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150年前的6月3日,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滩销毁大量鸦片,为中华民族伸张正义的日了。明年就是鸦片战争的150周年了。150年来,历史学家们对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人物多有评说,褒贬  相似文献   

2.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英国通过肮脏的鸦片战争,割占了香港,使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拉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的序幕。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标志与起点,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3.
华丁 《瞭望》1990,(23)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借鉴历史,人们可以认识盛衰嬗变、兴亡更迭的规律。 今年是鸦片战争150周年,也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130周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90周年。1840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侵华战争的决议,派出名为东方远征军的侵略舰队陈兵中国海面,接着袭击并占领广东虎门炮台,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是中国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转折点。从那时  相似文献   

4.
导言近年有过一种理论:中国今日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中国没有在鸦片战争时代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如果中国人当时向英国殖民者代表的那种“蓝色文明”拱手奉献河山,那么中国今日早已富强如英、美了。如果此说成立,则鸦片战争又何须纪念?鸦片又有何可禁之理?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反倒是千古罪人。而开门揖盗、拱让主权如琦善者流,倒应该讴歌顶礼为开风气之先的“圣之时者”也! 如果此说成立,不知道印度人民将作何评论。他们从19世纪以来,就前赴后继,不用不挠,以百年的牺牲奋斗追求摆脱英国殖民地地位的民族独立。曾领导这一独立运动的精神领袖泰戈尔、圣雄甘地,难道也都是印度民族不识时务的“历史罪人”?  相似文献   

5.
王元 《各界》2011,(10):36-39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称林则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实,在此之前两个半世纪,就有一个中国人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西方思想的挑战,这个人就是被学者们称为“真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明代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天主教徒徐光启。徐光启时代,被称为中西交往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6.
柳笛 《瞭望》1998,(13)
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徐继柳笛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唤醒了长期沉睡在“天朝大国”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引起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深思。他们渴望了解九州以外的世界,开始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这期间,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编译了《四洲志》,魏源在《四洲...  相似文献   

7.
耿言 《瞭望》1990,(26)
值此鸦片战争150周年之际,人们都不禁会深深缅怀则徐——这位近代爱国主义的先驱人物。林则徐的言行鸦片战争及其后的所作所为,最早地揭示了近代爱国主涵,使近代爱国主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出了新的光彩。 林则徐出身于贫寒的书香世家,自幼就受着传统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化运动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世界的西方以欧洲为中心,一场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生产的产业革命勃然兴起,波及全球,使人类文明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产业革命呼唤出的巨大生产力的作用下,西方各国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世纪的上半叶,它们已纷纷跻身现代化国家之列。然而,欧洲产业革命的巨大威力,是以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方式,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于是,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起,古老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正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于1839年9月巡视澳门后在广东前山写了《十无益格言》。"十无益"格言写于林则徐50多岁之时。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事情,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在前提不同的条件下,一些原来有益的东西,也会毫无益处。这"十无益"的界定,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准则。  相似文献   

10.
清中期以后,由于贪污腐败、渎职枉法现象大量存在,禁烟法令愈来愈严,效果却越来越差。林则徐采用了非常严厉的法律措施来禁绝鸦片,但清政府此时已经无力承担这样一次严厉的法制行动。以许乃济为代表的弛禁主张实际上承认了晚清法制已无力承担禁烟重任。清政府采取以英官管束英民的政策,体现出为了王权稳定而不惜牺牲国家主权的倾向。但英国人和英国政府却一以贯之地窥视中国的司法主权,林则徐广州禁烟与英国谋求在华司法权的追求发生了强烈冲突,鸦片战争不可避免。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是用条约体系控制中国的开端,"恶法不遵"是西方国家在中国建立领事裁判权的借口,会审制度是双重标准下对中国司法权的进一步侵占。  相似文献   

11.
罗毅 《瞭望》1990,(23)
林则徐(1785——1850) 福建省福州人,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大臣中抵抗派的领袖,是主张严禁鸦片的主要代表人物。 道光皇帝登基时,林则徐已升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他关心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廉洁奉公,为民谋福。他还与龚自珍、魏源等人结为好友,留意经世致用之学。1837年,他被任命为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是由鸦片战争的惨败揭开的,城下之盟的签订使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沦丧。然而爱国的,先进的中国人亦在灾难中奋起,开始寻找挽救危亡、振兴祖国的道路。他们从当时先进而强盛的西方,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踏上向西方学习的艰难曲折之途。回溯这段历史,检讨前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思想嬗递与选择取舍,将益于我门今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一战败的空前民族耻辱,首先震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他们敏锐地感到西方列强的进?将是中国日后的主要祸患,要抵抗侵略,就要了解敌人。于是,他们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介绍中国以外世界的文史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觉悟到,必须在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之学中补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而重要的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退出的意义,在于它冲击了自我封闭的禁锢,启迪了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尔后先在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近读《历代西域诗钞》,书中辑录了林则徐十余首诗,那种不计个人祸福,唯图利国报民的高尚情怀洋溢于诗中,读罢令人感奋不已。 林则徐禁烟抗英,触怒了清廷。道光皇帝下台,将主战派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流放新疆伊犁。清道光二十二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出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两首壮别诗,诗云:“出门一  相似文献   

14.
石岩  大光 《侨园》2014,(6):10-11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门洞开,引狼入室。从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中国遭到侵略,人民被奴役的同时,林则徐坚决销毁鸦片,也表明了中华150年前,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表示:"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日本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明治维新,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经济希望中国昌盛富强,是中国人的一个梦。鸦片战争150年以来,中国历尽磨难,唯此梦不灭,且越来越强烈。早在鸦片战争以前,一位英国商人在考察中国市场以后有这样的感叹:“中国有四万万人,假如每人买一顶英国产的睡帽,英国的纺织工业会长久不衰。”这位英国商人的逻辑不错,但他的那个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国家救委5月份办了两件大好事,一是搞了个“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月”,一是发行了一套《鸦片战争150周年教育丛书》。毫无疑问,这对广大青少年学习、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而进行的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激发青少年以及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它向我们展示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掠夺我国人民,将泱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血腥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救国图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方寸大小的邮票,不仅仅作为邮资凭证,它既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又有其复杂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邮票历史 中国邮票的产生比最先使用邮票的英国晚了近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通信一直沿用三千多年的邮驿制度,且不说平常百姓寄信无门,就连曾国藩也慨叹家书难寄,“远信难达”。一方面古邮驿无法适应商业发展及民间通信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没有邮政,列强纷纷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今年,有三个日子值得我们好好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130周年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90周年。 这三个日子记载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蒙受的屈辱和灾难,也是我们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辱之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标记。正如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一样,我们也不会忘记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曾经身受的欺凌与屈辱。虎门的烟尘、圆明园的火光以及八国联军的铁蹄,都将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在这一期里,本刊发表的封面文章《圆明园罹难130年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社会可说是一种“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自鸦片战争后,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被破坏,而以契约为本位的新的社会结构的因素开始一点一点产生。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并不顺利,屡遭挫折,所以产生了明确要求用“契约”文化取代“伦理”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力图从“文化”入手促进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编者寄语     
《瞭望》1990,(23)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回首150年前的鸦片战争,回首那中华大地任人宰割、中华民族倍受欺凌的历史,我们一方面感到内心的痛楚,但同时也会从中获得极大的教益。 150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两种开放。一种是丧权辱国的“门户开放”。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蚕食中国,要求清朝改变“闭关政策”,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