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 陈××,女,49岁,工人。患右偏头痛3年,时轻时剧,甚则头痛如劈,不能入睡,呻吟气短,困顿万状,脉濡紧弦,舌苔淡黄中裂。此气血不和而风火上扰之候。治以疏调气血,清泄风热:炒白芍、炙甘草各18克,制香附、全当归、桃仁各9克,刺蒺藜10克,甘菊花、川芎各6克,生石膏30克,藁本5克。5剂获效,10剂大效,20剂病愈。  相似文献   

2.
一、方药及煎服法 生石膏60~100g,生大黄6~10g,柴胡、茵陈、青蒿(后下)各20~30g,细辛2~3g,黄芩(酒炒)10~15g,紫草15~20g。便秘者大黄后下,便溏泄泻者大黄与它药同时入煎。以水适量,煎服药液400ml,两次分服。首次服250ml,2小时后继服余药150ml,均温服,服药后注意体温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1975年以来采用自拟茵陈汤治疗黄疸型肝炎30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306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10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5岁,平均年龄32岁;中医辨证均属阳黄,其中热重于湿型206例、湿重于热型67例、湿热并重型3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茵陈、车前草各15g,大叶金钱草、金银花、黄芪各20g,郁金、甘草各10g。每日1剂,煎水300ml分2次服。15~20天为一疗程。热重于湿型原方药量加倍;湿重于热型加苍术、厚朴各10g;湿热并重型加赤芍、丹皮各9g,板蓝根30g,黄连6g。  相似文献   

4.
一、一般资料:治疗组38例,心肌梗塞12例,心绞痛26例;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岁。另设对照组30例,心肌梗塞10例,心绞痛2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64岁。 二、治疗方法:治疗组用丹参注射液10ml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用维生素C2.0g、肌苷0.4g、辅酶A100单位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中14例加用阿斯匹林0.3g,每日1次;16例加服潘生丁20mg,每日3次,15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中“加味清胃散”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牙疼病因灵活加减化裁而成“牙疼速效汤”。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生地、石膏各30克,丹皮、青皮各12克,荆芥、防风各9克。用法:水煎,每日一剂,两次分服。儿童酌减。禁忌:服药期间忌油荤、辛辣食物。功能:清胃火,祛风热,凉血解毒。适应症:风火牙疼,牙龈肿痛,龋齿化脓,牙龈出血等症。加减法:上门牙疼属手少阴心经火,加黄连6克,麦冬12克;下门牙疼属足少阴肾经  相似文献   

6.
向某,女,48岁,农民,1983年10月11日初诊。病者一年前曾患急性肾盂肾炎,经治而愈,现又复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少腹微胀痛,腰酸软无力,苔黄,脉眩。此乃湿热流注下焦,结于膀胱,而成热淋。治宜清热利湿通淋。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当归各20g,生地、栀子各12g,柴胡、木通各10g,车前子、泽泻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剂。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扶正解毒通络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6例,取得明显效果,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本院皮肤科及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扶正解毒通络组(简称治疗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9~71岁,以45岁以上病人为多,占29例;发于头面部11例,胸胁部17例,腰胁部15例,其它部位3例。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32~69岁,45岁以上占21例;发于头面部9例,胸胁部15例,腰胁部10例,其它部位5例。所有患者都有带状疱疹病史,患处刺痛、灼痛或放射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扶正解毒通络法。基本方:忍冬藤30~60g,红藤、乳香、没药各9~15g,板蓝根、路路通各25~50g,酸枣仁、柏子仁各10~25g,白花蛇舌草、赤芍、黄芪、女贞子、鸡血藤各15~30g。加减法:头面部加菊花、石决明,胸胁部加柴胡、郁金,腰胁部加续断、桑寄生,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每次服300ml左右,饭后服,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物。10d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消炎痛25mg,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B1 20mg,口服,每日3次。10d为1疗程。  相似文献   

8.
1984~1990年笔者以自拟方“痛经宁”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50例原发性痛经中,年龄17~40岁,未婚31例,已婚19例,病史最短1年,最长11年。 二、治疗方法 1.痛经宁组成:当归、川芎、桃仁各9g,红花6g,五灵脂、生蒲黄、炒蒲黄各10g,益母草15g,白芍12g,甘草3g,每日煎服1剂,早晚分服。于行经前7天开始服至行经日止。若服用后第1个月经周期疼痛未消  相似文献   

9.
1 方药分析 炙水蛭10~50g,穿山甲10~30g,土鳖虫6~8g,苏木、刘寄奴、红花、泽兰、三棱、莪术各20~30g.硬化性胆管炎,加皂角刺10~30g,威灵仙20~60g;髂股动脉炎,加川牛膝20~30g,制附子20~40g;慢性湿疹,加蚕砂15~30g,或益母草10~15g;囊肿性痤疮,加虎杖10~30g,或丹皮10~15g.  相似文献   

10.
脓疱疮好发于夏秋季节,为暑湿邪毒入侵,熏蒸皮肤而致。笔者试用黄连解毒汤为主治疗脓疱疮31例,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31例中男13例,女18例;10岁以下的26例,11~15岁4例,24岁1例;发于头面部的23例,发于头面及四肢部的8例;发病时间均在7~9月份。 二、方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5~10g。有阴虚者加赤芍、丹皮等;瘙痒严重者加苦参、泽泻等。每剂药头煎早晚分服,二煎冷后每天外洗局部2~3次。局部避免搔抓。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7~79岁,平均66.2岁;平均病程45.2 h。CT片示梗死部位:基底核区22例,脑叶7例,背侧丘脑2例,内囊4例。临床表现:昏迷12例,言语不清或失语15例,偏瘫25例。伴原发性高血压史13例,糖尿病史9例。诊断标准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2 治疗方法 2.1 补阳还五汤内服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若大便秘结,加番泻叶15?g,泡水代茶饮;痰多、胃脘胀闷,加胆南星、厚朴各10?g;面色潮红、烦躁,加钩藤12?g,夏枯草15?g;肢体偏瘫,加水蛭10 g,蜈蚣2条。30 d为1个疗程。 2.2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采用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0支)加入50 mg/L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5~30d。  相似文献   

12.
苍术防风汤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苍术、防风、麻黄、生姜组成。原为沼飧泄而设,笔者用之于多种疾病收效满意,现举一二: 一、泄泻 刘某,男,53岁,1983年3月10日初诊。“慢性肠炎”4年余,每食肥腻或受凉即发。来诊时,腹泻腹痛,大便稀薄,无脓血,日行4~5次,伴胃脘冷痛,纳呆,舌淡苔白腻,脉儒缓。证属寒湿滞留,搏结不散。治宜温散寒湿,兼以培土。用苍术18g,防风、扁豆各15g,炙麻黄、川芎各6g,干姜9g,桔梗、山楂、枳壳各12g,服3剂后,诸症有减,去川芎再进15剂而愈。  相似文献   

13.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妇科杂病多例,均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举验案四则如下。 一、阴 肿 高某,女,38岁,已婚,工人。阴部(右侧大阴唇)红肿疼痛两天。伴有肋胁胀痛,尿赤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治法清肝泻热利湿,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12g,栀子、黄芩、连翘、泽泻各9g,甘草3g,金银花30g。三剂而愈。 按;阴肿,亦称阴户肿痛。发病部位属于肝经之分野。多因气机不调,郁怒损肝,肝病及脾,脾虚失运,湿蕴化热,湿热下注,致阴户肿痛。宜用清热泻肝利湿之剂,湿热去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14.
老年流泪症是指老年人泪液不自主外流,迎风流泪更甚。常常被临床忽视。现将笔者治疗本症22例,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男15例,女7例。年龄50~65岁。病程最长者3年,短者6个月。眼科检查均示泪道通畅,无明显阳性征。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二、治疗方法 自拟杞菊二至汤:枸杞子、菊花各15g,生地、熟地各12g,炒当归、女贞子、旱莲草、车前子、川芎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三、治疗结果 显效(泪液不再自行流出眼眶外)20例,好转(流眼症状明显减轻)2例。平均治疗15天左右。患者伴有的  相似文献   

15.
30例中,男23例,女7例,病程在3~15天。根据疮面大小选择大、中、小号玻璃罐,罐口直径一般需大于疮面直径,以“闪火法”。每次留罐10~15分钟 ,每日1~2次,取罐后疮面换药。其中8例,因高热(39℃~40℃)加服清热解毒中药。30例经治均脓尽肿消而愈,疗程大多在2~6天,  相似文献   

16.
我科从1988年至1992年5年间,运用《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肛裂患者31例,收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31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肛门局部检查可见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其中后位肛裂15例,前位肛裂7例,前后位都有者9例。属早期肛裂22例,慢性陈旧性肛裂9例。全部患者均有便秘症状。 二、治疗方法:药物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黄各15g,生大黄(后下)、芒硝各5g。便血加炒地榆、炒槐花;痛甚加枳壳、延胡索。 每日1剂,水煎服。若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便溏,可将大黄改为先煎,并适当减量。 三、治疗结果:经上方治疗,治愈(裂口愈  相似文献   

17.
葛根止泻汤为祖传验方,专治小儿腹泻。近年来,笔者治疗50例,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最小者2个月,最大者5岁,1岁以下14例,1岁以上36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6个月;中医辨证属伤食型10例,风寒型8例,湿热型22例,脾虚型7例,脾肾阳虚型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葛根、扁豆花、木瓜、丝瓜络各6~10g,炒乌梅、煨木香3~6g,生山楂6~8g。每日一剂,浓煎至100~150ml,  相似文献   

18.
一、桂枝汤治功能性便秘 李某,女,52岁,1983年9月6日诊。患功能性便秘两年余,先后服用麻子仁丸、五仁丸及承气之类等均未奏效,服果导8~10片仅能通畅一时。刻诊:便干如羊屎,5~7日一行,大便艰难,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不思饮食,常自汗出,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浮缓。辨证为营卫失和、肠道失润。治宜调和营卫、润肠通便。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5g,白芍45g,肉苁蓉20g,首乌30g,当归15g,大枣15枚,生姜3片,炙甘草10g,水煎服。3剂药毕,大便2日一行,上方出入继服15剂,大便如常,随访5年未发。  相似文献   

19.
缪树群副主任医师,熟谙医理,精于辨证,临证近四十载,积验颇丰。其对小儿外伤性干咳的治疗更是独有见地。笔者有幸侍诊一侧,获益良多。现将缪师自拟“干咳散”治疗小儿外伤性干咳的经验整理于下。 一、方药组成 白前、紫菀、百部、瓜蒌皮、制香附各100g,桔梗、陈皮各60g,甘草50g。口干咽燥者,加南沙参60~100g;呛咳频剧,时有太息者,加旋覆梗或炒枳壳各45~60g;纳少、嗳气者,加清半夏45~60g,鸡内金60~90g。上药共研粗末,每日10~15g,布包水煎,分2次服。 二、辨治浅析  相似文献   

20.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学“崩漏”范畴,多见于青春期少女。笔者以自拟地锦乌茜汤治疗本病76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6例除部分患者血红蛋白偏低外,均排除其它器质性病变所致。年龄最小9岁,最大18岁,平均年龄12.6岁;病程短者1个月,长者18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表现经血量多,色鲜红或紫暗,夹瘀块,部分患者伴头晕、心慌、动则气短、乏力等。 2 治疗方法   地锦乌茜汤:地锦草、贯众炭各20g,仙鹤草、乌贼骨各30g,生地黄、茜草各15g。加减: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肾阳虚者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升麻炭;肝郁者加柴胡、醋香附、乌药。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急、出血量多者可日服2剂。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1979年全国八省市功能性子宫出血协作组广州会议近期止血标准评定。显效:治疗3d内血止,观察10d无出血者;有效:治疗7d内血止,观察10d无出血者;无效:治疗10d内出血未止者。 3.2 治疗结果 治疗2个疗程判定疗效。76例中,显效51例(占67.1%),有效23例(占30.3%),无效2例(占2.6%),总有效率9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