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点集萃     
□摘坚持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吴二华撰文认为,总结我党50多年的执政经验,党要做到执政为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做到以下要求。1、必须坚持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在我国社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坚持群众观点,一切相信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真正当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事业就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2、强化"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执政意识。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领导方法。4、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  相似文献   

2.
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我们党的共产主义先进性的集 中体现。坚持执政为民,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基本要求就是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之中,最本质的要求是执政为民。如何贯彻这一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明确了执政为民的关键在为民。因为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维护和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5.
李晖 《理论视野》2010,(5):62-63
掌权为人民,用权谋事业,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把权力当作服务;坚持勤政为民,把权力当作责任;坚持廉政为民,把权力当作奉献。  相似文献   

6.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一条基本经验和长期执政必须遵循的一条定律。执政为民的根本要义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党的最高利益相一致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党的命运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做到"三真",是对全党同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在工作中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为民问题长期思考后得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是对共产党执政为民课题的新回答,是对共产党执政为民规律的新揭示,是对巩固共产党执政为民地位的新要求,是对提高共产党执政为民能力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陈家超 《理论探讨》2003,(5):105-107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能否切实做到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着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做出执政为民的最高价值选择,二是必须正确把握执政为民的对象范围。  相似文献   

10.
关注民生: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关注民生",不要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和口号,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1.
杨军 《学理论》2011,(2):40-41
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党的高尚品格,成就党事业的辉煌和党的理论建设的创新,必将对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民性,是指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这一价值取向。本文在考察人民性的时代内涵以及同“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怎样坚持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3.
王文军 《理论导刊》2003,(11):37-3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领导理论的开拓和创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任务、价值和基本素质,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在 21世纪发展的最新成果;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三个代表"的领导观,必须不断强化"五个"意识,即思想灵魂意识、与时俱进意识、"第一要务"意识、"两个务必"意识和执政为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灰色权力"的存在,有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有损国家、政党、政府、人民的利益,不利于规则和秩序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科学发展。要遏制灰色权力的泛滥,必须从权力思想观念、权力运行机制、权力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等方面多管齐下,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突出强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执政方针的最好诠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民本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基础 ,坚持“民本主义”必须要树立起“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根本目的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为民 ,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是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在执掌国家政权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是实现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7.
蒋淑晴 《学理论》2011,(18):24-25
坚持执政为民与解决民生问题在本质上高度一致,都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现人民的福祉。立足民生视角,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和权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首先正确回答了权力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问题。 1.正确认识和自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  相似文献   

19.
吴军 《理论探索》2004,(1):46-47
唯物史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依据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宗旨。要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就要加强唯物史观教育 ,提高执政为民的自觉性 ;就要增强公仆意识 ,防止公仆变为主人 ;就要转变作风、深入实际 ,切实为人民谋利益 ;就要带着深厚的感情 ,帮助和扶持困难群众。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极易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相混淆,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价值观构建及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