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阳 《当代贵州》2011,(14):64-64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到我校讲学。当报告会进入提问阶段时,有学生问:“樊教授,您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和经济学家,您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会不会像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带来了全球经济很长时期的大萧条?”  相似文献   

2.
田伯平 《唯实》2014,(5):45-49
<正>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的出现和蔓延进一步表明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证明了以下判断: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是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泡沫与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投资泡沫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回归平衡将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趋势。在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全球经济环境和分工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其实质是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3.
何玉长 《求实》2016,(1):35-45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带来持续的经济衰退。经过这场严重的经济衰退,2011年前后全球经济处于后危机时期,发达市场经济体挣扎在萧条与复苏之间,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复苏后又放慢了经济增速。2013年开始,全球经济逐渐复苏进入经济新常态。比较两大经济体的反危机的政策效应,分析其市场经济的体制特点和经验教训,对我国新常态经济的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茉楠 《学习月刊》2009,(7):10-11,54
当前中国经济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与自身周期性、结构性调整的多重挑战。金融危机将世界经济的中心区域拖入全面衰退的泥沼.全球就业前景不断恶化.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前进的步伐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然而危机带来变革.变革带来进步。在继往开来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如何突内外相交之困。如何缓解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中国能否成为全球经济的报春者?应该说.社会建设这一新引擎的启动.将是具有战略性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5.
朱邦宁 《新视野》2013,(1):32-34,91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沉重打击了全球经济。世界经济至今复苏乏力,总体情况不佳。这似可归因于世界经济正处于长周期的下行区间。在此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将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直到新的能够带动世界经济繁荣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出现。认识到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长周期的下行区间,对于我们准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为主线,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学说发展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过渡时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四个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具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典型特征,是马列主义理论在我国成功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钱海亚 《理论学刊》2004,22(4):32-35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经济生活的变革带来了道德观念、道德关系的变化,推动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与道德、价值观念的深层次思考,经济伦理问题开始被理论界所关注。目前经济伦理学研究在我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人们就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原则以及当前社会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金融海啸扑面而来,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成"黑云压城"之势。因此,我们特约有关专家来探讨以下问题:1、本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目前情况怎样?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有哪些影响?2、全球经济减速,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3、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又有哪些影响?我国将如何应对?企业在目前情况下应采取哪些必要措施?4、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哪些?  相似文献   

9.
金融海啸扑面而来,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成"黑云压城"之势。因此,我们特约有关专家来探讨以下问题:1、本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目前情况怎样?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有哪些影响?2、全球经济减速,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3、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又有哪些影响?我国将如何应对?企业在目前情况下应采取哪些必要措施?4、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哪些?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我国在全球率先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2010年全球经济呈现全面缓慢复苏的局面。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面临着多种因素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充分利用经济环境逐渐宽松的有利条件,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集中力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成效,使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绿色经济与绿色浪潮的态势,西部大开发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与环境污染型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西部绿色经济,培育西部生态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化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这是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新的战略构想和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新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依赖于化石能源,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以全新的理念变革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减缓气候变暖、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正在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泉红 《前线》2012,(2):17-19
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情况新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大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稳增长的重要根基,是避免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可以预计,实体经济在未来较长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4.
陈永昌 《奋斗》2012,(2):24-2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层变动,利益格局深层调整,思想观念深刻转变,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压力。在这种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需要把社会管理关口前移、重点下移,  相似文献   

15.
金融海啸扑面而来,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成"黑云压城"之势。因此,我们特约有关专家来探讨以下问题:1、本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目前情况怎样?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有哪些影响?2、全球经济减速,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3、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又有哪些影响?我国将如何应对?企业在目前情况下应采取哪些必要措施?4、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哪些?  相似文献   

16.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陡然加速后第一次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危机。面对这一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冷静应对。危机发生前,未雨绸缪,及早部署经济风险防范工作;危机发生后,在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高瞻远瞩谋划长远发展战略,将短期防范性策略与长期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在增强我国经济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只要把握好度,我国完全有可能转"危"为"机",使这次金融危机像上次亚洲金融危机那样,成为提高国际经济和金融地位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的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世界和中国,打破了全球产业链,中国经济高速运行的时期可能已告结束,"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正在拉开序幕。五年后的今天,经济企稳,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动荡的世界格局仍严重影响着中国就业形势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意在探究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分析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其原因,指出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包括在美投资资产价值、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概括提出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措施: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在增强经济活力和挖掘市场潜力中开拓发展空间。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提升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肆虐,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经济开始走向低迷和衰退。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彰响虽不可低估,但是,我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个经济形势基本面是好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应对这场危机最有效的一剂良方,就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好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