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委会选举的中贿选现象、候选人、选民、政府代表者在公共选择理论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诠释。当前关于防治贿选的立法缺失,给村委会选举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要加强立法工作,包括健全制裁贿选的刑事法律体系,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和村民自治法,以规制村委会选举贿选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地方村委会选举中竞争行为不规范,贿选现象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以保证村委会选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村庄派系与贿选行为——以H村村委会选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贿选行为是村庄派系利益博弈的产物,村庄派系既是贿选的始作俑者又是贿选的操纵主体。派系核心精英或竞选者通过组织竞选“班子”和成员分工、秘密调查和确定贿选对象、选择贿选方式和宣传动员、实施贿选和投票监控等一系列环节来完成贿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利用相关法律制度某些漏洞和村庄文化网络关系来规避法律制度的调整和约束。所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强化农村民主素质教育是治理贿选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村庄资源是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内在动力来源和竞选者实现利益的基础,也是贿选蔓延的终极源头和激励因子。村庄资源可以分为村庄物质资源、权力资源、社会关系和脸面资源。在这些资源中,村庄物质资源是消费性有形资源,社会关系和脸面资源是无形的精神资源,而权力资源是工具性资源,即贿选者通过贿选投入获取村庄权力,然后通权力的运作可以实现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所以要从源头上铲除贿选行为,就必须强化村级管理制度的系统建构和民主管理监督体系建设,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村庄典章建设。  相似文献   

5.
村委会选举中几个争议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争议较大的选民资格认定、村委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贿选与拉票、罢免等四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贿选的定义、贿选的惩戒、选举的监督三个方面,美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反贿选立法有一些相似的制度经验。贿选专指选举中以金钱或物品换取选票之行为;贿选的法律后果包括丧失选举资格、罚金、监禁、选举无效;选举监督机关包括选举主持机构和司法机关。我国的反贿选立法宜进一步明确贿选与其他选举贿赂行为的区别、明确贿选的形式和法律后果等。  相似文献   

7.
"贿选"行为是当前选举活动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严重破坏,也是破坏选举罪重点打击的行为。实践中,"贿选"行为手段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贿选"行为在其范围、对象、类型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疑难,需要予以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社会"二元结构下,中国农村村委会的选举博弈非常复杂,因为谁赢得选举的胜利,谁就获得了支配公共资源的权力。在2011年H村的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尽管存在着贿选、拉票等非理性现象,但是村民所表现出的某些选举理性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直接选举是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创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不断增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减少贿选的发生,随着选举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选举程序。  相似文献   

10.
村委会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 ,乡镇政府无权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但在村委会工作的实践当中 ,乡镇政府未经村民会议通过而直接撤换村委会成员的行为屡屡发生。许多被撤换的成员选择了行政诉讼方式保护其权利 ,然而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规定的缺陷导致大多数此类案件不能得到受理。为使村民自治权利得到有效的司法保护 ,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规定急需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村干部贿选的诱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村干部贿选的原因,进而从发展农村经济、规范公共权力、加强文化建设、明确法律规制及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探讨了村干部贿选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选举的研究中,学者对宗族、农村灰黑势力和富人参与选举作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村民选举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各研究之间是割裂的。对于村民贿选,学者分析了其原因、表现形式和后果,但并没有揭示贿选发生的机制。本文通过一个案例的分析,目的在于弥合现在研究的鸿沟和揭示贿选发生的机制。村民贿选是市场交换原则取代农村社会交换原则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渗入农村社区,农民生活基本市场化和货币化,选举也成了选票买卖行为。在市场化规则下,村民坚持"选谁都一样",竞选者坚持"谁选都一样",基层政府坚持"谁上都一样"的原则共同推动村民贿选的发生。宗族治村、灰黑恶势力治村和富人治村,三者之间既相互交错呈交替发展趋势,又有内在关联,还与整个社会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是我国广大农民依法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但由于不良竞选、村委会定位模糊和行为失范侵害了村民权利,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只有建立村委会的责任机制,明确村民自治的主体地位,完善监督体系,才能确保村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资源型地区的农村中,富人当政成为村民自治实践中的一个新趋向,他们在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其执政行为的功利性、随意性和滞后性,也引发了诸如贿选、上访、当“官”不理政、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应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运用制度来管理等途径规范当政富人的执政行为,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村委会依法管理村集体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承担着对本村内部事务自治管理的职能。传统的行政法理论把村委会排除在行政主体之外,认为其行政行为不应列入司法审查范围,这种理论不利于村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村委会的自治权不同于基于法律、法规授权以及基于基层人民政府委托而行使的行政权力,其中,村委会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时,其实施的行政行为可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此时,村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成立。  相似文献   

16.
《村委会组织法》是加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村民自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村委会组织法》在经过七年的实践后,各地普遍感到该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尽快加以完善。作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行为偏差、基层集体组织功能异化和农民土地所有权主体身份模糊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主要原因。制度供给不完善、产权关系模糊造成地方政府往往突破应有边界,过度介入土地流转,特别是集体土地产权主体虚化加剧了政府的不规范行为。村委会并非真正意义的集体土地产权代表,其土地控制权更多来源于政府支持,村集体内部没有建立有效的集体土地产权委托代理机制,村民民主权利体现不充分。应寻求村民原始产权的有效实现途径,探索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新形式,改变村委会土地控制权的获取方式,由国家赋权变为村民集体协议授权。  相似文献   

18.
村官贿选现象,近年来在农村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因此,重视村官贿选问题,加强村官反腐问题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分析贿选成因的同时,提出了五点预防贿选的对策,希望对遏制今后的村官选举中的违法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村民委员会建设几个问题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宪法学角度切入 ,提出应从村民委员组成、村委会权力、村委会主任的选拔、培训、待遇等方面逐步得到完善 ,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海东地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把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的落实和广大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在普法宣传,执法教育,培训骨干,加强监督和完善法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广大农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作出部署,人大保障监督,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经常深入村社,在积极抓好村委会组织法宣传工作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