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促进重庆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是关注民生最切实的举措。通过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乡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这对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救助是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维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完善规范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的社会功能,对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意义重大。去年召开的"全国救灾救助工作会议",对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一年多来,我们的工作情况如何,有哪些进展,有什么经验,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的着力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张家港市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作为关系民生之困、民生之急的大事,全面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其中明确强调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促进社会救助领域志愿服务发展以及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5.
吴国玖  刘育林 《群众》2013,(12):60-61
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救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着“最后一道安全网”作用,是承载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江苏已初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为重点,以慈善援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作为一项民生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极易引发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社工开展服务过程中的社会救助案例进行研究,探讨社会救助的多元协同路径,以期为完善及搭建更好的社会救助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军 《今日浙江》2014,(14):36-36
正近日,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委常委会听取关于《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起草情况汇报时,强调社会救助必须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善用法治方式着重解决"救不到"、"救不了"等问题,切实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落到实处。社会救助扶危济困,体现政府公共责任,维系社会底线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后一道防护线。我们要抓住国务院公布《社会救助暂  相似文献   

8.
丁志德 《人权》2012,(1):55-57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分配差距拉大,加速改善城乡困难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已成为各级政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倡导和努力提升民生工作,众多城市规划了各种年度、届期等“民生工程”目标,但民生工作由于缺少硬性制度保障和科学管理方法,往往是一届领导“政绩工程”的短期行为,好事做过后成为“一阵风”,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济南市历城区则整合分散的救助资源,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完善了一套“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并进行现代化科学运作设计,用硬性制度向社会公开宣示政府职责,使弱势群体有了政府强力制度支撑,各类困难户救助保障随着地方财力增长,得到有序自然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政》2013,(11):F0003-F0003
2013年,天津民政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确立”创新创制创优、求真求实求是.继续推进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建立社会救助、防灾减灾救灾、拥军优抚安置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10.
《广东民政》2011,(4):29-31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坚持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为重点、以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为核心,逐步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入了政府全面主导的新阶段,在理念、制度、体系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理念上,从传统的恩赐型救济理念向现代的公民权利救助型理念转变;在制度上,社会救助形式从临时性、随意式救助转向经常性、制度化救助;在体系上,社会救助内容从单一  相似文献   

12.
蔡冬梅 《中国民政》2011,(12):58-59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将残疾人作为重点保障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实施普惠加特惠救助。一是加大救助力度,实现残有所养。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优先纳入城乡低保救助范围,同时,对重残人员实行重点保障,每人每月增加100元低保金。二是强化医疗救助,实现残有所医。  相似文献   

13.
省委作出的《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全省民政系统要认真学习《决定》,深刻领会《决定》的精神实质,以创新精神,在更高的起点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民政局2012年六个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以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推行居民收入信息核对机制,全面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二是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福利慈善事业。落实对民办福利机构补贴政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慈善捐赠救助活动,推进“慈善超市进社区”工程。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工作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一项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自201 0年起,湘潭市探索建立将社会救助纳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在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科学发展上见实招、出成效.  相似文献   

16.
柳琳  姜春丽 《中国民政》2012,(11):58-58
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通过“三加强、三到位”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增强社会救助实效。一是加强民生投入,确保标准调整到位。全市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360元调整为400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2,(4):23-23
近年来,湖南省在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城乡低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等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全省去年共救助1300余万人次,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相似文献   

18.
郝坚峰 《中国民政》2011,(11):19-20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其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救助范围逐步扩大,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操作管理更加规范,政策落实及时到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多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效保障了全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9.
王保珍 《乡音》2011,(10):23-2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但首要任务应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样包括让城乡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着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当前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着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创新作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内容抓实抓好,这样改善民生内容才更全面、更完整。  相似文献   

20.
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好地发挥了兜底性民生保障作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托底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救助制度面临防止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任务叠加、人口老龄化、走共同富裕道路、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等带来的挑战。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覆盖面,构建全面的救助体系,达到恰当的救助水平,形成精准的救助效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