
祖父小时候家境窘迫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去世多年,我们对祖父的认识都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得到的.这些人包括我们的祖母、父亲、年长的几位兄长,以及其他亲友如陈之骥(我们的大姑父,曾任江苏督军署秘书长)、阎升(祖父生前的侍卫长)等人. 父亲曾对我们说,祖父小时候很爱念书,在毛公书院上学时,成绩就特别得好.后来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才去当了兵,开始就是一名伙夫.  相似文献   

16.
父亲爱的教育 父亲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我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4,(24):51-51
我们该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中国应该具备一种历史的角度 从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说起。前几年我回山东高密去为我的父亲做寿,整个家族几十个人都参加了。我父亲说他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的时期,他认为最近十几年,是他这一辈子中所过生活最好的一段时间。他总结说"中国感谢共产党,高密感谢吴建明"。  相似文献   

18.
学生时期,我曾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工作之后,为报师恩,我写书、出书,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歌颂人民教师的作品.长篇小说《烛光》,1990年出版、1994年重版,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我出生在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畔盐碱窝的一个贫穷的村子.四五岁时父亲病故,一家人像塌了天.当时哥哥七八岁,妹妹才一岁,母亲体弱,奶奶年迈,拖着我们艰难度日.父亲治病背了许多债,催债逼债的也纷至沓来.接着,哥哥和  相似文献   

19.
初见阎锡山 1938年秋抗日军兴,作为青年学生,我从河南、武汉流亡到西安.经父亲友人蒙藏委员会陈树人先生介绍来晋参加抗战工作. 1941年2月的一天,第二战区长官部副官处长律焕德告我:"接侍从秘书室通知,司令长官要传见您!"我理了理服装,匆匆赶到侍从秘书室.  相似文献   

20.
王泉云  文木 《各界》2008,(4):78-80
2002年国庆大假,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老红军王泉云所在的四川省的北监狱采访.老人每每提起抗战初期奉刘伯承之命,前往看望徐向前父亲之事,激动不已,沉浸在战争年代的回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