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域的分类     
一般而言,空域可分为一国领空和国际空域。领空是指一个国家的陆地、内水、群岛水域和领海上空的空域。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国际上采用的领海标准以退潮海岸线为基线,领海的宽度不超过12海里。  相似文献   

2.
亓成章  马宏伟 《求知》2012,(12):27-29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可以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338万平方公里广阔水域的领海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和经营权(含约38万平方公里领海与毗连区水域)。但是.由于中国半封闭的海洋地理环境.再加上历史和现实等各种复杂因素所致.在国家海洋管辖范围问题上,除渤海以外,中国与相邻相向的大多数海上邻国都有领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主权与管辖权争议.争议海域面积已超过我国应管辖水域的一半。在东海,比较突出的是中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问题以及在划分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问题上的争议.并由此关联出中日东海油气开发问题的激化。  相似文献   

3.
李飞 《学理论》2011,(18):44-45
海洋是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支撑。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在海洋战略环境方面形势严峻。维护海洋权益是推进国家安全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时代使命。面对新世纪的海洋形势,我们应当更新思想,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构建国家海洋战略,这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漫长且广阔的海域,存在着重要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益,直接关系到中国和平发展安全利益。21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能否得到保障,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海洋方面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9)
习近平同志担任军委主席以来,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十分重视海上军事斗争准备,这是因为海洋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中的战略地位明显凸显,我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日益泛起,维护我国海洋通道安全日显重要,这要求我军应有相应的海上实力,为此我军必须实行"两个转变,尽快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和海上执法力量,采取各种举措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和海洋通道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亲身经历了周恩来总理为维护祖国尊严和安全所处理的许多重大事件。那时对我国采取敌视政策的美国当局,多次派出军舰、飞机侵犯我国领海、领空,我国政府每次对其入侵行动发出警告,都是在周总理主持下,有了确凿证据后才公布于世的。我每参加一次这方面的工作,都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教育。比如,1963年周总理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0,(21)
土耳其和希腊分别位于爱琴海的东西两岸,两国目前在爱琴海的领海宽度均为6海里。1982年,希腊同60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了国际海洋公约,根据该法,每个主权国家的领海都可扩大至12海里。土耳其对此极力及对。土耳其认为,在爱琴海2000多个岛屿中,希腊所属岛屿占居多数,不少岛屿同土耳其海岸又十分靠近,希腊领海一旦扩大,整个爱琴海70%以上的海城将成为希腊领海,土耳其的舰船和飞机在爱琴海水域和空中必将受限,商贸和军事利益也将受到威胁。希土争端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8.
吴亮  吕薇 《瞭望》2006,(36)
各涉海行业和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海洋”观念,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高度,从根本上扭转海洋开发活动中的“无序、无度、无偿”现象我国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海洋问题列为专节,强调要“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自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了国内的海洋立法,尤其是在海洋政策、海洋安全、海洋国土以及海洋资源方面的立法,以实施新的海洋战略。新的海洋立法为其在解决中日间有关钓鱼岛之争和东海划界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对发展我国海洋战略空间、维护海上通道安全以及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并非是一个海洋强国,我国面临的海洋形势并不容乐观。近代的一些丧权辱国条约造成的"海上败局"和一直以来缺乏统一明晰的国家海洋战略,致使我们海洋的权益维护以及海洋开发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1]1。比如国家统一大业尚未实现、岛屿争端久拖不决、海洋划界问题陷入困境、海洋资源遭受掠夺性开发、海上军事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我国海上如此众多的挑战和威胁对我们的海洋战略和海洋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面临如此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海洋强国,必须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岸警卫法律制度,这也是本文的初衷和根本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1.
2月4日,中国一艘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正常海洋科考的船只,成了日本各大媒体竞相炒作的“道具”。据日本媒体报道,当天日本外务省向中国外交部有关部门提出照会,称“中国海洋调查船的活动范围是日本的专属经济区”,中方若要航行应事先通报。这种对中方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但需要警惕的是,日本在岛屿、领海、边界等与邻国存在分歧问题上的一些挑衅性提法和做法,很可能将具备日本国内的法理基础。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将向国会提出《海洋基本法案》,该法案表明,未来将任命海洋政策大臣、成立以首相为议长的综合海洋政策会议,还将讨论拟定海洋基本计划,如订定专属  相似文献   

12.
罗琼 《求知》2013,(4):52-5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已成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海洋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然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面临着严重威胁。渤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内海,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环渤海地区海洋利用活动的日益频繁,渤海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压力。保护渤海生态环境健康,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世界海洋大国和我周边国家和地区近些年纷纷出台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及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与多个海上邻国存在错综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政策将对我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要构建和谐海洋,维护我方合法的海洋权益,必须对周边国家的海洋战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海洋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看,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需综合施策予以应对,法治应对是其中必然之选。提升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法治化水平,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统筹谋划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加强涉外法治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27)
历史经验表明,海洋兴则国强,海洋衰则国弱。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陆地上的资源逐渐枯竭,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将成为大势所趋,海洋成为人们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而近几年来,日益崛起的我国,面临着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当代中国海权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大战略显得尤为迫切。中国特色海洋大战略必须深化海权和海洋意识、重视海军力量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维护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和保障中华民族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7.
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结合起来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重要实践意义。我国应深入挖掘和整合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安全,积极应对外交问题,为国际海洋治理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洋的经济、科技价值日益凸显,军事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海洋经济利益的角逐之中,我国海上面临的安全威胁更是日趋多样,既有战略遏制,也有权益争端;既有传统威胁,也有反恐、打击海盗等新型威胁。海军要履行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重任,必须努力提高打赢现代海战、灵活运用国际法规、海战场建设、海上联合搜救、远程机动维修保障等多种任务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而我国能源安全的重点则是油气安全。随着我国陆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潜力日益有限,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作为新的能源增长点已成为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面对我国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结合国家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必须从加强技术装备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争取定价与话语权、完善石油储备体系等方面加大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以切实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为国家经济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而我国能源安全的重点则是油气安全。随着我国陆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潜力日益有限,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作为新的能源增长点已成为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面对我国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结合国家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把握"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必须从加强技术装备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争取定价与话语权、完善石油储备体系等方面加大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以切实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为国家经济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