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4月 2日 博罗金同意被引渡到瑞士受审,自愿放弃为此取得的法庭听证会。 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德罗戈津称,美国为引渡米洛舍维奇而干涉南斯拉夫内政可能会引发战争。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杜马新闻发布会上也谴责美国干涉南斯拉夫内政。 3日 普京在上下两院联合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主要内容有:俄进入政治稳定时代;对北约制造科索沃战争进行谴责;对NMD与北约东扩,强调要“尊重俄国家利益”;希望年底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军事同盟。它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物。随着其新战略概念的出笼,北约正在从区域防御性军事组织向全球化进攻性军事同盟转变。科索沃问题由国内民族冲突演变成国际危机,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插手干预分不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轰炸我驻南使馆,决非偶然的、孤立的“意外事件”,而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其新战略概念的一次重要实践,是美国推行其单超独霸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这些不能不有所警惕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年的种族间打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最终走向了解体,并酿成科索沃战争这一严重的悲剧。关于前南斯拉夫民族间冲突和内战的由来,存在许多解说。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认为,波斯尼亚内部的塞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是源于古老的怨恨。比尔·克林顿也认为,冷战的结束将长期来装满“沸腾的憎恨”的大锅盖揭开了,以致整个全球地带充满血腥的冲突。也有观点将南斯拉夫国内冲突的悲剧归咎于领导者的失误和  相似文献   

4.
克林顿政府与北约东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东 《美国研究》2001,15(2):54-69
北约东扩是影响欧洲安全格局的重大事件.克林顿政府是北约扩大的主要推动和策划者.本文从文献分析入手,探讨克林顿政府推动北约扩大的缘由、决策的最终确定,以及北约东扩自身演变的影响.本文认为,北约东扩主要是个政治决定,扩大的北约发挥的主要是政治功能,目标是尽快使东中欧国家融入北约和使其成功实现向西方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转型.与此同时,北约东扩具有弱化其军事功能的可能,但其军事功能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原因在于防范、警戒乃至遏制一旦向西方体系转型失败而恢复扩张主义传统的俄罗斯.俄罗斯的转型与北约的转变相互影响,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对北约转变的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在巴尔干悲剧性的历史上又写下了血色的一笔。前南斯拉夫的解体伴随着民族间愈演愈烈的暴力和残杀:斯洛文尼亚的独立时死亡62人;克罗地亚的独立时死亡与失踪超过2万人(尚不计后来的克拉伊纳冲突);波黑战争历时三年零九个月,死亡数十万人;而科索沃的民族冲突更是演化成北约与南联盟之间的国际战争。严酷的现实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对前南斯拉夫地区、尤其是科索沃民族矛盾与冲突的大量研究:多数观点集中于历史造成的民族积怨,将矛盾激化归因于民族压迫和民族分离主义,也有学者指出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诉诸民族主义夺取权力所造成的恶果。一些专门研究民族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3,(31):38-39
<正>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实力一家独大,仍然主导北约的战略转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西欧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公约的国内批准手续,这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正式成立。作为冷战时期东西方集团对抗的产物,这个“二战”后最著名的国际军事集团已届74周岁,拥有31个成员国,每年军费支出上千亿美元。在经历“冷战”洗礼和近三十年的多次转型后,北约不仅没有式微,反而老而不死,加速膨胀,成为美国推行和维护全球霸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北约东扩:历史地理规律的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从德 《东南亚研究》2002,(5):49-53,63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变化的主要事件 ,它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北约东扩有着久远的地缘政治理论根基 ,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以及历史上德国的战争地缘政治学和法国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无不包含了对欧洲权力意义的论证。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权论”、“陆权论”及德国、法国地缘政治理论中“东进”的主张和新地缘政治学中欧洲联合思想的剖析 ,探究北约东扩的历史地理规律。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德国最早看到了拓展国家利益、维护中东欧地区稳定与填补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之间的关联,并成为北约东扩的倡导者,积极敦促北约盟主美国启动北约东扩的进程。但在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德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德国对北约东扩的态度开始从积极交得消极,这同美国后期力主北约东扩的立场形成反差。强调国家利益、倚重北约但不被其束缚是德国政策转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科索沃危机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北约关系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危机。本文首先考察了科索沃危机对俄北双边关系的冲击和考验,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这次危机对俄北双边关系未来发展以及欧洲安全建设的影响和涵义。科索沃危机打破了俄罗斯和北约寻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以及"制度化合作关系"的神话,为日后俄北合作机制的调整和变革埋下了伏笔;这次危机也再次强化了美国和北约在欧洲安全新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俄罗斯在这一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危险进一步加剧了。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1975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作为欧安组织前身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第一个成果,是美苏全球均势和欧洲权力斗争共同作用的产物。该文件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具有约束性、清晰性、全面性、对等性的特征,为东西方阵营提供了对话平台与行为准则,起到了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作用。冷战后,俄罗斯未能融入西方阵营,欧洲形成了分别以北约的欧洲部分和俄罗斯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安全复合体。在全球和地区权力失衡的背景下,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背离“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推动北约东扩,导致欧洲安全结构丧失全面性、对等性与约束性,两个安全复合体非但难以融合,反而矛盾加剧,成为俄乌对抗不断升温的深层次背景。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俄乌冲突使欧洲安全陷入新一轮动荡,欧洲安全机制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欧洲若想重建持久和平,构建共同、平衡、可持续的安全框架,不仅应重温赫尔辛基精神,更需要直面全球和地区权力政治的新现实、新趋势,构建新的权力平衡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未因对手的消失而瓦解,而是通过扩大组织、出台新战略和实施新行动找到生存依据并获得新的发展。在北约的新扩大、新战略和新行动中,中东欧国家不管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令北约成员国从16个增至30个,拓展了北约的疆域。东欧剧变带来的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前南斯拉夫地区发生的战争促使北约提出新的战略概念,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马其顿危机更是成为北约新战略的试验场。中东欧国家参与了北约在波黑、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动以及乌克兰危机发生后针对俄罗斯的军事部署,做出独有的贡献。同时,中东欧国家的加入也给北约在决策效率、行动能力、责任分担和价值观方面带来新的挑战。不过,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国家实力有限,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不大,这些挑战不足以危及北约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北约东扩是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以及未来欧洲安全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北约东扩所引起的欧洲政治安全边界的改变、在欧洲地区部署的反导武器系统,以及最近所部署的相当规模的常规军事力量,这"三位一体"的进程不可能不引起重大争议。在2017年慕尼黑北约峰会上,美国开始逐渐摆脱"大选效应",重新表示支持与北约的盟友关系。但是,俄、欧、美三者之间的立场依然相互分殊,北约、俄罗斯和欧洲安全关系的前景依然扑朔迷离。今天的北约东扩是否会重蹈历史上西方扩张的覆辙:由一元主义的追求为起点,最后总是落得多元力量并存的结局,是一个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的向度。  相似文献   

13.
1999年3月23日,美国特使霍尔普鲁克与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关于科索沃问题的谈判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下达了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的命令。索拉纳宣称,此次军事行动是为了支持国际社会的“政治目标”,阻止南联盟武装力量在科索沃发  相似文献   

14.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882年第2期)作者是贝尔格菜德大学法律系教授,他在本文中主要根据宪法分析区(公社)在南斯拉夫宪法制度中的地位。区是基层的自治和社会政治共同体,是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基础结构。作者回顾了南斯拉夫地方共同  相似文献   

15.
卢基扬诺夫认为,俄乌冲突是苏联解体后边界划分所埋下的冲突种子在三十年后的集中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由北约东扩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俄乌冲突给世界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世界秩序的危机已经开启,这是美国和欧洲不愿放弃从冷战所获得的特权引起的。未来几十年,国际局势将持续紧张。在世界秩序危机和大国力量失衡的情况下,先前潜伏的冲突和争端几乎会不可避免地重新出现,包括核战略安全风险也极大上升。这其中的原因,既有国际政治中的冲突因素普遍抬头,也有美国霸权下三十年相对和平所导致的战略疏忽。包括中俄在内的各国学者应该关注战略安全议题。俄罗斯领导层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有效保障了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维护民众的生活方式不变,推动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随着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以及北约本身职能的战略转变,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个中欧国家提出了加入北约的要求,成为推动北约东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扩大成员国也是北约的一个战略计划,从1994年1月11日北约第13次首脑会议通过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到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特别是“9·1 1”事件以来 ,北约的性质、职能和目标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认识变化中的北约 ,给北约准确定位 ,是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从美国全球战略、北约适应性改造以及美欧俄的关系互动等不同角度 ,对冷战后北约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 :北约正在演变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与欧洲统一稳定的一个工具 ;北约在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同时 ,其政治功能空前加强 ,正在演变成为一个成员众多、没有固定敌人的合作安全体系 ;北约内部的凝聚力将逐渐趋于松散 ,无论美国还是其他欧洲盟国对北约的依赖都将下降 ,对北约的使用也将日趋灵活 ,联盟关系将进入相对不稳定的时期。北约从军事联盟向北约范围内的安全共同体的转变 ,有利于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陈冰 《新民周刊》2022,(8):24-27
如果美国和北约认真、严肃对待俄罗斯的安全关切,乌克兰危机本不至于发展到如此局面。但美欧没有这样做。真是令人唏嘘不已。俄乌没能化解纠纷,最终还是走到了开战的这一步。应当说,乌克兰问题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局势演变至今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清醒的分析人士认为,美西方延续冷战思维的北约东扩,是引爆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冷战后欧洲安全的新形势,北约通过1991年、1994年、1997年的首脑会议逐步开始了调整与改革,到1999年4月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该组织正式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重新确认了北约的职能和使命,企图使北约这个地区安全组织转变为一个政治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在西方价值观的主导下,大西洋共同体通过北约和欧盟东扩至俄罗斯边境,俄罗斯被边缘化。俄罗斯自身面临的这一战略困境,塑造了它的新修正主义世界秩序观,即,挑战大西洋权力体系的实际操作而非内在原则,促进西方接受一个多极、多元的世界秩序。迄今为止,虽然新修正主义日益抬头,但俄罗斯还是一个保守的、维持现状的国家。俄罗斯目前把自己定义为"非西方成员",但如果能够克服冷和平时期的战略限制,俄罗斯还是有可能重归"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