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佚名 《政府法制》2012,(33):13-13
联姻是政治人物笼络对手、部属的惯用手段。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袁世凯就是一位这方面的高手,仔细梳理他的家族谱系便可发现,袁世凯几乎笼络了清朝及其后大部分政要以及为数众多的贵族。  相似文献   

2.
历朝为官,都重视出身,然而在清朝有一个人,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连“学”都没有“进”过,却把官做到了位极人臣,爵封宫保,不由令人为之惊叹——这个人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的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低得看不见天空,低得没了高贵的身份,像张爱玲所说,“低到尘埃里”.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园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张勋先到,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急忙出迎,招手把他让到了自己的住房里.张勋说:“宫保还在后头.”马宾廷便到院中等候.  相似文献   

3.
《政府法制》2013,(33):17-17
光绪二年(1876年),17岁的袁世凯住老家河南成婚。以后,他陆续纳了9位如夫人,生了32个子女。袁世凯是如何管理他这些女人的呢?  相似文献   

4.
一代枭雄袁世凯(1859-1916年),乃为清朝最后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又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还登基自立为"洪宪皇帝".但他只短命地坐了83天的皇位,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被迫取消帝制.早年的他"读书不成,功名无望",而后由于种种机缘,逐步爬上了权力的顶峰.最终,他 "帝王一梦上西天",57岁时就在举国唾弃声中黯然离世. ……  相似文献   

5.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4,(17):18-18
袁世凯的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都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 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同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到院中等候。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显赫的人物。纵观其一生,他可说是个搞阴谋的老手,玩弄权术的惯家,他圆滑,世故,工于心计,心狠手辣,堪称一代奸雄。一、寻找靠山俗话说,朝中有人好作官。一个人要想在官场上混,没有靠山是万万不行的。袁世凯最初的“靠山”是吴长庆,接着是李鸿章,后来是荣禄,再就是庆亲王奕劻,最后是西太后。有了这些“靠山”,袁世凯屡次遇“难”都能化险为夷,并且因“祸”得福,步步高升。袁因办朝鲜外交有功,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尽管袁最后背叛了李鸿  相似文献   

7.
孙建华 《政府法制》2013,(15):31-31
据说,袁世凯得势后,曾有取清王朝的天下而代之的想法,为此,他还扒掉了自己的祖坟围墙。  相似文献   

8.
李梦溪 《政府法制》2012,(14):26-27
袁世凯虽然复辟帝制而成为“窃国大盗”,并在当上皇帝83天之后就一命呜呼。但他在世之时可谓一代枭雄,他一手创办新军、废科举、开新政、兴实业,直到最后逼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干的都是扭转时势的大事。其实,袁世凯在复杂局势中的处世智慧更加令人叹服,他从军旅中起家,多年来纵横捭阖、呼风唤雨,出众的谋略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年轻时非常仰慕李鸿章,为了能在李氏集团谋得一份职位,他一边刻苦读兵书,一边勤奋练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惜,李氏集团的招聘要求非常高,首要条件就是举人以上学历。袁世凯只拿了个拔贡的文凭,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没有文凭这块敲门砖,只能望李氏的大门而兴叹。  相似文献   

10.
娄月 《政府法制》2013,(6):40-40
袁世凯年轻时非常仰慕李鸿章,为了能在挛氏集团谋得一份职位,他一边刻苦读兵书,一边勤奋练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惜,李氏集团的招聘要求非常高.首要条件就是举人以上学历:袁世凯只拿了个拔贡的文凭,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没有文凭这块敲门砖,只能望李氏的大门而兴叹。  相似文献   

11.
孙渝 《中国律师》2010,(2):62-62
刀尔登先生有言:历史爱好者喜欢的一个题目,是“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自己想像中的身份。要是想当皇帝,清朝最适合你;要是做农民,哪个朝代都差不多。文人喜欢宋朝,士兵怀念晚唐或五代。如果想当宦官呢?这不太像个好志愿,不过,万一真有人心怀这样的抱负,我建议他回到明朝。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不论后世对他如何褒贬,都无法抹去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从小站练兵到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进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复辟称帝,最后落得众叛亲离,在举国的反抗浪潮中死去,短短不过二十余载,这个人将清末政坛搅得翻江倒海。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却还没有终结,争论一直在持续。本文试从袁世凯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政策来看袁世凯其人。  相似文献   

13.
夏爱华 《政府法制》2014,(14):35-35
有一次,袁世凯吩咐手下人给自己准备了一份简单的早餐:两条小鲫鱼、一小碟胡椒面和几个馒头。然后,他特意召见当时主管宣传的官员王德林。  相似文献   

14.
海纳 《政府法制》2013,(29):37-37
近日去圆明园遗址,听导游介绍,这里的“谐奇趣”,就是当年乾隆皇帝的“西餐厅”。我惊问:“清朝的皇帝,也吃西餐?”导游解释,那时的西餐,只是牛奶和面包。乾隆皇帝听说西方人经常吃这些东西,便要尝一尝,一吃,感觉不错。但他又想,吃西方人的餐,就得在西方的房子里。于是下令建了这样一所西洋建筑。每当想吃西餐的时候,乾隆就和妃子们来到这里,一边听西方的音乐,一边品尝牛奶和面包。  相似文献   

15.
张社生 《政府法制》2012,(14):53-53
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上,毛泽东建议与会者共同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由他来亲自领唱。可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领唱的歌曲,却最早来自于袁世凯。  相似文献   

16.
郭龙 《政府法制》2013,(5):39-39
在天津练军的时候,袁世凯开始为自己的将来物色人才。而这时候有三个人被袁世凯注意到了,这三个人就是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但他们都是从国外留学归来,对袁世凯有些轻视。  相似文献   

17.
王春南 《政府法制》2011,(21):46-47
和珅是清朝被揭发出来并被处死的最大的腐败分子,但是他也曾经作为"反腐败"的先锋,查获一桩桩腐败案件,并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那么,和珅有着怎样的"反腐高招"?他又是如何从"反贪能臣"一步步沦为清朝最大的蛀虫? 坐"直升机":从侍卫到"相国" 提起和坤,大家都知道他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是又有谁知道,和坤并非一当官就贪,他也曾有过“辉煌”的反腐经历。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社会》2001,(3):4-5
黄远生是清朝的进士,1905年22岁的黄远生放弃县太爷的职位,远赴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1909年学成回国,先后任职于邮传部,编译局.同时开始为报馆写新闻.辛亥革命后,黄远生弃官当律师,并兼上海<申报>驻京记者,他为文“横肆锋利,辞兼庄谐,尤工通讯.““远生通讯“是当年中国新闻界一大品牌.黄远生认为公明舆论,督责政付,是新闻记者之职责.在袁世凯时代,舆论空间一天天紧缩,宋教仁被刺,国民党讨袁后,报业备受摧残,史称“癸丑报灾“.一些报人也深陷困境,黄远生在袁世凯势力的逼迫下,逃离北京前往美国.论监督有多远?……  相似文献   

19.
张书宁 《政府法制》2012,(26):44-44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一天,袁世凯吩咐下人安排了两条小鲫鱼、一小盏胡椒面和几个小馒头作为早餐,然后专门召见了宣传部官员王德林。袁世凯吃得津津有味,吃饱后还指着剩余的馒头和鲫鱼责备下人:“跟你们说过多少遍,要节约……明天没有必要准备这么多啦!”下人惶恐地点头。袁世凯这才让候在一边的王德林走上前,漫不经心地交代起政务。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国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基础上建立,但大致完整继承了清王朝的版图与人口。这一主权连续性的建立,离不开清皇室、北洋集团以及南方革命派、立宪派之间的一场“大妥协”。“大妥协”的核心环节是清帝和平逊位,宣布向全体国民让与主权,以及南北两个临时共和政府以南方选举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形式完成融合。“大妥协”为中华民国对清朝版图与人口的继承提供了法理根据,避免了激烈内战与更为严重的边疆危机。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精英共识与政治信任的支撑,“大妥协”的成果未能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