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三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最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包含着丰富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一个重大的现实任务,是在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建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以人为本"既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党执政理论建设的核心所在。她高扬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现实"与"应当"的结合点上表达了我党执政的价值理想追求。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又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郑重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4.
陈冬 《理论前沿》2004,(8):32-3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五个统筹”的目标和任务。新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新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人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的任务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党基于现实与国情的重要抉择,也是对社会发展观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概括,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这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平稳地较快发展,也有利于指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高新技术、环保产业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社会进步三维评价尺度中的主体尺度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进步观认为,社会进步是在社会生产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类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和人的全面发展尺度是关于社会进步判断的三重尺度。人作为历史的主人和历史活动的主体,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主体尺度。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社会进步评价中的主体尺度关切。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数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本文从四个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为何要坚持以人为本 :各国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 ,人的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及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决定了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提出的“人本观”是人类社会认识论上的科学论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9.
于秀玲 《工会论坛》2007,13(6):128-129
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人的生存面临着诸多危机,主要表现为: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自身的危机。学术界围绕危机的根源、寻找优化人的生存的途径做了许多探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人类走出所面临的危机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就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就是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历史作用,即是国家和社会之主人,劳动…  相似文献   

1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势所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而“绿色GDP”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吁健康经济增长方式,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此即彼”思维长期支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21世纪,人类主导的思维方式势必会发生变化,即宽容、理性的“亦此亦彼”思维将会取代两极对立的“非此即彼”思维而取得主导地位。人们在社会进步发展中也同时逐步减少集团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各种法律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手段淡化阶级、集团之间的差异,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快速发展,人类共同利益日益重要,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态度上就是认同感增强。“亦此亦彼”思维方式势必成为21世纪人类主导的思维方式,且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3.
“礼治”是自西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和“礼法并用”。在一定程度上,“礼治”表现出尊重人的主体性及人的生命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某种近代刑法原则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开明君主时期的“礼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法治”。“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民众痛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作用,而且因自身治国理政和刑制的独特优势在人类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开启了党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浪潮。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生产力的作用,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破关于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羁绊,在实践上确保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并引发社会主义根本性的良性转型。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传统发展理念由于其包含一系列内在矛盾而使自身陷入困境并导致了发展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发展至上主义的迷醉及其对生存家园的遗忘;技术乐观主义的虚妄及其对有限理性的消失;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及其对天人关系的僭越;消费享乐主义的滥觞及其对生态伦理的缺席。在揭示传统发展理念深层矛盾困境的同时,昭示当代人应自觉走出其设定的内部陷阱,从而为建构通向未来科学的发展观扫清理念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他们游离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之外,成为管理的"空档"和"盲点"。如何做到既服务好"社会人",又切实管理好"社会人",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基层基础建设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传统生产力概念作为工业社会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真实反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里,生产力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对生产力概念的丰富与发展,有利于人们重新思考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发展观经历了从经济增长论到增长极限论,再到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这些发展观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在自身发展道路上无尽的探索以及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论建立“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我国经济已实现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依靠政府主导的大量投资促进增长的模式制约了广大居民的收入增长,收入分配状况进一步恶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教育、医疗价格的迅速上涨增加了居民的风险预期等。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从依靠大量投资和出口需求转向切实提高国内的消费需求上来,逐步实现“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观。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发展观有所不同,而不同发展观的社会作用也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由于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更由于其“以人为本”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科学性、创新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