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立党、救国、建国、治国的价值取向。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民生建设的百年奋斗史。在新时代,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观为思想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精华为历史基础,秉承了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思想,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解决国内突出矛盾和民生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将民生建设放在党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基础工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对新时代民生建设的价值意蕴、问题导向、践履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为新时代实现民生建设的新愿景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指导。习近平关于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性与党性高度契合、理论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重点性和普惠性有机结合、制度安排和舆论引导相互促进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伟人的民生思想,为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胡锦涛的民生思想包括"以人为本"的民生建设、"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五有社会"的目标建设等几个方面。胡锦涛的民生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民生是"五个重庆"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五个重庆"建设包含着丰富的民生内容,其内在的民生建设"五管齐下",建构起一个协同共进、各民生要素有序运行、整体民生效应最大发挥的有机体。"五个重庆"建设坚持"问需于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利为民所谋",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归根结底就是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同中国具体的民生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民生问题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对我们执政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民心,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改善是最大的政绩。更加重视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未来发展和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核心使命。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法治观形成于中国社会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时期,它不仅极大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着我国法治状况的现在和未来,准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法治观不仅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开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它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多个重大战略思想的构成特征,表明了这个理论体系具有党的理论创新实践中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成果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它的主题一致性、思想连贯性、内容交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关联最紧密的体现就是"特色"两个字。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民本意识,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张海燕  吴向军 《理论前沿》2007,494(5):45-46
党的先进性根本上是个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先进性实践史。新世纪新阶段必须树立正确的党的先进性实践观,才能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规律,更好地实现和体现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
从陕甘宁边区社会和谐诉求的历史话语中诠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民生”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有利于剖析民族民生观的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更加彰显出民族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党90多年来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推动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回顾总结我们党创先争优的历史传承和宝贵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的建设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90年来,从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到制度建设是根本,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后提出要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总结与吸取党探索党建科学化的历史经验,对于现阶段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央历代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毛泽东、邓小平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在人才问题上作了大量有益探索,形成了丰富的人才观。毛泽东的人才观是在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中形成的,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但其晚年的人才观也存在一些脱离实际的"左倾"问题。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人才观的正确原则和精神,突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毛泽东人才观,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系列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观。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观充分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技强国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科技观,有效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观主要体现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强化科技服务经济与民生的能力以及紧紧依靠人民推动科技发展等四个方面,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建设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共产党人在历史上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又为我们认识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逻辑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共产党人在历史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需要、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需要以及国内形势不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标杆的"先忧后乐"文化,已经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骨子里一种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一种优秀的政治文化。它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先忧后乐"文化价值理念的核心是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本质是体恤民生的民本情怀、取向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始终关注民生,致力于民生改善。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民生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发展四个阶段,表现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注重贴近实际的调查研究、关注农民土地问题、重视民生改善与民主建设协调发展的整体意蕴。厘清毛泽东民生思想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演进脉络,学习这一思想的精髓和要义,对于推进当今的民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民生建设。他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如何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为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和赢得群众基础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深入分析其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民生”的基本内涵就是国民的生计、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要素。民生观,就是对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生,关注民生,并致力于改善民生。关注民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要求,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民生观,有利于执政为民,有利于凝聚人心,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