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批判是哈特、奈格里"帝国三部曲"的一条隐藏的主线,他们提出了唯物主义目的论来批判福山的超验目的论,旨在通过人类主体的力量和斗争来改变世界,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他们认为,历史终结论被强加给大众,通过消弭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力量来保持现状。哈特、奈格里提出打造作为后现代革命主体的诸众,以共有制和诸众民主来替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福山近年的"政治秩序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们的批判的回应,并使得相关论争走向更深层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其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民主的合法合理性进行批判,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现有政治权威终结的社会的理想民主模式构想.这一模式的实现,以资本主义政治权威的终结为前提,不但在基本结构上与自由民主主义的模式不同,而且体现着马克思独特的自由原则.这一模式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规划,这种后革命的政治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规划的放弃.究其原因,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叉政治哲学在深层逻辑上和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观点非常一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消失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运动的革命历史终结了.  相似文献   

4.
终点的回溯     
福山最近在其有关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的著作中阐述的理论,表明福山并未放弃他早期的"历史终结"哲学,而恰恰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的"终点"的回溯,甚至可说是一种对这一"终点"的政治历史的背书。但是,福山所阐述的重点却也发生了微妙和重要的变化,即他由强调自由民主转到了强调国家能力的建设,这一转变可以从他的核心问题意识由人类历史转到了美国政治得到解释。而对此还可进行另一种回溯,即对"终点"的逻辑追溯。通过对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考察,可以展现一种隐藏在制度理念后面的道德价值规范原则的系列,由此也可以发现国家能力和保存生命原则的关联,并证明独立地提出这一保存生命的原则且将其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几乎没有谈论过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本文通过对辩证法本质的揭示指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有所展望,而且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首先,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阐发了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他反对以康德式的"应然"来表述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诉诸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式的内在批判立场。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颠倒主谓关系的批判具有规范性的意义,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并将共产主义区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到那时,人类能力就是目的本身。这些伦理原则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解决当今时代的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时,福山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他的这一理论,其实质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世性提供合法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试图从自由的角度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由具有摆脱偶然性、在活动中对象化自身和在共同体中实现自由三个维度,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却破坏了这三个维度,马克思是基于自由而不是基于正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的,自由为马克思提供了谴责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两个必然"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共产主义实践也融入新的社会历史进程,因此,对"两个必然"的理解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正>1989年东欧剧变后,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资本主义制度将一统天下。时至今日,"历史终结论"已经成为历史笑料,西方国家要以"民主、法治、市场"等西式发展模式一统江湖的梦想正在走向"终结",其在经济、政治发展模式方面的话语优势迅速消退。面对"民主、法治、市场"三支箭失灵带来的"后西方世界"之乱,应如何应对?"后西方世界"将走向何方?只要世界"后西方化""去西方化"的进程未完结,世界乱局就不会了结。这一漫长过程需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10.
对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基本原则的"人权",马克思、恩格斯采取的是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取自身以及人类解放的运动不能受到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等口号的迷惑,并把这些口号作为奋斗的目标,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在实现其自身以及人类解...  相似文献   

11.
世界市场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扩张是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又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既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平台,又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力量;它既造成了资本主义由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扩张的趋势,又为某些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提供了凭借力量;它向人们表明,封闭性和狭隘性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特征,而现代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福山在其新作《政治秩序与政治衰退》中公开承认,自由民主并不完美,自由民主对政治衰退也不能免疫,不能视自由民主为普世的东西,美国式民主制度自身存在严重问题。这些与福山在"历史终结论"中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福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立论,仍然认为自由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仍将是未来的制度范式。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永恒伦理"赖以存在的基础。一方面,对经济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的分析构成了马克思对"永恒伦理"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另一方面,对资本与活劳动之间的交换关系的分析则是马克思对"永恒伦理"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权与资产阶级所主张的自由和平等等道德观念的相互关系,把对资产阶级伦理观的批判性分析进一步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分析联系起来,揭露其本质和历史。  相似文献   

14.
霍耐特在福山宣布"历史的终结"多年之后重提社会主义,并肯定社会主义的进步价值,在当前西方世界引发热议。他的复兴社会主义理论规划以社会自由概念为逻辑起点,采用历史实验主义和民主的生活形式等方案来克服他眼中早期社会主义的内在缺陷——经济决定论、工人阶级主体论以及历史进步论,重构早期社会主义的原初理念和基本框架。但是,霍耐特对社会主义内在缺陷的归纳和理解都存在着偏差,其重构规划不仅倒退到马克思所批判的"真正的社会主义"那里,而且其提出的历史实验主义和民主的生活形式等方案都存在着难以现实化的弊病,导致其社会主义规划丧失了实践导向,反而成为他所批判的抽象的规范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当代德裔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和新左派思想的倡导者而闻名,他早年曾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做过胡塞尔的助手,但比起他的老师们来,马尔库塞具有更浓厚的现实批判精神,他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解读马克思的哲学,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审美的乌托邦思想结合在一起,并将其引向社会批判,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和价值在于诉诸自由理性的实现和对现实的否定,这一点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批判精神,同时,他在现实的意义上提出了"乌托邦的终结"的思想,依此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以资本逻辑为轴心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中,"商赋人权"重构了自由、民主与平等的价值原则。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标榜的自由本质,是以商品化为逻辑起点、以财产权为核心的经济自由。资本至上的新财富观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平等的最高意识形态。经济性社会的本质化结构及其金融垄断资本导控下的政治"崩溃"注定制度再塑遥不可及。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现实困境是对其普世幻象的指认。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哲学批判证明,它与其依附的资本主义制度一样,必然只是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的"自行消失"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最终命运和人类实现观念解放的科学论断。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在人类解放中的历程实现了从虚假意识到真实意识、从市民社会意识到人类社会意识、从统治阶级意识到自由个性意识的转化,而这些转化之所以可能,根源于意识形态"自行消失"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我们应当从社会理想和客观规律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生成的角度去理解意识形态的消失,从而阐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自行消失"思想不是虚幻的乌托邦,而是科学意义上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分析马克思主义"以伍德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马克思批判平等、自由和人权等观念,反对使用正义观念;以柯亨、胡萨米为代表的另一派针锋相对地提出,马克思严厉谴责资本主义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压迫,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在塞耶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论,也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印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维度。科学评析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剥削的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任何两极对立、随意拆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做法都违背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的曲折与反复。有人说社会主义不行了,弗朗西斯&#183;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说。历史到此果真“终结”了吗?事态的发展很快给出了回答:(1)在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西方内部并不平静。面对西方社会经济生活的种种弊端和急剧变化的世界,人们在寻求革固鼎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系统的演进过程中,自由竞争与平等合作是统一的,也是相对的。竞争意味着平等,平等就是真正的竞争。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竞争的平等史,竞争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