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汪晓阳 《求索》2013,(3):102-105
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人不仅生存于物质世界中,同时也生活于意义世界中。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成为人与其他生物区别的重要标志。意义世界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独特领域。从哲学价值的视域来考察意义世界,本质上是从价值的维度来理解意义世界的生存、嬗变及其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察自然物、人造物以及人自身作为主体的人的对象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哲学发展到今天,应该增生科学意识概念。意识概念内在地包含着分化出科学意识概念的必然性。意识是人类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就其性质而言,它包括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两部分。正确意识就是科学意识。它是意识的核心内容。因而,意识内含着科学意识。概念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即在概念逻辑体系中的特定作用。意识说明它依赖和反作用于物质,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同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限。而科学意识说明它依赖于物质中被认识了的那部分物质,以及它对人造物的决定作用。这是意识与物质关系中更深层次的本质内容。因此,要全面深刻把握物质与意识的内在联系,就需要从意识中分化出科学意识概念。这种分化早已以自在的形式进行着。人们常说的科学的思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功能     
<正> 作为关于世界、人在世界中地位的最一般概念体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许多人认为哲学太抽象,缺乏实际用处,这实质上是极为短视的观点。哲学的世界观功能与一般  相似文献   

4.
"名"在先秦哲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先秦的"名实"之辩是从社会功能与逻辑思维两重意义上展开的。从社会功能看,"名"与社会制度、秩序密切相关;从逻辑思维意义看,各家对作为一般概念的"名"和物质世界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名的特点与类型做出了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质规律,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本体论或认识论。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人的生活,讲究生活的趣味,以其独特而浓郁的生活趣味———自然、理想、追求与精神等趣味,使自己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区分开来,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并将继续在人类的实践中发挥持久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物质概念是个哲学范畴,是哲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概念之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因此,搞清楚物质概念的真正含义对学好哲学是极为重要的。初学哲学的中学生,对什么是“物质”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往往把物质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科学中讲的物体、物质混为一谈,不善于对整个物质世界作最一般最本质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实践哲学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当代中国实践相适应的哲学形态,是在突破前苏联哲学僵化体系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实践哲学以实践为基本观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特征,充分重视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中心地位,解决自然物质世界与人为中心的价值世界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才能现实地得以统一。实践哲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是促进当代发展的哲学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确理解“什么是哲学”这个比著名的哲学基本问题更为根本的哲学 问题,是当前哲学改革的出发点。哲学的本性不是“哲学无定论”,也不是“哲学非科 学论”。哲学研究真善美。它所研究的真理包括“知识真理”和“价值真理”。所有的 科学都以“知识真理”为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但哲学研究的直接对 象不是外在的现实事物,而是社会意识。哲学是对社会意识中人和世界的根本属性 以及人与世界的一般关系的种种观念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关于“什么是哲学”的无穷追问和不断争论,表明哲学研究的 对象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生成着的人的存在方式,哲学研究尤其要提倡分析批判和 百家争鸣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关于无限世界的一般规律的总汇,而是对人 的存在方式及其发展道路的自觉反思。本体论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实 质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发展道路的抽象概括。传统的以追求无止境的物质高消费为 唯一出发点而牺牲和掠夺自然的单元发展观已发展到极限,导致人类的自我否定。 人类文明的根本标志在于人的知、情、意得到更合理更协调的发展。哲学研究的当 务之急,是研究和探索自然必然性和实践合理性的辩证关系,建树新的发展理念, 以保持并推进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通过批判旧哲学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第一次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出发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物"强调人内在于物、物包含着人和人的实践,在肯定人的自然物质前提和物质对于意识具有本原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化、自然的人化以及意识的社会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立足点、思维方式、"物"的理解、哲学研究对象、唯物主义彻底性以及哲学的内容、宗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1.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往往被误认为世界观就是哲学,或哲学就是世界观,把两者等同起来。而在谈到人生观时,又常常把它和世界观混同起来。因此,在理论上弄清哲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区别和联系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意义的认识,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和世界观作为对整个世界的普遍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层次上说,哲学和世界观所反映的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它的个别方面。不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其他任何哲学,都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中的最普遍的、最一般的问题,都要对诸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运动变化的、世界的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语言问题与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几乎是同源的。语言与哲学的研究每每互以对方为背景或基础。号称20世纪语言学“革命”的生成语言学,其哲学背景就是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乔姆斯基的哲学立场是理性主义,同时他又对理性主义作了一定的修正。首先,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物质实体对另一个物质实体的反映。但人脑在经验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其特定的结构的,这个特定结构规定了知识的可能范围。因而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是认识客体把其属性直接摹写在人脑上的结果,而是认识主体(人脑)的自身样态同认识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对象是什么样子不单纯取决于认识对象本身的属性,而且还取决于人脑的结构和属性。一个人在后天经验中将知道些什么和知道多少都要受人脑的固有结构的限定。人在接触后天经验之前,人脑就呈现为一种特定的状态,它是人脑固有的先验结构。这种初始态规定了人可能学会什么和如何学会。它在后天经验的作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哲学界围绕物质概念与存在概念的内容及界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存在概念无论从其抽象深度还是外延广度上都高于物质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还包括精神现象,……存在就是世界,是对世界上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现象的总称。而物质不过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见《哲学研究》一九八二年十一期第48页)  相似文献   

14.
哲学在本源的意义上就是爱智慧。这表明哲学首先是一种智慧,即对世界与人生的博大与圆融的理解,关涉着个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类的整体命运;更重要的是,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倾慕和追求。由于对智慧的追求和持守本身是困难的,所以才需要爱来支撑和激励,此乃爱智慧之真义。爱智慧不仅是理解哲学及其事业的关键,而且也决定了哲学家所具有的品格以及一般人学习研究哲学所应具备的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这里说的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从哲学的意义上立论的;而从哲学的意义上把握这两个世界的概念,则必须肯定它们既是可分的,又是不可分的。说可分,是因为物与人、当然也就是物的世界与人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2):5-8,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出发点,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从事感性物质活动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而现实的人也即是大众。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走向大众化。也要求大众化。“大众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诠释与传播技术,它更从现实性、主体性、革命性、民族性、当代性等多重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17.
世界概念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世界概念的历史演化"、"实践概念的三层内涵"、"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即‘改变世界'"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概念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独特内涵.马克思哲学的世界是历史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哲学概念。借助历史和现实的多项成果,从多个视角出发,对哲学概念的动态性进行了再次思考,认为哲学的概念、内涵应该被界定为:它是人类在研究世界本原、存在的根源问题,以及后人不断的追诉而发展变化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人类探寻处于现实存在中的最大普遍性的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赵增全  艾虹 《人民论坛》2011,(9):208-209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哲学概念。借助历史和现实的多项成果,从多个视角出发,对哲学概念的动态性进行了再次思考,认为哲学的概念、内涵应该被界定为:它是人类在研究世界本原、存在的根源问题,以及后人不断的追诉而发展变化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人类探寻处于现实存在中的最大普遍性的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答。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但随之也产生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淡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发表了陶同同志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一文。(《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作了搞转)文章提出:“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涵盖一切的哲学的命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