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魏源是清代著名的全国主义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可是在他逝世以后,对他进行研究的并不多。1950年,齐思和先生发表了《魏源与晚清学风》,以后又有冯友兰、吴泽先生等的文章发表。论著方面直到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家俭先生始有《魏源年谱》出版。1979年以后,有关魏源的著作逐渐增多,湖南省魏源诗文注释组《魏源诗文选庄》、  相似文献   

2.
《默觚.学篇》是魏源青年时期的读书心得,集中体现了其修身治学思想。关于修身,魏源认为主要应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从顺入”——“好仁”;一是“从逆入”——“恶不仁”。关于治学,魏源则从珍惜时间、活学活用、教学相长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3.
晚清封建社会崩溃前夜出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改革家——魏源,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历史人物。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个历史人物(主要就其思想体系而言),从中引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两个文明的建设事业,是有好处的。 我们高兴地注意到:解放以来,对于魏源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在一些近代史、哲学史、文学史、经济思想史的专著中,对魏源思想都辟有专章专节,不同程度地给以科学的介绍和论述。此外,在台湾和香港,在日本、北美、苏联等国,先后出版了一些论述魏源的专著和论文。 为了把研究魏源思想的工作深入和提高一步,本刊特辟不定期的《魏源研究》专栏,供同志们、朋友们放论纵谈。魏源思想丰富,学识渊博,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本栏特别欢迎那些关于魏源思想在中国近代哲学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方面的文章,关于从各种新领域、新角度对魏源思想进行研究和争鸣的文章,以及关于魏源生平、事迹、著述、佚文佚著方面的带考证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魏源论改革     
我们在今年《求索》第一期上发表了《魏源论人材》一文,感到意犹未尽,现在再写《魏源论改革》作为续篇,简要介绍魏源关于改革的基本论点,并适当加以评价,向广大读者求教。 “衣垢必浣弦必彻”  相似文献   

5.
《默觚》是魏源的读书笔记,后来被整理成册,收入《古微堂内集》,分《学篇》与《治篇》两个部分。其中学篇侧重于论天人与道,治篇侧重于选才治国。欲一窥魏源的哲学思想,应从《默觚·学篇》入手。魏源在此篇探讨了天人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阐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了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展示了进化史观。魏源《默觚·学篇》蕴含的学术思想既有启蒙意义,也有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6.
于光荣 《求索》2005,(8):144-146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既有激越浓烈的情感,又有深邃广泛的哲理。本文从雄伟壮阔、对比映衬和深沉隽永三个方面对魏源诗歌的美学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齐冬莲 《求索》2008,(7):62-63
消费伦理思想是魏源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源消费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俭奢有度。魏源俭奢有度的消费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对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魏源研究的新进展──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汉林由中国史学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史学会。邵阳市委、邵阳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发起,邵阳市人民政府和邵阳市政协主办,1994年9月ZI日至25日,在魏源的故...  相似文献   

9.
魏源(1794—1857),字默深,隆回金潭人,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对人才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魏源对人才的重要性作了深入地探讨,并指出:“人者,天地之仁也”,“人聚则强”,“人背则亡”,认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是因为“先得天下人才三之二也”。魏源  相似文献   

10.
魏源在评论清代小学成就时说:“小学以《说文》为宗,历体罕究,国朝顾炎武始明音学,而段、王二氏发明《说文》、《广雅》。惟转注之说尚有疏舛,予特为发明之。此小学家之大概也。”(《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下引同书,只注页码)从这段话来看,魏源很自负,他不仅以小学家自居,而且毫不客气地认为,论清代的小学家,除顾炎武、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外,就算他了。因此,今天我们研究魏源的整个学术思想体系,就不能忽视他的小学观及其小学成就。 一、魏源经世致用的小学观  相似文献   

11.
陶澍和魏源同为清道光时期卓有成效的改革家。陶澍官至两江总督,终老任所,道光帝晋赠太子太保,并谥“文毅”。魏源则长期为幕僚,宦海浮沉,仅官至高邮知州,且蒙冤革职,其志未伸。现在,魏源被公认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爱国者。陶澍则无人问津。可见,陶澍与魏源在生前和死后的遭遇完全相反。但是,陶魏二人又同为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袖和核心,思想相近,观点相同,友谊深厚,心心相印,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晚年自号髹樵,又号桃花渔者,湖南省安化县小淹乡陶家溪人。魏源(1794——1857)小陶澍十五  相似文献   

12.
学以资治的浮躁学风──读李慈铬等论魏源学风华东师大路新生魏源是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与龚自珍齐名,扭转旧俗,开辟新风的思想家。龚氏死于道光甘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动他尚未及见;魏源殁于咸丰七年(1857年),在世时正是国势危...  相似文献   

13.
以《海国图志》为主要载体的“魏源方案”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精英为应对由鸦片战争所导致的国家主权危机而提出的匡国济时之策,是晚清考据学向今文经学转向的重要成果。“魏源方案”在魏源生前遭遇冷落,是宏观社会环境、创新方案本身的性质以及方案传播的社会网络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制度衰朽的问题:含有“制夷”内容的“魏源方案”不仅在政治上不合时宜,也与政府既定的扶夷策略根本冲突;其“师夷长技”的文明史观挑战了当时华夷大防的主流意识形态;方案向上传播有阻力,向下传播无动力,主要通过熟人网络在有限的知识精英中传播。“魏源方案”的传播困境,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魏源除了主张"开眼看世界"之外,也注重主体的道德修养。在知行关系中,魏源非常重视行,并提倡在修身中要谦虚,多为"受攻之玉",少为"攻玉之石"。应淡泊宁静,以"复其心",实现心中之诚。魏源道德修养论在对行的重视以求知的过程中,这个行又同时改造了客观外部世界,重视躬行与儒家的内圣到外王的路线是一致的。他提出的谦的修养态度以及"复心"的理论,在儒家的道德修养论中是很有特色的,但也存在时代条件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论魏源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 ,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和“以夷攻夷”、“以夷款夷”、“悉夷情”、“筹海防”等策略原则 ,并就军队建设、作战方法、军民结合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正确意见 ,从而为中国军事近代化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蓝图和正确的方向。因此 ,魏源的军事思想 ,成为中国军事思想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魏源“师夷”思想与湖湘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祥  殷国明 《求索》2007,(7):72-73
魏源的“师夷”思想,就是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魏源早年接受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幕僚生涯中,参与了大量的改革,接触到底层社会,对西方先进东西多有了解。魏源也为“夷师”,他的著作,输入日本,在明治维新产生一定作用。“师夷”思想,扩大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对近代的中国文化与革命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龙钢华 《求索》2011,(5):203-204,162
《〈诗比兴笺〉序》是一篇体现魏源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章,集中表明了魏源对文艺的基本功能——担当意识——的精辟见解。魏源一方面盛赞古代诗文睹物起兴、感时伤怀的优良传统及"《骚》、《雅》之旨"和"风云之气",另一方面直截了当地批评了前代诗文选注家及诗论大家偏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弊端,从而凸显了文艺的担当功能。这种思想在当今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异化、自然异化,尤其是文艺的崇高意识矮化的语境下,更能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18.
陈朝祥 《人民论坛》2010,(8):232-233
作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奠基者,魏源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剧变的时期,他的一生贯串于封建"末世"和近代初期。魏源经济变革思想是其社会变革思想精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许多经济观念,又使这些变革主张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试论魏源历史观中的近代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的哲学是不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目前学术界正在深入研究。“魏氏之学术地位不明,乌足以论列近百年来学术之源流乎?”(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本文试就魏源历史观中的近代因素略述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对封建传统历史观的几点新思考 新的时代因素所造成的新的社会心理,必将通过凝聚积淀、生化发展而形成新的时代脉搏。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时代脉搏的思想家,又将利用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  相似文献   

20.
和龚自珍齐名,可称为维新思想先驱的,是魏源。他比龚自珍晚死十多年,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其著作的内容,在“学习西方”方面,确较龚自珍发展了一步。魏源的“变易”思想,受今文经学影响也较明显,他对经籍专书进行了缜密研讨,写了《诗古微》和《书古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