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蕲春,是医圣李时珍故里,素有“千门万户悬昌艾,出城十里闻药香”的美誉。《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蕲春境内就有700多种。如今,一个中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一个集商贸物流、会展、电子商务、产学研合作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于一体的“李时珍国际医药港”正在悄然兴建、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
矿物药是中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载矿物药41种。唐《新修本草》矿物药又增加14种。至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收载的矿物药已达139种。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52卷,收药物分为61部,60类,共收载药物1897种,附方万余首。该书把矿物药分别记述在土部、金石部,特别在金石部中载述比较完整,“乃集其可以济国却病者一百六十一种”。现就关于该书中矿物药的分类与鉴定方法谈谈窥斑之见,不妥之处,祈望同道教正。 一、分类方法 李时珍将矿物药金石部分为四类,即金、玉、石、卤。《本草纲目》161种矿物药分类排列和现代矿物学的分类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 唐代本草,主流方面有《唐本草》、《蜀本草》;旁支方面有民间药本草、临床药性本草、食物治疗本草、地区性本草、便于读诵或检索本草、便于识别药物的图谱本草及药物炮炙、药物异名、单味药专著等。 1.主流本草 《唐本草》由唐政府组织苏敬等22人于公元695  相似文献   

4.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凡三十卷,载药一千七百四十多种,集唐宋以前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本草学的知识,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刊行以前,上下五百年间,一直被作为研究本草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明朝徽州祁门人汪机编撰的《本草会编》早已亡佚,但借助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辑出的71条,发现《本草会编》的内容有纠错、解释、心得、评议、摘引、置疑等特点,这些正是得到李时珍肯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李时珍在《濒湖脉诀》中说“痰生百病食生灾”,认为许多疾病都与痰有关。自此说之后,诸如“百病皆因痰作祟”等学术观点与“痰生百病食生灾”大抵雷同。笔者近期对《本草纲目》辑录的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用于治疗各种痰病以及顽痰怪症的方剂有300多首,用药...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认为,由于个体的体质有所不同,个体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与治疗的反应性亦有差异。《本草纲目》承袭《黄帝内经》之旨,倡导临证治疗用药考虑先天禀赋、体质强弱,临证用药关注患者体质差异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性,提出药以治病,中病则止。《本草纲目》体质医学思想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语气不免有点偏激,但确实是饱尝甘苦后的言论,堪为读书人的座右铭。笔者研读历代中医名著之后,颇有同感。即以《本草纲目》而言,虽是李时珍30年辛勤劳动的结晶,不愧为誉满全球的药物学名著,亦不免有疏漏失实之处,兹举两例为证。  相似文献   

9.
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和《长沙药解》分别介绍的细辛主治“(?)鼻不闻香臭”,“咳逆上气,……风湿痹痛”,及其有“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寒湿”功能的内容来看,它可用于鼻塞、咳嗽、痹痛与水肿等病症。至于在用量方面今人一般用1~3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笔者通过细辛等药治疗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缩窄性心包炎这四个病种的临床实践,初步意见是它可以重用至40克无妨。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做“七情”?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以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七情从什么时候开始记载的?是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开始的。《本经》序例中有七情的记载,由于原书已佚,它的内容还保存在今日《证类本草》的白字中。兹以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中的白字研究之。  相似文献   

11.
延胡索,为罂粟科延胡索(Corydalisyan husuoW·T·Wang)的干燥块茎。历代医家认为:“延胡索理一身上下诸痛”〔1〕,“上部酒炒用,中部醋炒用,下部盐水炒”〔2〕。本实验对延胡索生片、醋炙、酒炙、盐炙4种炮制品镇痛、镇静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三、对照《本经》序文三品定义来确定《本经》药物三品位置 《本经》云:“上品一百二十种,中品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 但《证类本草》目录白字本经药,经统计,上品是一百四十一种,多二十一种;中品一百一十三种,少七种;下品一百零五种,少二十种。 为什么会有多有少呢?就是因为三品位置被移动的缘故,使《本经》药物三品数字不符。为着使《本经》药物三品数字符合,对《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三品位置,必须重新研究。研究的方法,就是用《证类本草》白字序文上、中、下三品定义,对《证  相似文献   

13.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代赭石为主所组成的方剂达29首(不包括非以代赭石为主药的方剂),反映了张氏对代赭石运用的特点。本文就此作一分析介绍。 一、力主生用 《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载其有生、煅两种用法。张氏认为代赭石生用者佳,煅用者差,如在“赭石解”云:“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纯全,大能养血。”“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醋淬之,大非所宜。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且引证徐灵胎谓若煅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14.
痛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内伤、外感疾患中,在古代医籍中有"头风”、"首风”、"厥头痛”、"夹脑风”等名称.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治疗本病证的丰富经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的附方中,收载治疗头痛的内服方80余首.这些方一般药味少,效力专,是民间方简、便、验、廉的代表,是李时珍对前人和民间治疗头  相似文献   

15.
1979年,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了《华佗神方》一书,共22卷,301页,落款:“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开卷还有“徐(大椿)序”、“沈(骧)序”,尤其“徐序”似更令人足信。此书销路甚广,不仅港澳,而且国内不少图书馆也纷纷订购,不少读者也怀着好奇的心情急欲看看这部所谓“始得复出于世”的华佗“秘籍”。 果真它是已被湮没一千七百多年的华佗“秘籍”?查阅《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本草纲目》皆载《华佗方》10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载《华佗药方》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华佗药方》一卷。而这些书,早已佚了。《中国医籍考》云!“《华佗方》,《隋志》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张四维1576年在<医门秘旨>中首载三七;随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五加科的三七和另一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类似三七的植物;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将三七和人参联系在一起,归于昭参条下;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进一步描述了三七的功效,并指出<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类似三七的植物是土三七,即菊叶三七.  相似文献   

17.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方用: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生甘草(一作炙)五钱为末。每服二至四钱,加粳米一撮,水煎服。本方主要功用是泻肺热,止咳平喘。钱氏原为小儿肺热咳嗽,甚至气喘,皮肤蒸热或发热午后尤甚等证而创。笔者根据方中药物性能。结合辨证施用,多年来将本方用于内科病的治疗,疗效满意,今选录病例四则于后。  相似文献   

18.
新安医家戴葆元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和《家传课读》4卷。《本草纲目易知录》为戴氏以《本草纲目》和《本草备要》为基础,删补重订而成。该书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刊刻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现存有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思补山房刻本和清抄本(残本)。《家传课读》包括《金匮汤头歌括》1卷,《温病条辨汤头歌括》1卷,《临证指南方歌括》2卷,是戴氏对3种书中内容和方剂进行歌括式的再加工而成,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前两种歌括分别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和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同刊于清光绪4年戊寅(1878年);最后一种歌括成书于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刊刻时间不详。现存有《家传课读·金匮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家传课读·温病条辨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以及包含有此两种刻本以及成书于1891年的《临证指南方歌括》的《家传课读》刻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王仲奇医案》用药规律并进行关联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咳血”、“虚劳”以及“湿温”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医案信息结构以对医案原文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王仲奇医案》数据库;通过整合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设计并实现“新安中医临证指导系统”,完成数据挖掘结果的可视化,提供“临床查询应用”功能以及用药规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药物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咳血”的常用药物为丝瓜络、茜根以及牡丹皮等,其中核心药对为丝瓜络和茜根;治疗“虚劳”的常用药物为石斛、牡蛎及甘草等,其中核心药对为石斛和牡蛎;治疗“湿温”的常用药物为茯苓、佩兰及杏仁等,其中核心药对为茯苓、佩兰。结论 关联规则分析可用于挖掘医案的用药规律,本技术框架可应用于其他医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 《本草纲目》的版本,自金陵版(约刊于1593年前后)问世以来,到1961年为止,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有54种,加198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共有55种。这些本子,都是以金陵本为祖本翻刻的。 各种翻刻本在序文、篇数、封面、药图、附刊书的种类上,框栏的大小,行款的样式、文字内容、缮写窠模的笔法等都各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查出各种版本之间前后递嬗关系。 在明末,以金陵版为底本翻刻有两家:一是夏良心翻刻的江西版,一是钱蔚起翻刻的杭州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