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为探明冷应激对雏鸡下丘脑NO代谢的影响,以公雏鸡为实验动物,进行急性(1 h、6h及12 h)与慢性(5 d1、0 d及20 d)冷应激处理(12℃±1℃),检测了下丘脑NO含量i、NOS与T-NOS活性以及iNOS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急性应激时,NO含量i、NOS与T-NOS活性以及iNOS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均随应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慢性应激时,NO含量i、NOS与T-NOS活性以及iNOS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均随应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果表明,冷应激可导致下丘脑NO的代谢发生改变,不同程度的冷应激对NO代谢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三氧化二砷(As2O3)对诱导鸡马立克氏病(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Caspase-3 mRNA表达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了As203诱导MD肿瘤细胞株凋亡的机制.以体外培养MDCC-MSB1为研究对象,经终浓度分别为0、2、4和8μmol/L的As2O3.作用48 h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DNA Ladder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方法检测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试剂盒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s2 O3能引起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并出现典型的DNA Ladder,同时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和Caspase-3活性均增加,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呈现剂量依赖性.证实 As2O3诱导鸡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凋亡是通过增加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和提高Caspase-3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致病因子是疱疹病毒科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根据免疫荧光试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以及特异的单抗的结合反应性,将MDV分成3个血清型:血清Ⅰ型包括引起高发性内脏、神经肿瘤的古典型MDV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以来,在我校畜牧队养鸡场发现有鸡马立克氏病(MD)流行。其发病率为5.9%,死亡率为3%。经初次流行后,该病在鸡群中便以隐性感染的形式存在。1980年11月份随机抽检21只无临床症状的鸡,经琼脂扩散试验检查其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4%。100%出现组织病变。病变多较轻微,无肉眼可见MD肿瘤病变,我们认为本鸡群系鸡马立克氏病自然弱毒所感染。  相似文献   

5.
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法对兰州某鸡场具有皮肤眼观变化的5例自然发生的马立克氏病(MD)鸡皮肤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5例MD病鸡皮肤有明显的肿瘤病变,病变主要表现为肿瘤性滤泡的形成,皮肤病变的发生同病毒在羽毛囊上皮内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校实习牧场自1974年以来,鸡马立克氏病流行严重。仅1976年有3000只中雏发生马立克氏病,最后只幸存700只,严重影响了养鸡业的发展。于1982年,笔者采取了检疫与免疫相结合的有效防制措施,仅用半年时间,控制了本病流行。(一)定期检疫及时淘汰病鸡1.对感染过马立克氏病的鸡群用MD沉淀抗原和阳性血清进行定期检疫,无临床症状鸡隐性感染率高达86.7%,对阳性鸡全部扑杀。  相似文献   

7.
应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D)鸡马立克氏病(MD)已为国内所常用,但用反向间接血球凝集试验(RPHA)诊断MD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其两种方法在诊断MD的特异性、敏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一)材料 1.BMDF_(39)(中监所MD种毒)传代鸡羽根浸液和白细胞裂解液。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鸡马立克氏病(MD)的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接种鸡胚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验表明:18日龄鸡胚接种HVT疫苗对孵化无不良影响,与1日龄 雏鸡接种HVT疫苗比较,鸡胚免疫后较早产生免疫保护,用MD强毒(BJ—1株)腹腔内接种攻击后,保护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以下简称为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它对养鸡业的危害性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注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根据Nazerian,K.所写的《OncogenesisofMarek′sDisease》一文(CancerRes.33,1427~1430,1973),并结合近年的材料,作了部分补充,写出本文,对于深入了解MD的肿瘤形成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马立克病(MD)抗性选育对鸡马立克病病毒(MDV1)感染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的影响,利用MDV1攻毒后第4、7、10、14、21、28和35天共7次采集并分离的全部试验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采用real-time FQ-PCR方法对这些材料中meq基因进行绝对定量分析以确定其病毒载量,用来分析比较MDV1在MD抗性鸡与普通鸡以及HVT疫苗免疫鸡与HVT疫苗未免疫鸡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普通鸡非免疫攻毒组(B组)的MDV1含量于攻毒后第10(P0.05)、14(P0.05)、21(P0.01)、28(P0.05)、35(P0.05)天显著高于MD抗性鸡免疫攻毒组(F组),而其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鸡MD抗性选育结合HVT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鸡体内的病毒载量,从而降低MDV1感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共轭亚油酸 (CLA)对缺氧大鼠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和血红素氧合酶 (HO)活性的影响 ,将 4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个组 :10g/LCLA组、10g/LCLA缺氧组、空白对照组和空白缺氧组。CLA组和空白对照组每日分别按 2 0mL/kg剂量灌服 ,10g/LCLA和蒸馏水连续灌胃 30d。灌胃结束后 ,将 10g/LCLA缺氧组和空白缺氧组大鼠置于人工模拟缺氧装置 (相当于海拔 5 0 0 0m处空气中的含氧量 )内 ,每日 8h ,连续缺氧 15d。然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以及大鼠心和肺中HO的活性。结果 ,在人工模拟缺氧条件下 ,与空白缺氧组大鼠相比 ,10g/LCLA能显著提高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 ,降低心和肺中HO的活性 (P <0 .0 5 )。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伊维菌素对脂多糖所致内毒血症小鼠的保护率及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给C57BL/6小鼠灌服伊维菌素(1、2和4mg/kg)或等体积蒸馏水,2h后分别腹腔注射脂多糖32mg/kg或等体积PBS,观察7d内小鼠的死亡情况;采用夹心-ELISA法测定注射脂多糖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清中的TNF-α、IL-1β和IL-6水平,硝酸还原法测定小鼠血清中NO的水平。结果显示,伊维菌素能显著(P<0.05)提高脂多糖诱导的内毒血症小鼠生存率,降低小鼠血清中的TNF-α、IL-1β、IL-6和NO水平。表明,伊维菌素可通过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体内炎性因子和介质释放提高内毒血症小鼠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IFN-γ诱导的溶酶体硫醇还原酶(GILT)对体外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免疫功能的影响,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蛋白TsGILT(rTsGILT)与大鼠PBMCs体外共孵育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该蛋白与细胞之间的结合情况,并测定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吞噬和NO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rTsGILT可与大鼠PBMCs结合,可显著促进大鼠PBMCs的增殖、迁移、吞噬和NO的分泌(P<0.01),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10、20μg/m L的rTsGILT对大鼠PBMCs的凋亡没有影响,40和80μg/m L的rTsGILT均能显著促进大鼠PBMCs的凋亡(P<0.001)。综上所述,旋毛虫GILT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PBMCs发挥免疫作用,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 5 0只Wistar雌性未孕大鼠子宫角浆膜面上沿子宫纵轴埋植 1对Ag -AgCl双极电极 ,腹腔注射阿托品或异搏定或消炎痛后 ,观察注射怀牛膝 0 .6mL对未孕大鼠子宫平滑肌峰电活动的影响 ,探讨其兴奋的途径。结果表明 ,阿托品阻断胆碱能M受体后 ,腹腔注射怀牛膝水煎剂 ,子宫平滑肌峰电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兴奋效应 ;异搏定阻断L型Ca2 通道 (L VDCC)后 ,腹腔注射怀牛膝水煎剂 ,暴发波的最大振幅等 4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而单波的正波最大振幅和峰面积则有明显增加 (P <0 .0 5 ) ,单波的负波最大振幅则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腹腔注射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消炎痛后 ,注射怀牛膝水煎剂 ,暴发波的最大振幅等 4项指标变化不明显 (P >0 .0 5 ) ,单波的正波最大振幅等 3项指标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结果提示 ,怀牛膝对未孕大鼠子宫平滑肌峰电活动的兴奋作用是通过胆碱能M受体以外的其他途径实现的 ,部分可能与子宫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异搏定敏感的L型Ca2 通道有关 ,部分可能与刺激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对1、4和6月龄利杂犊牛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利杂犊牛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神经纤维形成清晰的三级网状结构,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聚集在一起构成大小不等的神经节。小肠各段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4月龄到6月龄犊牛空肠肌间神经节的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相比变化较大;4月龄以空肠的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核质比(为0.16)最小,回肠与空肠的核质比差异不显著(P>0.05),回肠、空肠与十二指肠的核质比差异显著(P<0.05),6月龄空肠的核质比(为0.25)最大,但小肠各段的核质比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证实,犊牛小肠各段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核质比的发育变化可能与其功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功能性重组乳杆菌NC8-RLP在缓解细胞内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首先构建氧化应激细胞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的NC8-RLP作用细胞模型,通过MTT方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和NC8-RLP毒性作用,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检测细胞模型内ROS含量的变化;采用Western-boltting检测NOX2、iNOS、Nrf2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显示,成功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OS-HUVEC,MTT结果发现NC8-RLP对HUVEC细胞无毒性作用,且具有一定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同时可减少OS-HUVEC细胞凋亡。当NC8-RLP保护OS-HUVEC模型2 h后,细胞内的ROS含量降低,iNOS、NOX2蛋白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Nrf2蛋白表达量增加。说明NC8-RLP对缓解细胞内氧化应激损伤作用有很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RGD基序邻近氨基酸位点对口蹄疫病毒毒力的影响,利用O/JC/2010株病毒的基因组全长cDNA分子克隆,置换O/HN/93株病毒的VP1基因,拯救获得了1株嵌合病毒(pBlue-HJ);除此之外,在O/JC/2010VP1的3个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P142T、A152D、Q153P,分为4组,拯救出4株突变病毒:pBlue-HJ(142)、pBlue-HJ(142+152)、pBlue-HJ(152+153)、pBlue-HJ(142+152+153)。比较这5株病毒的LD50和TCID50特性,发现P142T、A152D可以增强口蹄疫病毒对BHK-21细胞和乳鼠的致病力,而Q153P则相反。该试验证明RGD基序附近的非保守氨基酸位点对口蹄疫病毒的毒力存在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口蹄疫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选用断乳仔猪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进行生长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水平(5、125、250mg/kg)的硫酸铜日粮对猪下丘脑及中脑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的影响。结果,日粮中添加125mg/kg(P<0.01)、250mg/kg(P<0.05)硫酸铜均显著提高了中脑、下丘脑多巴胺含量,但是随着铜水平的提高,多巴胺含量呈下降趋势;中脑黑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在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铜浓度的提高有升高趋势。据此推断,高剂量铜可能通过调节中枢儿茶酚胺代谢,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动物生长。  相似文献   

19.
将24头健康DLY仔猪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2组,采用鼻腔喷雾法分别接种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含3.8×107 CFU/mL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稀释液(试验组),研究了APP感染对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血液生化指标由Airone-200R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猪相比,试验组猪血清中TP含量略有升高(P>0.05),GLB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ALB含量、A/G值极显著下降(P<0.01);ALT、AST活性升高,其中AST活性升高极显著(P<0.01),而LT/ST值下降显著(P<0.05);IBIL、TBIL浓度及IB/DB值极显著升高(P<0.01),DBIL浓度略有下降(P>0.05);BUN、CRE浓度均略有升高(P>0.05);GLU浓度、AKP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Ca浓度及Ca/P值极显著下降(P<0.01),P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引起了猪严重的肝功能代谢障碍,血糖和血钙显著下降,肾排泄负荷增加。  相似文献   

20.
对10日龄雏鸡人工感染马立克氏病强毒后,马立克氏病发病率为78.0%,死亡率为76.0%。在攻毒后2,4和6周,感染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液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在总体上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鸡(P<0.05),血清丙二醛水平极显著地高于健康对照组鸡(P<0.01)。结合对马立克氏病临床病例的研究结果认为,氧自由基介入了马立克氏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