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海洋强国既是依托海洋实现国家崛起、强大的漫长过程,也是在海洋领域拥有强大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实现崛起的目标。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中国21世纪面临的时代命题,中国必须建设海洋强国以巩固陆地经济建设成果,制约美国海洋霸权主义,建设"国际和谐海洋"。在海洋强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既不受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早期欧洲殖民海洋强国陆地资源匮乏的局限,又能够超越美国海洋强国的霸权主义范式,同时能够汲取古代中国在海洋领域只"崛起"不"强国"的教训,从而建设海陆经济一体化、海洋权益得以维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海洋贸易通道畅通、海洋国际影响力扩大的海洋强国,开辟中国崛起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从历史实践上看,陆海复合型特征对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地缘战略转型引起了美国的忧惧,美国地缘战略的核心在于维持欧亚大陆均势,防止欧亚大陆由一个敌对的大国主导,并保持其海上绝对霸权地位,中美地缘战略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呈现"陆缓海紧"的特点,中国必须谨慎审视与评估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运行成本与战略风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海洋战略,稳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困境与创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强国"本身既是一个目标性、结果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和过程性的概念。实现从建设到建成海洋强国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必将遇到各种困难、面临各种挑战。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面临陆海复合地缘两难、海洋强国战略挤压、与邻国海洋争端、海洋意识欠缺、海洋力量相对薄弱等诸多战略困境。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坚持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统一,从意识养成、发展理念、法制完善、海军建设、海洋外交等方面进行创新是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国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说明中国领导集体对海洋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雷墨 《南风窗》2013,(11):36-40
美国海洋战略是"经济驱动+战略跟进",两者互为因果、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前苏联海上力量扩张属于"战略驱动"型,缺乏经济上的内在诱因,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20年,中国的大洋工作将立足资源、超越资源,确立中国在国际大洋事务中的强国地位。"这是今年5月8日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对于中国海洋战略目标的表述。该报告出台次日,台湾渔民在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工业基础,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新形势下,维护海洋权益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的俄罗斯国家能源战略,虽然保证了其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失衡、市场机制缺失和西方国家联合控制国际油气能源价格等因素,致使其社会经济发展患上了"俄罗斯病"。俄罗斯片面依赖能源的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后果昭示出,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必须完成产业结构提升,通过发展"高精尖"产业,缩减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制定以节约为主导的新能源发展战略,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健全国内能源供给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能源储备与运输体系建设。通过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保障,实现从经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色列利用中东乱局,趁机调整其中东战略,从战略相持转向战略突围。以色列中东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和东西两翼齐飞战略构想,构建东地中海经济圈和红海—海湾国际经济走廊,重塑中东地缘经济,争取从外围突破巴以、叙以和平进程僵局。以色列中东战略调整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通过发展促进和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上有共通之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以合作成果丰硕,但障碍犹存。  相似文献   

9.
张墨宁 《南风窗》2014,(22):76-79
<正>中国虽然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但与其他大国相比,我们在地缘环境上存在先天不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国地缘战略必然是"陆海统筹、东西并举、南北兼顾"。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克服海洋方向地缘条件的先天不足,如何突破带有冷战思维的霸权国家的所谓岛链封堵,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独特的陆海复合地理位置注定了中国必须同时"海防"和"塞防"。俄罗斯与中国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线,故中俄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陆上安全。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在陆权相对稳固的基础上,才能加快海权的建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确保了中国陆地边境的安全,也为中国顺利解决海洋争端、维护海洋利益以及进一步发展海权事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中俄之间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海权关系框架应是配合与协作。  相似文献   

11.
张洁 《当代世界》2015,(8):37-41
<正>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自身谋篇布局的同时,必须准确把握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做好战略对接。印尼扼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文简称"一路")的战略通道,又是东南亚国家的领头羊,必然成为"一路"建设中的重点合作国家。实现与印尼的战略对接,需要中国在历史与文化情境下,从政治、经济、安全等多维度理解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以海洋为核心,开展经济合作,维护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与中俄北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洋 《当代世界》2015,(11):71-74
<正>北极冰雪消融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北极航道的通航周期延长,使得北极第一大国俄罗斯开始构建本国北极战略。2015年1月8日,俄罗斯北极战略司令部开始执行巡航、潜艇水下作业、海上救援任务,并加强与俄在北极岛屿驻军的战略配合措施。2015年7月26日,《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的通过更加凸显了北极在俄海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俄罗斯加快了维护北极新利益的步伐。本文旨在探讨如下问题:俄罗斯北极战略决策源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大起大落,海权得失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17世纪末至18世纪,俄罗斯成功地西进波罗的海并夺取黑海制海权,直接促进俄罗斯实现崛起;19世纪,因政府特点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加之海洋地理环境的限制,俄国在海洋角逐中惨败,国家由此衰落;20世纪,苏联在工业化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支撑下再度崛起,后因军事海权与经济海权脱节,领土扩张与国家安全冲突,国家再度走向衰落;进入21世纪,俄罗斯对过去海上争霸战略进行调整和改革,实行更加务实的海权复兴战略,适度地发展海上力量,更加注重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谋求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海权潜力得以开发,同时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但中国面临比较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美国的海上霸权、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以及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制约着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目前,对中国海权战略的发展存在三种观点:无足轻重的海权、辅助性海权及主导性海权。结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和海洋安全形势,无足轻重的海权和辅助性海权不能保障中国的海洋利益,主导性海权才是中国发展海权和建设海洋强国的理想选择。作为海权的核心,中国海军必须实现作战理念、军种战略、编制体制以及作战能力方面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于2021年5月29日在锦江小礼堂联合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理论创新研讨会",本文是部分与会专家的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加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重要引领。推陈出新,守正创新,是这一理论建设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深厚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性,以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价值观引领外交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于世界大变局背景下,为引导世界大变局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演进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定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多赢发展。在海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海洋安全观涵盖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敏锐把握时代动向,对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视域下,海洋作为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维护与治理显得尤为迫切。依法治海作为维护海洋权益的路径,体现了国家在海洋事务中强调法治理念的坚定决心。近年来,我国在海洋权益维护上付出了诸多努力,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构筑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科学有效的依法治海体系。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依法治海对于我国海洋事务的重要性以及维护海洋权益的法治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鲜明特点,中国已逐步构建起以本国为中心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如何在地区层次上构建伙伴关系,有效连接双边伙伴关系与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外交深耕伙伴关系战略的发展方向。而俄罗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一种构建地区性伙伴关系的倡议,有其自身的战略意图,并具有继承性和独特性。结合欧亚地区当前的合作形势,中国抓住契机,对俄罗斯予以积极回应。两国通过协商合作,确定了共同构建"欧亚经济伙伴关系"的目标,这既适应俄罗斯的需要,也能够发挥中国的优势,有助于推动欧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当前,中俄合作在多个层次上全面展开,并在不同层面上有所侧重,今后一段时期,中俄在地区层次上的合作将以构建欧亚经济伙伴关系为目标,着重经济合作,并以此塑造地区秩序。  相似文献   

18.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关大国加紧战略布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面对西方压力,俄罗斯加快实施"转向东方"战略,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意欲将地缘政治优势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扩展。其中东盟成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加强与东盟的政治和安全合作是俄罗斯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构建欧亚新秩序、抗衡美国战略遏制的重要切入点。当前,俄罗斯对与东盟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在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下推动欧亚经济联盟与东盟国家自贸区建设有强烈需求。对东盟国家而言,与俄罗斯发展合作关系有利于其大国平衡,维持其在东南亚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尽管如此,与双方政治和安全合作的不断升温相比,经济相互依存度低和合作基础薄弱仍然是制约俄罗斯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东盟利益的全球化和俄罗斯实力的增长,影响双方合作的诸多因素实际上超出了双边关系范畴,大国博弈和南海局势等为双方合作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张耀 《当代世界》2008,(10):4-6
2008年8月发生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围绕南奥塞梯地位问题的武装冲突,是冷战后俄罗斯第一次在境外直接采取军事行动以维护自己核心利益。俄格冲突虽然是因为南奥塞梯地位之争而发生的,但其大背景却是近年来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龃龉不断,西方不断对俄罗斯进行战略挤压,逐渐复兴中的俄罗斯难以忍受西方的战略遏制,寻找机会进行反击。不仅是俄格双方,美国和欧洲国家事实上都成了俄格冲突的相关方。俄格冲突直接关系到美欧俄等大国的战略利益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对未来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红星指引新天军 俄罗斯最新太空军事实力深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俄罗斯航天部队司令官弗拉基米尔·波波夫金将军向外界公布了俄太空军事复兴计期。按照该计划,俄罗斯将大力加强军事航天力量的建设,不断提高太空系统的作战能力,以确保俄罗斯在军事航天领域的战略主动权,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最近,美国艺术与科学工程学院公布《俄罗斯太空军事实力报告》,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俄罗斯天基武器系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综合评估俄罗斯太空政策和整体作战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俄罗斯未来太空军备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