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太平洋的转移,美国国内对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愈加关注。本文编译自2005年11月18日发布的美国国会研究署报告。作者罗纳德·奥若克系美国国会研究署外交事务、国防和贸易小组防务专家。原作者依据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以及众多美国评论人士的报道评估了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并分析了未来的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明显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中国海军正常的装备更新换代以及技术发展都被其作为宣扬中国海军威胁太平洋地区安全的论据。本刊刊发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冷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但冷战式思维却成为美国处理国际问题时难以摆脱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美国一些保守派人士眼中,中国为了经济发展而谋求自己能源安全的行为变成了建立“战略岛链”,排挤美国势力,威胁亚太地区安全的战略行动。本刊发表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文在编辑时有删改,标题和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节译自美国哈德逊研究机构近期出台的《中国的新跨越式发展》报告第一部分,该部分由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欧内斯特·普里格执笔。作者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得出了中国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的结论。本刊刊发此文,并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只是为了使读者了解到部分美国学者的观点,文中有着很强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请广大读者在阅读时有所鉴别。  相似文献   

4.
岛链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发明,即利用太平洋岛链建立防御体系以封锁中国。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战略几经调整,但三线岛链防御体系却愈发加强。与此同时,美国部分保守派人士也在为美国的亚太新战略摇旗呐喊,他们公然提出,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战略岛链”,威胁了美国的利益,应当对中国实施更加严密的海上围堵。这是美国多来年不断炒作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最新演绎。本文编译自华盛顿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事务研究员劳伦斯·斯皮内塔于2006年6月发表的报道《马六甲困局——以陆基空中力量反击中国岛链战略》。本刊发表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文在编辑时有删改,标题和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编译自2005年11月18日发布的美国国会研究署报告。作者依据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以及众多美国评论人士的报道评估了中国海军作战力量在现阶段的缺陷以及对美国海军的影响。作者不顾发展势头良好的中美关系,不断强调中美因台海问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甚至为美军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方案。本刊刊发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文编辑时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战略威胁,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果断决策,投入重大资源,开展以导弹和核武器等为核心的国家战略防御兵器研究,经过几代爱国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战略安全。但是,在一部分美国右翼学者眼中,中国拥有的以导弹科技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战略和战术兵器无疑是很难接受的现实,因此,中国导弹科技的发展和现状,一直是美国部分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是那些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人士十分关注的领域。本文根据兰德公司美国空军资助研究项目报告《中国国防工业新方向》(2005年12月)第二章编译。本刊无意证实文中的报道和数据,仅供感兴趣的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敬请阅读本文时鉴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原载于美国陆军《军事情报》杂志2003年7—9月号。作者蒂莫西·托马斯是美国陆军中校,现为美国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FMSO)分析员。作者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曾任美军第82空降师分队指挥官,对信息战、心理战,低强度冲突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反映了美国军方对中国信息战理论和建设的忧虑与戒备心理。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有甚嚣尘上之势,解放军正常的装备更新换代以及技术发展都被美国保守派人士作为宣扬中国威胁世界安全的论据。本文作者理查德·费舍尔是美国著名的保守派学者,他依据国外媒体的报道以及大量未经证实的消息评估了进口武器和技术引进对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外国技术对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杠杆作用。本刊刊发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文在编辑过程中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编译自美国陆军作战学院2003年7月出版的《以史为鉴:中国人民解放军75年发展历程》第11章,作者丁树范系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其个人著作包括《中国军事理论的变化:1979-1991》《中国大陆国防工业的转型》等。此外,他还为许多杂志撰写过文章。丁树范在"国立"台湾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本刊特编译此文,并不代表我们同意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军事装备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近年来中国强化军队建设的一家之言,认为中国军事装备体系现代化离不开前苏联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内部不断提升的自主研制能力也为解放军在21世纪最初10年内取得对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控制权起到关键作用,而这一切措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预防和威慑美国对台海局势采取军事干预手段。本刊特组织编译此文,并不表示支持其观点或证实其材料,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原载于美国《空中力量杂志》2004年1月号,作者迈克尔·C·西拉克系英国《简氏防务周刊》驻美国华盛顿记者,作者在文章中强调,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投入数十亿美元经费,支持和反对者双方都消耗了大量精力之后,美国已作好了启动其第一个应对敌方远程弹道导弹攻击的防御系统的准备。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耗费巨资筹建的战略防御体系,它既是美国未来获得不对称军事优势的关键,更是一道构筑美利坚民族心理安全感的屏障。对于任何有可能威胁到NMD系统的武器,英国军方和相关研究机构都高度重视。本文编译自澳大利亚著名防务专家卡洛·库普博士发表于英国国际战略评估中心的文章。作者认为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Kh-55超远程巡航导弹,拥有了绕开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威胁美国的能力,本刊发表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原载于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03年12月刊,作者史蒂芬·费奇为美国资深国际关系与民族学专家,他长期研究苏联解体后形成的独联体中亚国家的社会及政治问题,本文所提及福尔加纳山谷地区一度是受本·拉丹影响的中亚极端势力训练培养各国恐怖分子的温床,在近年来全世界反恐怖斗争的大环境下土崩瓦解。作者在本文中所介绍的情况只是代表了他个人的观点,本刊编译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材料的可靠性,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来源于美国非赢利、非官方的公众政策研究机构马萨诸塞州剑桥联邦学会2004年4月出版的《中国军事力量》季刊,该刊物属于学会PDA(国防选择项目)资助项目,长期系统关注中国军事战略、军事思想、三军现代化等方面的发展。作者为摩根·J·奥布莱恩三世少校(Morgan J.O’Brien Ⅲ),作者认为中国空军落后美国空军15至20年,但它有能力在21世纪成为一支全球性力量。首先在东亚崛起进而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空军相匹敌。中国空军正在积极发展非对称作战和信息战以寻求“兔子击败大象”的方法。作者的结论和观点实际上与美国空军大学内的学院派观点非常接近,但并不代表美国政府、国防部及美国空军或空军大学的官方立场。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资助的独立研究小组在2003年5月22日发布的报告。在众多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报告中,这份报告的观点显得有些特别。报告认为中美现有的军事实力至少差距20年,因此中国不是美国的威胁,起码现在不是。本刊特编发此文,但并不代表本刊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材料,仅供有关专业学者参考以使读者了解美国对华研究的另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外交舞台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引起了美国部分右翼人士的"焦虑",他们不顾中国政府长期对"和谐世界"理念的宣示,始终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的崛起。认为中国将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最终威胁美国的利益。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理查德·D·费舍尔系美国非盈利性的詹姆斯基金会的高级研究人员。作者在本文中片面夸大中国空军在引进新装备、提高训练强度方面的努力,声称中国一旦成功地掌握苏-27战斗机的航空生产技术,中国就能够威胁到在亚洲的美国空中力量。本刊对其文章进行整理编译,并非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报道,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由于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努力和共识,两国关系正沿着战略协作的轨道发展。但是,美国国内部分人士出于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思维,总是一再挑起"中国威胁论"的言论风暴,试图干扰中美关系的发展。最近,美国《空中力量》季刊发表文章声称中国正在建设进攻型空军,将严重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甚至呼吁五角大楼加强对中国的遏制。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以飨读者。本刊刊发此文并非赞同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原载于美国《军事评论》2004年1-2月号,作者杰弗里·T·鲁姆系美国空军上校,现任美国空军驻马萨诸塞州汉斯科姆空军基地电子系统中心情报、监视和侦察分部主任。本文作者认为,在1991年“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海军共向伊拉克目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其中80%命中目标,中国十分关注这种武器的优异性能,并集中力量获取巡航导弹。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于2005年10月10日由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发布。作者理查德·费舍尔是保守派中国军事专家,曾在美国传统基金会担任亚洲研究主任,目前是美国政府智囊团——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副主任。本刊刊发此文并不代表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文中充满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还望读者在阅读时有所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