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当代中国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1987年张化的《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从近10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学术界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及理论研究显得相对滞后。迄今为止,专著也不过两三部,其中杜鸿林著的《风潮涨落──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于1993年5月与读者见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只有10多篇,可谓寥若晨星。学者们对这一运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3.
上山下乡运动,是指60年代后期,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由干各种因素的作用,作为安排知识青年劳动就业措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变成了”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变为一场运动①这场运动持续了10年之久;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仅就此作一系统的剖析与探讨。60年代末普遍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现实原因。问题之一:就业压力的困扰。60年代末,就业困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城市人口基数大。这是由于50年代初政通人和、经济复苏;工业部门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农民涌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载入史册。这段历史有很多美好的往事值得回忆,它的价值在于推动人们奋发前进。留在我们心中最难忘的回忆是1962年至1965年间,省委书记处书记林一心同志11次下乡与我们相处的欢乐情景。  相似文献   

6.
正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几乎贯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前30年历史的全过程,已成为党史、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全国累计约有1791.98万城镇初、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广大农村,国营农、林、牧、渔场和边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生产劳动。1978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一定历史  相似文献   

7.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上山下乡”,是一度牵涉到千家万户,对一代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一些理论工作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1、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过程。我国知青上山下乡产生干五十年代。1955年到1957年底,共青团中央在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  相似文献   

8.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1973年4月,福建省莆田县的小学教师李庆霖,因儿子上山下乡后一些具体困难不能解决,上书毛泽东,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从而引起毛泽东、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专门为李庆霖回了信,并寄去了300元钱,以“聊补无米之炊”。党中央、国务院以此为契机,着手纠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左”倾错误,调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有关政策,使涉及全国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高潮走向终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而对“文革”之前的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鲜有人关注和论及。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到“文革”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庙纪事     
知青上山下乡,曾是新中国历史上涉及千家万户、波及全社会的一场运动。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代年末,全国先后有近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奔赴边疆、山区、乡村,经历了人生的磨练和命运的洗礼,把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奉献给了"第二故乡"。这个历史进程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继续与山东省档案局合作,收集汇总反映山东知青上山下乡的那段历史,既是那一代人的愿望,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相似文献   

12.
张曙 《党的文献》2003,(6):57-6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一大社会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打破思想禁锢 ,率先提出广开就业门路 ,逐步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他还对下乡知青的回城请求和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知青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下乡上山与上山下乡。从语法上说,它们是同一结构的联合词组,只是这一词组的前后两部分换了一下位置而已。但从历史上说,它们却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提法问题。19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国家开始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这就是下乡上山,这一保农业、促就业的试验持续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本来是就业问题的下乡上山,却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也出现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此后,全国就通用了上山下乡这一提法。从下乡上山到上山下乡,不仅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客观事实,而且从细节上,体现了知识青年安置目标和方向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掀起初澜,“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狂潮。毛泽东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成为一个历史时期内城镇知识青年的座右铭。从196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曾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15.
张曙  郭健军 《世纪桥》2001,(1):12-1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50年代中期,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8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  相似文献   

16.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早已趋于沉寂,但历史影响仍在。从多角度分析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利于对这一问题作整体的把握,对于解决当今的教育、就业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早已趋于沉寂,但历史影响仍在.从多角度分析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利于对这一问题作整体的把握,对于解决当今的教育、就业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特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根植于"乡村建设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历史基础之上,政策形成过程经历了自发探索、群起效仿、全面试验和规范发展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正2008年2月,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该书由北京早年下乡插队的知青侯隽组织撰写。曾经担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秘书赵炜、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主任廖心文和原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顾洪章等人担任此书的顾问。该书通过对知青历史的回顾、知青亲身经历的回忆和知青的切身感受,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展现了整个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过程。当然,通过此书,众多的读者更可以看到当年  相似文献   

20.
上山下乡运动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年代末,在红卫兵运动渐趋沉寂时,全国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对这场运动如何评价,史学界所论不多。笔者在研究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上山下乡和上山下乡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贡献和运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可同日而语,上山下乡运动应该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