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也谈人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存在人才安全问题,一个地区或单位同样存在人才安全问题,该文分析了有关“人才安全”的几个误区,并具体提出了有关确保人才安全的十大举措。  相似文献   

2.
袁浩 《民主》2012,(7):56-56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纷纷大开门户,抢抓机遇,以各种优惠政策,广引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空前繁荣。但也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一方面整天嘴上喊着没有人才、需要人才、重视人才,另一方面却对身边的人才熟视无睹,甚至遭到压制。对此,群众称他们是“揣着人才找人才”。  相似文献   

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人才规划的逐步实施,各地兴起了“人才热”。然而,由于观念转变不彻底,人才工作仍存诸多误区。有的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热衷于引进人才,却对现有人才视而不见;有的盲目引进人才,甚至把人才当招牌、做摆设,实际上没有产生多大人才效应;有的“重引进、轻使用”,平台环境跟不上,导致“大材小用”,甚至闲置不用。  相似文献   

4.
当人才资源被国家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首要资源与第一要素时,当几乎每个企业都把“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等写进企业的理念时,人才的价值一路飙升,人才热急剧升温,对“人才”的内涵、“人才”标准的议论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体现人才的本质属性、遵循人才存在的广泛性、科学划分人才类型等三方面阐述了人才标准界定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宏观人才标准特性的论证,对人才标准与人才管理体系、人才社会评价与组织评价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构建人才标准指标体系的结构与框架;按照国家统计制度的规范,设计出我国人才分类统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求知》2000,(5):46-47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院士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这就是忽视了人才的商品特性,不重视人才经济价值的实现,使人才的培养、使用、开发、配置、管理等脱离了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清水县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但是,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很好适应发展需要,人才引进、竞争、激励、流动等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步伐。为此,我县提出,要建立“精管细理”、“外引内聘”、“激励关怀”、“有为有位”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机制,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轮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各地纷纷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拆除城市“围墙”,打破户籍、性别、身份、学历等障碍和壁垒,千方百计地引才纳贤。人才引进后,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留住人才。人们的习惯思维和做法中,总把留住人才和人才的流动分割和对立起来,因此有一个正确认识人才“流”与“留”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浦东新区人才政策和制度环境建设调查》(2006年8月,有效问卷1316份)问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全区人才开发现状的广泛实地调查,明确指出当前浦东新区在人才政策宣传、人才引进操作、人才培养渠道、人才中介服务和人才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根据近期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区域“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勾画出浦东新区未来人才开发的总体思路,最后提出了十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是《浦东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人事人才制度创新研究》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0.
人才使用是一门艺术,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和一些西方国家在人才使用上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在分析我国古代人才使用观和美国人才使用观的基础上,比较了我国古代和美国人才使用在人才观、人才价值和地位、人才使用基础、标准、激励、效应等方面的差异,针对我国人才使用中的一些误区,提出完善人才评判标准,实行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的社会化;转换视角,注重人才使用的群体效益;认可人才的价值,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爱护人才,确保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玲 《民主》2008,(1):48-48
报载,为解决地区间人才不平衡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人才到工农业生产一线参与跨地区的技术开发、培训、服务等工作,黑龙江省成立了“人才共享”协调工作组,主要研究解决在实施“人才共享”和人才与项目对接中出现的问题。据报道。该省对于高层人才和省内急需人才实行“双职双薪”,建立“双套人事关系”“科研成果双方共有”“人才共同使用”“双方单位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12.
编后语     
本期专稿刊发《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的主要问题、人才预测及对策思路》,与上期《上海航运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及保障》形成姊妹篇,以呼应“国务院关于上海金融航运两个中心建设的意见”。“两个中心”建设无疑点明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亮色,而能够将此亮色演绎为璀璨的必定是人才——与“两个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化人才。应当肯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十多年的人才高地建设,上海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金融、航运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22,(3):131-138
区域人才发展环境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与关键。文章基于文献和实践从“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政策环境”“人才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教育与科技发展环境”等维度出发建构一套区域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广东省21个地市2015—2019年五年数据为样本,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和评价指数的计算与排序,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制度”“厚度”“用度”“温度”“限度”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区域人才发展环境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促进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日前原则通过的《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透露,深圳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客座专家“智库计划”等九大重点人才工程。到2015年,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  相似文献   

15.
“组合”意识是搞好组织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人才工作也应有“组合”意识。引进上注重“配套组合”。在招才引智时,注重领军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配套”招引,实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同步”招引,急需型人才与实体项目的“对接”招引。  相似文献   

16.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必须坚持的八个发展取向中,“人才支撑”发展取向抓住了富民兴陇的基础性环节,对推动全省转型跨越、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指出:“人才是富民兴陇的第一资源”,要“做到用足用好本土人才和引进吸收急需人才相得益彰、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统筹抓好、培养开发人才和选拔使用人才同步推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代会对全省人才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指明了今后人才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明人才区域合作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战略性”特点,是“上海融入全国、服务全国的大势所趋”的基础上,着眼于上海行政区域内、长三角及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等三个层次,对人才合作及其机制创新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提出要在整合区域人才资源、深化人才开发区域合作、创新人才工作载体、智力服务与人才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与组织创新力度,探索和完善人才区域合作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动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动员大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集聚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增强上海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人才必须先行。作为肩负着人才队伍建设“牵头抓总”重要职责的党委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详细部署,强调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搭建“政策工具—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政策发展阶段”三维框架,对306份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存在政策工具比例不够均衡、政策环节需要有效衔接、一体化协同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尚未充分形成、政策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要突出优势、精准施策;联动引才、试点先行;主动服务、多元激励;搭建平台、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视域下的国际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