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正在着手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历史演变与新中国民事诉讼法制的变革是一同展开的.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虽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在立法体例、立法技术、基本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在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进行修改的过程中,必须考察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演变并对其现状进行恰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2.
论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原则应当成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不仅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更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在民事诉讼中坚持诚信原则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完善诚信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台湾学者称之为诉讼程序立法主义,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称大陆民事诉讼法)为突出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专设法条予以规定。涉及的法条从第5条到第17条,共19个。台湾民事诉讼法对基本原则没有专设法条,而是将其融化在民事诉讼的各项程序制度中。本文拟就海峡两岸民事诉讼法中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原则,试加比较与探讨。一处分原则处分原则,指民事纠纷发生后,是否起诉,以及在什么范围内对什么人起诉,原则上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他人乃…  相似文献   

4.
对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诚实、善意。这项原则在很多国家已被承认 ,但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尚未将其确立为一项法律原则。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该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该项原则 ,也有不同的意见。从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补充漏洞、完善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分析 ,我国应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该原则。  相似文献   

5.
诚实信用原则最早是由罗马私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要诚实守信。法国民法和德国民法继承了罗马法的这一传统,在法典中对诚实信用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兹后大陆法系以及英美法系都发展了这一原则。我国民法通则依据本国情况,借鉴他国经验,也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由此可知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领域里广泛适用的情况。那么,在民事诉讼法领域里是否也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呢?应当说,诚实信用原则不仅适用于民事实体法领域,也适用于民事程序法即民事诉讼法领域。  相似文献   

6.
诚实信用原则是私法领域特别是民法领域内的"帝王条款"。它原本属于道德规范中的概念,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责任感,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它作为法律术语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后渐渐扩展为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诚实信用原则能否在公法领域内的民事诉讼法中适用,以及如何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修《民事诉讼法》对于公益诉讼程序的基本内容、程序规则,采用原则、粗疏的规定方式,不仅体现出了十分明显的简要、概括的立法倾向,而且从民事司法实务、立法与司法解释权限、国家有关立法与司法解释权力的设置、程序保障,以及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程序立法规则的角度上看,这种立法规定形式及其立法指导思想以及立法倾向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正确性,都是值得商榷,也是存在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眼于德国、法国民事诉讼法与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职权主义上的某种渊源性,分别对它们之间的处分原则、辩论原则的内容及改革进行了介绍,并作制度和背景上的比较,力图以德、法处分原则、辩论原则的精要弥补我国处分、辩论原则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9.
使用说明:《民事诉讼法教程》一书,是供学员自学民事诉公法学的教材。全书共分三编,二十四章,是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立法结构体系、紧密联系司法实践和审判实践编写而成的。学员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在掌握民诉法立法条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其次要结合指导书中所指的重点、难点问题,阅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还有,自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理解民事诉讼法是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民事案件的具体“操作规程”,也是当事人进行民事诉法活动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0.
民事"执行难"、"执行乱"一直广为社会各界诟病,似乎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无法治愈的顽疾。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秉持扩大和加强检察监督的立法精神,正式确立了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权,但是限于《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的法律体系定位,只是对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做了原则性规定,没有细化到制度操作层面。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监督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制约了监督的效果。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应当尽快建立起来,在保障民事执行效果原则和审慎原则的基础上,从明确监督方式、范围、职权、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能力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情势变更原则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适用广泛,而立法却存在滞后现象,必然导致法律适用的障碍。立法者应当把握民法法典化的契机,在正确认识情势变更原则立法必要性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研究成果和立法经验,广泛吸收学者先进的立法建议,对情势变更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诉讼中道德原则的法律化,它既能协调诉讼主体的行为,也能协调法院的审判行为,从而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实现诉讼中的公平、公正。为此,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该原则是很有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反诉制度规定在1991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及受到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制度仅作了简单的规定。我国现行立法虽然确立了反诉制度,但是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反诉制度作出系统的,科学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反映出了我国现行民事反诉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于我国理论界对反诉制度的研究不足,特别是对反诉概念的界定不当造成的。因此,对我国理论界关于反诉概念进行反思,从而正确界定反诉概念,对于完善我国民事反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0月28日,我国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并于2011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冲突法的单行法规,在我国国际私法(冲突法)的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有限理性和自由裁量权来看,《法律适用法》在立法上具有重大的突破,采取了开放式的立法形式,确立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补充性质,强调了弱者权利的保护,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其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没有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上升为基本原则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自从1877年《德意志帝国刑事诉讼法》制定完成以来,德国刑事诉讼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这种改革是谨慎、理性的,它尊重德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对德国刑事诉讼模式的完善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中国可以借鉴德国刑事诉讼模式变革的经验,取长补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公务员惩戒制度,中国《公务员法》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但与德国《联邦惩戒法》、《联邦公务员法》中的相应制度安排相比,中国目前的规定较为抽象并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针对公务员在惩戒程序中的部分基本权利,例如查看档案权、参与调查权、委托律师权等,《公务员法》均未作出规定。从整体上看,中国制度下的公务员在程序中的角色过于被动,几乎无机会主动参与调查环节。为了确保被惩戒公务员合法权利的保障并提高整体程序的客观性,可考虑将德国法律中部分具体权利保障制度纳入到《公务员法》今后的修订范围当中。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和最高法院2008年11月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第四十二条确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但是,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模糊,关于此制度的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在民事诉讼法修订时需要进一步立法规范。  相似文献   

18.
在诉讼实践中,当事人缺席有三种不同的情形,而现行《民事诉讼法》只对其中的一种情形做了规定,凸显出立法的先天不足。作者认为,应当根据缺席的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而不应一律做出缺席判决。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应增设预防和救济机制和专门的缺席审判程序来处理不同诉讼主体在不同的诉讼阶段缺席的情况,以完善我国缺席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自认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认是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制度 ,但我国民诉法遗漏了这项内容。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有关当事人承认的立法现状和弊端以及自认制度的基本功能和法律意义 ,提出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立法应确立自认制度 ,并对我国立法如何确认自认制度进行了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