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五"时期借鉴苏联模式是种必然选择,并具有不可抹杀的功绩,它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我们应看到照搬苏联模式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几近中断.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外国经验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毛泽东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但未获成功。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入手,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最终彻底突破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内容中国化,一是形式中国化,即话语中国化。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首先通过译介产生,译介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初始形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与国民革命话语、苏联话语的争竞,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革命"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第一次理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经验",用"建设"、"发展"代替了"革命",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十大关系》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从四个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境界;以苏为鉴、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掀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但也存在三大缺陷:未根本突破苏联僵化体制束缚;十大矛盾解决缺乏机制保障;未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之作,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渐入高潮。各类相关著作、论文的出版发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推进了中国道路研究的深化。学者们围绕"中国道路"内涵,分析了"中国道路"的特征、机遇与挑战、前景,对"中国道路"与"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及"中国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际示范效应、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等方面梳理了中国道路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路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道路国外成果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8)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拓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初步论述,提出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9)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惨痛经历。其根本原因并非是"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苏共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诱因就是苏共脱离了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我们要引以为戒,时刻紧记苏联亡国、亡党的根本原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刘泽发 《传承》2008,(8):40-41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历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宝贵经验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置于十条宝贵经验之首。这表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欲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方面的研究,乞求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反思苏联模式,是为了总结其"得"与"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历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宝贵经验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置于十条宝贵经验之首.这表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叉.本文欲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方面的研究,乞求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空范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对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系统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空范围,从而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首创者和其内涵的诠释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根基的奠基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创立者;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提出者和伟大践行者;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4.
刘国普  张晓宁 《传承》2010,(15):12-14
建国后,毛泽东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开启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十大关系》的形成,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转型。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毛泽东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开启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十大关系>的形成,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转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成功法宝。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基于他独自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思考,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等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7.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提出的战略布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根本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结合,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遵循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直面社会矛盾,聚焦治国理政、破解时代命题,完善中国模式、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它实现了几方面新跨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系统性成果。  相似文献   

18.
开阔视野     
<正>60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转变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转变: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变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49年~1956年);第二次转变:从"以苏联为戒"转变为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57年~1978年);第三次转变:从突破苏联模式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9年~至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系列设想。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遭受挫折,事实促使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进程中,我们对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当时斯大林和苏共其他领导人 ,把苏联的政治体制当作社会主义的标准模式 ,要求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照抄 ,并把它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