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走出家门 ,让我感受到的是那平时并不很长的崎岖山路总也走不到尽头。第一次到北京 ,让我感受到的是大都市的喧闹与繁华 ,尽管睁大了眼睛还是目不暇接。第一次穿上制服 ,让我感受到的是肩头上多了一份责任和荣誉 ,因为从今日始我就是一名战士。第一次上岗 ,让我感受到的是无比的紧张和兴奋 ,因为领导的谆谆教悔和队长的万般叮咛总在我心中萦绕。第一次领工资 ,让我感受到的是比平时汗水多得多的喜悦 ,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微不足道。第一次往家寄钱 ,让我感受到的是那年迈的双亲疲惫浑浊的双目中凝视远方的深情。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 ,让…  相似文献   

2.
最感谢人民论坛因为2006年毕业想考国家公务员,看到了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人民论坛》双周刊每期文章的目录,觉得很有深度,便拜读了几期杂志。没想11月B版的特别策划《”圈地冲动”考验土地新政》与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关于土地问题的主题正好类似,因为仔细看了这期杂志,平时最不擅长写作的我下笔如有神,这次公务员考试笔试得高分,我最感谢人民论坛!北京读者阮明山我的良师益友与《人民论坛》杂志结缘是在2006,很巧的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杂志就是杂志改版为双周刊的第一期。这对《人民论坛》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那一刻我的生活也从此和它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要做人中人     
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一位学生哭着找我“老师,我完了!”吓了我一跳——如此品质优秀的学生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原来她考了全校第十名。在五百人中名列第十还不满足?因为她以前太优秀了,连续几次全校第一。在劝慰她的时候,我突然感觉非常痛心,有些孩子从小受到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于陕北农村,家境贫寒,去年,经过重重困难终于考进了陕西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今日中国》杂志,从此开始关注贵刊。我觉得贵刊能够把握时政发展动向,全方位点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增强读者对事件的过去与现在的了解,正确地认识当代中国,可读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王国萍  俞晶 《今日浙江》2008,(23):110-112
当年杭州海关的设立是因为一条旅游包机航线考海关,是我长大后第一次自己独立做的决定,也是一个关系我一生命运的决定。现在回想起来还不胜唏嘘。1978年12月,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海关”这两个字,是在浙江省外经贸厅为其下设的海关筹建处登报招录员工的通知上。高中毕业,对海关几乎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对制服的向往和对海关工作的好奇,走进了海关的大门。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成功     
记得我的一位姓张的老师曾说过两段看似矛盾但同样精彩的话。 一次,他说:你在小学考第一名,这不算什么,还有中学呢;你中学考了第一名,这不算什么,还有大学呢;你大学考了第一名,这不算什么,你还没参加工作呢;你参加了工作谋了个好差事,这也不算什么;有个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凯副教授在为小学老师们讲授经络养生知识时说:我考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时,是那一届北京生源的第一名;5年以后考硕士研究生,又是第一名;不到两年参加博士考试,还是第一名。不是说我多聪明,关键是我临场发挥特别好,我一点都不紧张。因为我上场之前都点了劳宫穴。手轻轻握拳,中指自然弯曲,中指尖恰点到掌心处,这  相似文献   

8.
林琦 《云南人大》2006,(1):41-42
滇池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纯属偶然。当年,我在中州上初中,记得一天看到了一则笑话说:一马大哈错把墙上的钉帽当成蝇子,一掌拍去,只听得一声惨叫。直达“白山黑水之间,滇池洱海之畔”。前者是我的出生地,而后者却颇感生疏。出于好奇,我翻开了地图,在祖国西南那大片橙红色中嵌着一块翠绿,名日“滇池”,是西南高原第一大淡水湖。滇池在我脑海中留下了第一印迹。后来我到北京上了大学,第一次游颐和园,就得知园中美丽的昆明湖就是当年慈禧比照滇池的形与势建造的。滇池在我的心目中加大了分量。  相似文献   

9.
说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相识,还是在1994年。分配到一所农村乡村中学任教已经两年的我,在教学上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于是我边教学、边复习,并考了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专业本科函授班。面授时在一位同学家里,无意中发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打开一看,我就被吸引住了。理论视野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备课卡片五彩校园等,板块分明,栏目实用,内容丰富多彩!我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同在茫茫沙漠中行走找到了一片绿洲。从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20,(18)
正我原本是南通一所高校的老师。2008年,已经在高校工作4年的我,作出一个让家人和朋友都很意外的决定,离开三尺讲台到农村去工作。那年是我第一次带毕业班。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机会,我带着部分学生报考了大学生村官。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复习、迎考,最终我顺利地通过了笔试、面试和政审。大学的工作很稳定,在城市生活也很舒心。但最终决定到农村去工作,是因为我想在农村这个大舞台得到更多的锻炼,做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用青春和实干浇灌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2年。  相似文献   

11.
早在我作为警察受训的最初日子里,就很快地以大胆、机敏和沉着果断博得了我的男同行伙伴的信任。不过我第一次接受任务作诱饵时,还是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恐惧和震惊。那次我和乔·菲尔拉,弗兰克·罗瑟里选择了纽约市中央广场和体育场之间的一片地带作为我们初次配合活动的地点。因为那儿曾在近期发生过多次行凶抢劫案,受害人尽是些拿短期工资而又常常在赶回家之前  相似文献   

12.
飞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跑道上腾空而起,我的心突然觉得空落落的。飞机在爬升,随着离地面的高度增加,心中的空落感也在加大。我知道,这不是因为飞机的原因,而是因为此行的目的地——日本。前些时,领导通知我参加湖北省人民友好访问团到日本访问。我虽然是第一次出国,却一点没  相似文献   

13.
我来自农村,父母亲都是农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温州,吹到了我家。1980年我爸妈开了个小店,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小店,一个承载着我们全家希望和梦想的小店。因为有了这家小店,姐姐才有机会上中专,我才有机会上大学,妹妹才有机会出国。同样是那片土地,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我第一次读到何天行的《楚辞作于汉代考》,是在四十年代末期。那时学术界对它并没有任何反应。而我也只是曾在书眉上写了一些零星的看法;并在讲课时,顺便批评了它的某些论点。不料八十年代的今天,在日本学术界掀起“屈原否定论”的高潮中,何氏的《楚辞作于汉代考》,竟被誉为“最周密、最系统”的著述。(见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中国文学研究》三期,稻畑耕一郎《屈原否定论系谱》)这就是我不得不旧事重提,再次评论一下这部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爱写诗,也爱朗诵诗歌。去年,我曾到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做访问研究,随着生活渐渐安定下来,以及语言和文化上的适应,我便开始用英文创作诗歌。我的第一首英文诗歌是一首150行的长诗,我写了一个通宵,写到最后甚至忘记了是用什么语言在写作,我也因此感受到用英文写诗的快乐。再后来,我跟当地的一个诗人 Jonathan 相识,他邀请我参加他们每月一次的诗歌朗诵活动。离华威大学最近的城市是考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学历简介上,只读了一次大学,可是在我的成长履历上,实实在在上了两次大学。1977年,我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经过了近10年的农村锻炼,我们这批大学生的典型特点就是学习刻苦,珍惜学习的每一分钟。我,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更是惜时如金。4年的苦读,在老师们的指导教育下,于1982年终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吉林师范学院任教。1989年,经人介绍,我知道了吉林师范学院有个民进支部,而且民进支部的几位主要成员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怀着“近朱者赤”的心理,我加入了民进组织。屈指算来,我已是个有16年会…  相似文献   

17.
正离开初中母校贵港市东岭联中算来已有30多年了,以至于想起它来,便觉得像一个遥远的故事。我考入东岭联中的那一年,是1983年。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广大乡村很封闭落后,我所在的东津镇(当时还称为公社)维新村狄塘队也是分田到户两三年,家里刚刚可以吃饱饭吧。小学升初中考试是在东津小学考的,体检是在东岭小学。那次体检大概是在当年的7月底,我第一次独自离家步行五六公里到东岭,第一次看见  相似文献   

18.
宗琳 《群众》2020,(2):55-56
“在农村上厕所一共分几步,第一步走到厕所门口,第二步咳嗽对暗号,第三步正式上厕所。但很多时候会卡在第二步,因为里面有人‘咳咳’。溜了溜了……”回老家探亲的路上,我在手机上看到了这个段子。“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的尴尬场景霎时浮现在眼前,哑然失笑之余,心中不禁升腾起丝丝担忧。“今天少喝水,回家之前尽量不去厕所。”我暗暗下定决心。然而,进村之后,这点儿小决心很快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为我看到了“厕所革命”给农村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申志兴 《乡音》2013,(4):34-34
2012年6月中旬,我们大名县政协办公室组织了一次农村教育工作的调研活动,这是县政协新一届委员会成立以来政协办公室组织的第一次活动,也是我进入县政协办公室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政协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20.
"我对荆州是很有感情的。1990年我分管农村工作后,第一次调研就在荆州。从仙桃、洪湖到监利、荆州市区,一路走来,每个地方都住过。1998年抗洪救灾,我到荆州去了八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