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决策圈经济学人 这是一批能够对中央最高经济决策施加影响的经济学家。党中央总书记、政府总理遇到重大经济问题时不时会问计于他们。这类经济学人常有机会出入于中南海受最高决策人召见,一起座谈。每当起草党代会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就聚集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热烈讨论,字斟句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经济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并被决策层接受直至写进党中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都凝聚着这类经济学人的贡献。如十三大报告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中国改革理论先驱”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夫人周南说,吴敬琏酷爱文学,喜好做木工活.对电子学也颇有研究。  相似文献   

3.
听温铁军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元旦,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CCTV2003 年度经济人物颁奖会上动情地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 他们托起了大厦。而温铁军就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这个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温铁军,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他还有另一个称呼:“温三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6,(6):53-53
马涛在4月20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一些人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假设出发,公开宣传“人为财死”的“经济人”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驱动下,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推崇私利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其实,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已意识到了“经济人假设”将带来的不利后果,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学研究中应如何去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道德伦理问题。针对中国社会存在着的“经济人”概念被滥用的现象,布坎南就警告说:“在转型期社会里(例如眼下的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5.
吴敬琏,江苏南京人,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等。他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是痛苦的,因为做经济学的人是痛苦的,一如侯宝林说相声:“苦呀—苦!”先说这目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总得要有个目的,学术语言叫“价值取向”。可是做经济学的人有什么目的呢?我看圈子内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有一个目的,把他们涂鸦的东西变成铅字,混个职称什么的,便万事大吉了。这不邪门儿了吗?成年累月地伏案爬呀爬的,就为个这?可是不为个这,又为个啥呢?我就不知道中国的各个决策层有几个人是靠着经济学文章或听经济学家的话来决策的。当年里根在餐桌上见某经济学家画了几笔拉弗曲线,海吹了一通,就选择了供给学派作他的经济政策,着实叫经…  相似文献   

7.
刘国光同志《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一文,对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十分流行的一种错误倾向提出了批评,那就是照搬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他指出,“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些经济学家也公然主张西方经济学应该作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学研究工作和经济决策工作中都有渗透。对这个现象我感到忧虑。”[1]在这篇文章中,刘国光同志对西方经济学作了科学的分析。他说,“现代西方经济学也有科学的成分,有反映现代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8.
“我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体’,西方经济学为‘用’。研究经济学要有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立场,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共产党人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这是刚刚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之一的刘国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话。此言感人肺腑,让我们肃然起敬。这让我们联想到这些年缺少这三种立场的经济学家。比如去年,在刘国光、吴敬琏等有识人士认为国民经济已经严重过热,房地产泡沫加速膨胀,亟待政府宏观调控的时候,有几位很知名的经济学家,到处演讲发表谈话,极力鼓吹不是“过热”,而是“过热”论是在阻碍发展:因为“房子都卖出去了”,所以“房价并没有虚高”。还有的不遗余力地大张旗“股”,不提或淡化股市的诸多投机风险、诸多严重脱节问题,误导股民入市,使之被套  相似文献   

9.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经济体制的下一步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明年改革工作一是国有企业推行公司化二是中央银行建跨地区分行;三是筹建全国失业保险基金。吴敬琏谈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发展生态经济是贵州富民强省的好思路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首创的。1987年,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从我国实际出发涤,主编了《生态经济学》,为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经济理论与传统的一些经济理论比较,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生态环境是生产要素,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力图通过多种途径用他们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来影响中国改革。同时,我国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从西方新自由主义中寻找经济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措施。国内一些有关论著不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学派以及"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政策体系进行全面评析,而是不加分析地向国内读者积极推荐,全盘肯定。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08,(6):63-63
《小康》杂志近期刊登了对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专访。吴敬琏指出,阻碍和反对改革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某些在转型期中凭借特权受益的既得利益者的干扰;另一方面是一些改革开放前旧体制和旧路线的维护者利用这种情势“忽悠”大众,把他们引向反对改革开放的方向:中国改革有双重体制并存、“权力搅买卖”的寻租条件广泛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位裁缝的儿子由江西景德镇考进北京,毕业后只用了4年,竟倡导促成了一部《破产法》的诞生。近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国企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他与吴敬琏、厉以宁一道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三大智囊,并一同被列为《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的“学界骄子”。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国策专家曹思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改革伊始,政府财经决策的智囊们就在中南海的重大决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与当年的“吴市场”(吴敬琏)、“厉股份”(厉以宁)等相比,今天的财经智囊有何新特点呢?我们挑选了不同界别的6名人士作为代表,试图梳理中南海重要财经智囊的形成脉络。他们分别是:刘鹤、陈锡文、林毅夫、刘世锦、李扬、蔡昉。  相似文献   

15.
王庆 《当代贵州》2007,(3):54-55
薛永应,1936年生于贵州金沙县,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研究生毕业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选中,后被评聘为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和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著有《社会主义经济利益概论》(系我国第一部把经济利益作为政治经济学范畴来研究的专著)、《社会主义与物质利益》、《生产力经济学大纲》、《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路》、《生产力经济论》等多部奠基性专著,创建了生产力经济学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学术界给予“南薛北熊”(熊映梧也是在生产力经济学上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的美誉。代表作论文《生产力系统论》和《论技术结构》,分获我国最高经济学奖——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入选1991年在美国出版的《国际名人录》。  相似文献   

16.
克君 《廉政瞭望》2007,(4):34-34
“现在要找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这些经济学家是难上加难啊!“”两会”期间,记者来到经济界别委员入住的京丰宾馆,还没向新闻联络员报完“吴敬琏”这个名字,联络员指了指旁边堆成叠的纸条让记者看:“这么多的记者都要采访吴敬琏,他就是开会期间天天不睡觉也来不及啊!”为“躲”记者,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  相似文献   

17.
赵莉 《新视野》2002,(6):32-33
“人力资本”概念很早就出现了,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成熟,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尔茨、贝克尔和阿罗。他们三人研究的重点在于阐述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创性地提出了与以往“劳动力概念”明显不同的“人力资本概念”,并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从而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邀请西方经济学家访华交流、译介出版西方经济学著作、举办经济学讲座以及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和进修等路径,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其中,国外经济学讲座、计量经济学讲习班、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开启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引入,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学界沟通交流、为市场化改革做理论准备和人才储备、有利于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取得巨大成就,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再一次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关注.许多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都对政府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他们不仅探讨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对于政府该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研究.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活动中,市场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仅起次要作用,政府所应做的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在分析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新古典经济学有两种理论.一是“自由市场理论”(Free Market Theory),认为东  相似文献   

20.
问:经济学向何处去?答:有的同志提出“经济学向何处去”这样凄凉的问题,类似“哲学的贫困”,似乎经济学也已到了穷途末日.实际上,现在不是经济学向何处去的问题,而是经济学如何发展的问题.迷茫困惑之日正是经济学发展大有希望之时.问: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任务是什么?答: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在于目前中国的经济既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而是从计划经济正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型经济.这种转轨型经济有自己的特点.以宏观管理为例.传统的计划体制已被削弱,而市场经济体制很不成熟.两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