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格突破民法、超越宪法,是一个伦理概念。伦理人的演进主导了人格的发展。罗马法上的身份与伦理人无关,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人格。伦理人移植于近代私法后,以权利能力为工具演化出权利主体、人格权两个概念。现代私法则完成了主体的具体化、人格权立法的独立,并导致了伦理人格的入宪。私法人格具有“四元”结构:作为技术人格的权利能力,作为法律人格的法律主体,作为事实人格的人格权,蕴含伦理人格的人之尊严条款。  相似文献   

2.
私主体,也就是私法中的人,在罗马法上对其约束主要体现在身份制度上,而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契约化思想逐渐取代了身份制度,成为规范私主体的主要因素。这使近代的私法将人作为抽象的平等主体来对待。但随着私法的发展,契约化思想并不能够解决日益尖锐的私主体实质上不平等的问题,结果产生了由契约到身份的回归思潮,而对近代私法中主体的泛平等化现象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3.
人格——源流、涵义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们所使用的人格概念并非是罗马法上人格概念的发展演化。人格是一种法律分析的工具,是对"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是抽离了个体一切特殊性的理性的主体。这种设计的一切目的在于它为法律的统一规范和控制提供基本的框架,为"人"成为法律人如何可能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为行为的法律评价提供一种标准或模式。通过人格概念可以构建起民法基本问题的框架,也可以对具体的民事制度及其适用提供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4.
民法上的人,即民事法 律关系的主体,学者的表述 虽不尽相同,但对这个概念 基本达成一致认识。而对 “法人人格”这个概念却存 在着各种不同认识,影响到 民法基本制度———民事主 体制度的构建,因为“人法” 自罗马法以来一直是民法 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民法上 的法人人格这个基本概念 作深层次的探讨。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alita )一词 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该 词原指戏剧中的假面具。罗 马法学家常用头颅(C oput ) 来表示“人格…  相似文献   

5.
权利能力制度滥觞于罗马法的"人格",在抽象层面是指成为一切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的资格,在具体层面是指成为特定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的资格。目前,权利能力有关制度中存在权利能力平等规定的不当与缺位、限制监护权利能力规定的缺位、权利能力与责任能力的混淆、经营范围限制企业法人权利能力的疏漏等问题,应结合世界立法趋势和中国法律实践予以解决,完善中国的权利能力制度。  相似文献   

6.
试论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权利能力”是大陆法系德国支系(日耳曼语支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国家民法典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起源于古罗马法的“入格”制度,确立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典编纂时期,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赋予其更为完美的内涵,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所使用的“民事权利能力”概念与(苏俄民法典)大体一致。民事权利能力最初是就自然人而言的,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概念,本文仅就前者加以论述。人格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功能在于确立自然人身份的等级,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法典从私法上确…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现实形态是一种现代现象 ,它培育了近代民法的自由、平等和私权神圣的精神 ,这并不是罗马法的基本原则 ,罗马法的主要成就是发达的法律技术 ,而非精神内涵。罗马法的身份性和权利的保护方法说明私权的确认和维护不是罗马法的出发和归宿。原因部分在于罗马人的实用主义态度 ,部分在于罗马人不擅长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人格与主体资格及主体身份密切相关,人格权乃重要的主体权利。罗马法虽然没有人格权之说,但有人格权之内容,且对后来的民法典产生很大影响,尤其对《法国民法典》影响巨大。《法国民法典》在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采取了整体的人格权观点,法典在立法技术上采取概括的人格权保护方式;随社会的发展,新的人格权能不断被吸纳进去,故未产生一般人格权制度。而《德国民法典》受实证主义和康德伦理人格主义哲学的影响,坚信法定人格权观点,法典采取列举式人格权保护,在后来的发展中显现出明显的不足。其后,在法理学的发展下,借助判例确立了一般人格权制度,且对德国族民法典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他一些国家的民法典也对一般人格权制度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人格权立法模式的发展变化将为我国民商立法带来一些启示,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确立该制度的主动性,而且从立法技巧上,可以将传统人格权置于人身权之中,在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人身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法是一种主体化非常鲜明的秩序。罗马法主体观念基础乃平等化之"市民主体观";《法国民法典》主体观念基础是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德国民法典》经历了由自然法到理性法的伦理主义洗礼,加上形式上对高度体系化的追崇,以理性伦理主体观与概念主义结合为特点的"自然人"和"法人"主体概念跃上规范层面。主体化结构使得传统民法成为一种富有道德意味的制度构造,发挥出强大的以"实现个人自由"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功能,但缺陷也是明显的:主体原子化结构导致社会性调整缺漏,主体客体截然二分导致人类法人格的极度膨胀,过度理念化导致对实际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关注严重不足,过度概念化导致法律体系化适用的封闭,等等。中国民法典要成就当代之典范,应在继受近现代民法成就的基础上同时做出显著发展,首先在结构上须做必要的主体性松绑,以修复因过度贯彻个人主义而推行绝对主体化秩序带来的社会性断裂,此外还存在特殊的历史补课的问题,应同时做好既有主体规范的私法转型。  相似文献   

10.
人格减等是一个罗马法的特有制度,是罗马法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课题.早期的罗马法原始文献几乎不涉及人格减等问题,但稍晚罗马法学家以极大的热情对人格减等进行研究,但除人格大减等、人格中减等的起源和性质几已达成共识外,人格小减等仍众说纷纭.有必要通过简要阐述西方学界的关于此问题的重要学说,以澄清国内的一些误会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奠...  相似文献   

11.
近代国际法体系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历史上的资源。其中,罗马法为近代国际法的成长奠定了理论、制度和法律精神上的深厚基础。首先,近代国际法的概 念和范畴与罗马“万民法”息息相关;其次,罗马法中民事权利主体平等、契约自由、保护私 产、侵权责任等重要的私法原则和制度经由格劳秀斯等近代国际法学家的移植、解释与演绎逐渐演变为近代国际法中的重要规则;更为重要的是,源自罗马法的平等、公平正义等重要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在罗马法和国际法的互动影响中,引领着近代国际法在数百年间向着文明与和平的主题不断进化和发展。探讨罗马法对近代国际法成长历程中的多元影响,对于理解国内国际法律秩序,丰富国际法话语体系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治方向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人公司是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的新制度,自其诞生以来,便存在正反两方面的社会效应。其反面效应主要表现为一人股东对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一旦发生此种情形,就应否定一人公司的法人人格,将股东与公司视为一个整体,由股东与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这实际上是对有限责任的一种反向限制。  相似文献   

13.
论自然债务     
自然债务是一项源起于罗马法的法律制度,各国民法也有相关规定和学说,但是在自然债务的概念使用上比较混乱,有必要对其加以正本清源,明确其与无责任之债务、不法原因给付等具有相同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的区别,并明确自然债务为无(胜)诉权保护的债权,在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对自然债务进行原则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论单位人格否认之法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位人格否认法理,是指对于缺乏独立人格的单位所实施的犯罪,否认该单位具有单位犯罪主体的人格,进而直接追究单位背后操纵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其他单位的刑事责任。单位人格否认论,以单位人格的二元构造和间接正犯的理论为基础,其适用范围包括单位缺乏合法身份、缺乏犯罪能力和缺乏刑罚适应能力的场合。幕后操纵者是自然人的,以自然人犯罪处罚;幕后操纵者是有独立人格的单位的,以单位犯罪处罚。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法认为人格权具有专属性,不得转让。在现今环境下,人格权不可转让性的基础理论已经被突破,人格权从关注独立性转向关注完整性,人格权不仅包括人身利益还包括了财产利益。因此人格权可以有限让度,有限让度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得以一定的形式让度给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包括授权让度和法定让度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自然人人格基于人的伦理性,与自然人不同,法人人格的确立基于经济的原因。由于法人不具有伦理性,法人人格权同自然人人格权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承认法人人格权是对民法人文主义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经历千余年发展进步的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精邃的理念深深地征服着后世各国民法学者,被称作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为法律行为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必要条件和客观条件,探究罗马法在法律制度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领会和理解法律行为制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