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评价的演变苏联理论界近几年来发表大量文章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苏联学者们认为,二十年代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不是列宁晚年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它已扭曲,已变形。二十年代末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直接从斯大林的手中接过来的。苏联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是遵循斯大林的思想编纂的。二十年代末以前苏联经历的“军事共产主义”(1918~1921)和“新经济政策”(1921~1928)这两个时期实际上是两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体现。这两种模式并非起自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从解放运动刚产生起就存在这两种模式,并一直进行着斗争。“社会民主运动和军事共  相似文献   

2.
特写之二“纯社会主义”的厄运斯大林的批评者和辩护者的相同思维模式绝大多批评斯大林及为它辩护的人是没有分歧的,这似乎是怪事。他们的社会思维的根本模式是相同的,是按同样的一些图纸绘制出来的。斯大林主义的支持者也好,反对者也好,都把通向社会主义的运动想成是脱离异族的社会主义过程。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这是取消原有的多种成份,首先是小农生产;如果不进行强制,不使国家的整个生活服从中央就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需要的计划性;只有通过社会无产阶级化才能抵制小资产阶级蜕化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主义由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四方面组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相继出现的。斯大林的经济制度出现于30年代初;文化和社会制度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斯大林的政治制度出现于30年代末。斯大林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在指令原则基础上而不是在市场力量作用基础上运行的经济制度。它是一种达到政治目标的合适工具。它体现出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而轻易地转向战时需求。强调重工业也意味着一种无视消费者需求的经济。由此,不必依靠物质刺激来激  相似文献   

4.
1987~1988年苏联社会对苏共党和社会历史的兴趣空前高涨。许多事实、数据和专记资料冲出禁区纷纷问世。学术界对党史和社会史有一种评介是:在1928~1929年斯大林发动了一场反革命政变,其结果是工人阶级被排挤出由斯大林及其周围人霸占的政权之外,斯大林建立了一个专横的极权国家,从而产生了一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改革扩及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经济改革本身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一、从总体上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首先发起了一场“公开性”和民主化的革命。当前正在着手经济改革。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经济状况不佳,并产生了停滞现象和危机前兆,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根本铲除消极现象,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综合、根本的改革。经济改革更深层的原因是,前15~20年间苏联社会的消极变态,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消极变态,始于斯大林时期,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主要精力首先集中于发展生产,而不是旨在社会发展,不是旨在一切为了人。因此,经济改革并非仅仅是克服勃列日涅夫消极停滞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7.
一、对个体经济进行法律调整的提出关于苏联的个体经济,应该承认,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属于个体经济的范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提到法律调整这个高度的。而在“斯大林模式”的时代根本不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也就不可能有个体经济的法律调整。然而,经过从50年代到80年代三十多年的实践,苏联同东欧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个体经济仍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  相似文献   

8.
“改革就是革命”。具体地讲改革就是模式的转换,就是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目前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都面临着三种模式的转换,即:①传统模式——改革的对象:②转换中的模式——改革中的现行模式:③新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一、传统模式传统模式也即斯大林式,或称国家社会主义模式,主要形成于苏联三十年代斯大林执政  相似文献   

9.
丁晔 《当代韩国》2011,(4):37-47
一般认为,工人阶级在一个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群体,在民主化过程中,工人阶级应当发挥关键乃至领导者的角色。但本文认为,韩国的经验并未证明这一.最。相反,在韩国的民主化过程中,工人阶级表现得比较稳定。不论是1987年之前的“不充分民主”阶段,还是之后的“形式民主”的实质化阶段,韩国的工人阶级都始终表现为社会中的稳定力量,而不是积极参与民主运动并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的力量。这主要是由于国家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工会和立法以及限制工人阶级的体制外同盟对工人运动加以控制,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经济、政治以及配套的社会措施对其加以疏导,同时也伴随着工人阶级自身所作的适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
戴隆斌 《俄罗斯研究》2004,(3):76-82,87
苏联的"罗名制",从产生到最终被取消,其间经历了将近70年。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苏联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逐渐集中相一致的,其形成和确立又是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同步的。实际上,苏联的"罗名制"就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苏联"罗名制"的特点既有斯大林模式的共性内容,也有其独特的方面。"罗名制"的形成与确立并被固定化,给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可以说,虽然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罗名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后果无疑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是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巨变的年代。苏联文学界也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斯大林逝世后不久,出现了涉及文学创作原则、方法、题材、文艺批评标准等根本问题的论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也出现一个又一个爆炸性事件。不过,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潮——“自由”与“保守”——间的斗争首先表现在文学批评中,它形成了一种宗派斗争。  相似文献   

12.
俄国1917年革命开辟了一条由农民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之路,它引起了俄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俄国学者虽然积累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对“农民俄罗斯走向斯大林之路”得出清晰的认识。西方关于苏联农民史的研究比苏国内更为多元化,但他们研究方法缺乏变革中社会人们所具有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续上期)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从一开始就强烈谴责卢武铉,说他教育程度不够高。在就职以前他从未去过美国,而许多高层官员都去美国进修过。但凭着自己坚强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摆脱了劣势。他所面对的选民认为政府高官是反动的社会力量的代理人,损害着人民的利益。他构想了一个进步的现代化韩国,在这个新的国度里实行依法治国和贤能政治。他构想未来“人民的胜利”以及经济的繁荣昌盛。韩国经济的发展将成为与东北亚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融合的一部分。这一构想表明韩国有希望成为一个强国,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卢武铉很重视民主参与,这是…  相似文献   

14.
王璇 《法国研究》2007,(1):17-21
杜拉斯的小说中有一种位于社会主流道德之外的另类道德观.它是一种少数人的新生类观念.他们是在既定的社会规则之外的范畴去占卜自己的命运,以自主的思考、自觉地去审视自身内在的欲求.  相似文献   

15.
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必要认真研究习近平对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所作的多次引用和阐发。本文以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为例展开讨论。人们误读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二章开头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把它与恩格斯对宗教世界观的发展的论述分离开来。通读《费尔巴哈论》可以看出,恩格斯在其中批判的不仅是哲学世界观,而且是宗教世界观、伦理学世界观等一切作为意识形态的旧的世界观。作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是唯物史观,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他们的理论工作并不是面向哲学家的,而是面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的。人民群众未必懂哲学,他们主要受宗教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世界观的批判和超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他们对哲学世界观的批判和超越。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应当视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世界观即唯物史观的发展形态,而不能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世界观直接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6.
1995年9月2日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卢卡申科在高尔基市举行的白俄罗斯农学院成立155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白俄罗斯将建设“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目标。在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新统治者葬送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白俄罗斯总统宣布社会主义是主要的社会准则和经济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他说:“我们不准备照搬别人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的社会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和自己对未来的看法。”他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就是要对人实行高水平的社会保护、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鼓励人们进行劳动、没有短缺和排队现象。白俄罗斯正是要选择这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市场经济法则不是自发地起作用,而是在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东欧西方马克思主义眼中的苏联模式陈振明关于前苏联核试验的一份“秘密报告”俞林编译回顾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演变王崇杰形成“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条件及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陈立旭俄国学者谢苗诺夫谈苏联解体及俄罗斯当前的社会政治状况钟亚平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沈克华、张盛发从全面结盟到分道扬铭:论苏东剧变的历史基础李兴斯大林民族理论评析华辛芝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左转初析郭增麟略论斯大林对外经济思想的阶段性特征唐朱昌民族矛盾与苏维埃联盟解体张琳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缓和…  相似文献   

18.
苏联剧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多种因素中,党是关键。苏共自斯大林确定党内领袖地位之后,逐步消灭党内民主,实行个人集权,形成个人崇拜,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最高领袖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局面在斯大林逝世后也没有根本改变,从而使苏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从苏共的历史进程看,可以说,在苏联,成也在党,败也在党。  相似文献   

19.
1987年以来,苏联在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迈进了较大的步伐。去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在改革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成果。全会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观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停留在斯大林时期的水平上。陈旧而僵化的理论严重地干挠了社会主义实践,以至于在苏联形成了一套“阻碍社会发展,限制进步改造”的机制。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机制,必须“对社会进行真正革命性的和全面的改造”。这就为深化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更为重要的是,6月下旬举行的苏共中央六月全会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接着,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了《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这两个文件互为补充,提  相似文献   

20.
1939年,东欧国家相继发生剧变,原先的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纵观三年多的变化,东欧各国变化的主题,就是“回归欧洲”。即去除斯大林主义的东方模式的种种影响,复归欧美主流文化,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实现彻底的“西化”。可以说,就本质而言,这种变化所要求的是一种与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因而也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