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某,女,56岁,农民,1984年2月25日诊。患者严冬之时,头面蒸蒸,额上汗出如珠,白昼如是,夜寐方休,项下全身无汗,形体壮实,面红而赤,身目不黄,便干如羊粪,5~6日更衣一次,小便艰涩热痛,心烦,口渴不甚欲饮。上症至今已三月。前医曾投固表敛汗之剂,罔效。邀余诊之:脉洪滑,苔黄厚而滑。此乃湿邪与瘀热蕴结中焦,循经上越而致头汗出,予茵陈蒿汤合栀子豉汤加味:茵陈、滑石各30g,制大黄(后下)、厚朴、淡豆豉、木通各10g,生甘草6g。服3剂后头汗出减,大便2次,小便  相似文献   

2.
生地15g,生石膏30g,荜拨、细辛各6g,延胡索、牛膝各10g,每日煎服一剂。风火牙痛加升麻10g;胃火牙痛加肥知母10g,生石膏用至40~60g;虚火牙痛加玄参12g,生地用至20~30g。笔者用此方治疗30例牙痛患者,一般服一剂肿痛减轻,服2~3剂获愈。 例1.邓某,男,45岁。初夏出差感受风热,牙龈红肿并头痛、咽痛,舌苔薄黄。此乃风火牙痛,上方加桑叶、菊花各10g,服3剂愈。  相似文献   

3.
一、方药及煎服法 生石膏60~100g,生大黄6~10g,柴胡、茵陈、青蒿(后下)各20~30g,细辛2~3g,黄芩(酒炒)10~15g,紫草15~20g。便秘者大黄后下,便溏泄泻者大黄与它药同时入煎。以水适量,煎服药液400ml,两次分服。首次服250ml,2小时后继服余药150ml,均温服,服药后注意体温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1975年以来采用自拟茵陈汤治疗黄疸型肝炎30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306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10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5岁,平均年龄32岁;中医辨证均属阳黄,其中热重于湿型206例、湿重于热型67例、湿热并重型3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茵陈、车前草各15g,大叶金钱草、金银花、黄芪各20g,郁金、甘草各10g。每日1剂,煎水300ml分2次服。15~20天为一疗程。热重于湿型原方药量加倍;湿重于热型加苍术、厚朴各10g;湿热并重型加赤芍、丹皮各9g,板蓝根30g,黄连6g。  相似文献   

5.
1984~1990年笔者以自拟方“痛经宁”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50例原发性痛经中,年龄17~40岁,未婚31例,已婚19例,病史最短1年,最长11年。 二、治疗方法 1.痛经宁组成:当归、川芎、桃仁各9g,红花6g,五灵脂、生蒲黄、炒蒲黄各10g,益母草15g,白芍12g,甘草3g,每日煎服1剂,早晚分服。于行经前7天开始服至行经日止。若服用后第1个月经周期疼痛未消  相似文献   

6.
向某,女,48岁,农民,1983年10月11日初诊。病者一年前曾患急性肾盂肾炎,经治而愈,现又复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少腹微胀痛,腰酸软无力,苔黄,脉眩。此乃湿热流注下焦,结于膀胱,而成热淋。治宜清热利湿通淋。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当归各20g,生地、栀子各12g,柴胡、木通各10g,车前子、泽泻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剂。  相似文献   

7.
一、桂枝汤治功能性便秘 李某,女,52岁,1983年9月6日诊。患功能性便秘两年余,先后服用麻子仁丸、五仁丸及承气之类等均未奏效,服果导8~10片仅能通畅一时。刻诊:便干如羊屎,5~7日一行,大便艰难,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不思饮食,常自汗出,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浮缓。辨证为营卫失和、肠道失润。治宜调和营卫、润肠通便。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5g,白芍45g,肉苁蓉20g,首乌30g,当归15g,大枣15枚,生姜3片,炙甘草10g,水煎服。3剂药毕,大便2日一行,上方出入继服15剂,大便如常,随访5年未发。  相似文献   

8.
苍术防风汤见于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苍术、防风、麻黄、生姜组成。原为沼飧泄而设,笔者用之于多种疾病收效满意,现举一二: 一、泄泻 刘某,男,53岁,1983年3月10日初诊。“慢性肠炎”4年余,每食肥腻或受凉即发。来诊时,腹泻腹痛,大便稀薄,无脓血,日行4~5次,伴胃脘冷痛,纳呆,舌淡苔白腻,脉儒缓。证属寒湿滞留,搏结不散。治宜温散寒湿,兼以培土。用苍术18g,防风、扁豆各15g,炙麻黄、川芎各6g,干姜9g,桔梗、山楂、枳壳各12g,服3剂后,诸症有减,去川芎再进15剂而愈。  相似文献   

9.
暑咳治验     
例1.王某,女,56岁,1986年8月26日初诊。始由外感,咳嗽痰多,胸部满闷,动则汗出,夜不能寐。曾经抗生素及止咳治疗两周余,咳反较前加剧,转诊中医。咳嗽频作。痰粘稠,胸闷身热,汗多不解,头胀似裹,不欲饮,溲短而黄、大便时溏,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暑湿犯肺,遏伤脾土,湿聚成痰,壅塞气道,酿为暑咳。治似清暑宣肺,化湿和脾。处方:香薷、厚朴、藿香、佩兰、杏仁、半夏各9g,炒扁豆12克,茯苓15g,滑石30g,甘草3g。3剂,水煎服。8月30日二诊:药后咳减,汗止纳增,唯午后似感微热,原方加青蒿9g,再取3剂,5日后随访,病愈。 例2.黄某,女,45,炊事员。1987年9月1  相似文献   

10.
王某,女,3岁,1985年8月10日诊。症见夜惊多汗,烦躁不安,枕秃,肋骨缘外翻,足软无力,鸡胸龟背,发稀色黄,拟诊为佝偻病。根据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牡蛎配苍术可用于小儿钙质缺乏之佝偻病,遂用生牡蛎30g。苍术6g,嘱每日煎服一剂。第一剂药头汁服后半小时,患儿出现手足及口唇奇痒,四肢痿软无力,头痛,呕吐,哭闹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二仙汤加味为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予二仙汤加味(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知母、黄柏、丹皮、紫草各15 g,鸡血藤、珍珠母各30 g)治疗,并随证加减,每日1剂,分2次服,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结果:近期治愈10例,显效2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7%.结论:二仙汤加味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7~79岁,平均66.2岁;平均病程45.2 h。CT片示梗死部位:基底核区22例,脑叶7例,背侧丘脑2例,内囊4例。临床表现:昏迷12例,言语不清或失语15例,偏瘫25例。伴原发性高血压史13例,糖尿病史9例。诊断标准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2 治疗方法 2.1 补阳还五汤内服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若大便秘结,加番泻叶15?g,泡水代茶饮;痰多、胃脘胀闷,加胆南星、厚朴各10?g;面色潮红、烦躁,加钩藤12?g,夏枯草15?g;肢体偏瘫,加水蛭10 g,蜈蚣2条。30 d为1个疗程。 2.2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采用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0支)加入50 mg/L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5~30d。  相似文献   

13.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与后尿道炎、精囊炎或睾丸炎同时存在。中西医治疗方法颇多,常因该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又很不一致,每每影响疗效。兹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就其诊治作一抛砖引玉之简介。 一、分型诊治 1.湿热蕴结型:由来有三。其一,忍精不泄或频繁手淫,使溢液败精阻于窍道,蕴滞而化热生湿。其二,由于入房不慎或衣裤不洁,或包皮过长,湿邪热毒由下窍而入,浸淫于上而成。其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如喜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火甫寸)之品,或饮酒大多,湿浊内生,久而化热,湿热下注而成本病。主要临床表现:口苦口干,尿道灼痛,小便黄浊,尿后滴白,小腹坠胀不适。治宜清热利湿为先,分清泌浊为后。  相似文献   

14.
一、一般资料:治疗组38例,心肌梗塞12例,心绞痛26例;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岁。另设对照组30例,心肌梗塞10例,心绞痛2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64岁。 二、治疗方法:治疗组用丹参注射液10ml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用维生素C2.0g、肌苷0.4g、辅酶A100单位加入250~500ml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中14例加用阿斯匹林0.3g,每日1次;16例加服潘生丁20mg,每日3次,15  相似文献   

15.
叶某,女,45岁,农民,1979年2月5日初诊。1978年4月间施行绝育手术(输卵管结扎)以后,开始腰骶部疼痛,渐次延及肩背,上肢以至全身,目前以腓肠肌为甚。胀痛发作时,精神不安,难以忍受,甚则彻夜不得安卧,每要其夫用力在其患处捶、揉、掐、刮,直至局部出现青紫才感轻松。索观前服方药,多为祛风活血之剂,未获效机。患者情绪懊丧,意志消沉,常感胸闷,胁胀,时欲太息。脉细弦而涩,舌质微紫,苔白。窃思似属肝气窜扰经络所致,姑拟舒肝解郁、调气和络为治。处方:柴胡、川芎,甘草各5g,制香附、木瓜、当归各9g,  相似文献   

16.
览《伤寒论》方,见部分汤剂有剩余药量。由于它关系古方的实际剂量及运用,兹试析如下: 一、剩余药量的定义 桂枝汤方后注云:“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病人一服后果若获效,当须停药,则所剩三分之二药汁,便是剩余药量。该注接着又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所谓病  相似文献   

17.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代赭石为主所组成的方剂达29首(不包括非以代赭石为主药的方剂),反映了张氏对代赭石运用的特点。本文就此作一分析介绍。 一、力主生用 《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载其有生、煅两种用法。张氏认为代赭石生用者佳,煅用者差,如在“赭石解”云:“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纯全,大能养血。”“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醋淬之,大非所宜。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且引证徐灵胎谓若煅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18.
1 方药分析 炙水蛭10~50g,穿山甲10~30g,土鳖虫6~8g,苏木、刘寄奴、红花、泽兰、三棱、莪术各20~30g.硬化性胆管炎,加皂角刺10~30g,威灵仙20~60g;髂股动脉炎,加川牛膝20~30g,制附子20~40g;慢性湿疹,加蚕砂15~30g,或益母草10~15g;囊肿性痤疮,加虎杖10~30g,或丹皮10~15g.  相似文献   

19.
缪树群副主任医师,熟谙医理,精于辨证,临证近四十载,积验颇丰。其对小儿外伤性干咳的治疗更是独有见地。笔者有幸侍诊一侧,获益良多。现将缪师自拟“干咳散”治疗小儿外伤性干咳的经验整理于下。 一、方药组成 白前、紫菀、百部、瓜蒌皮、制香附各100g,桔梗、陈皮各60g,甘草50g。口干咽燥者,加南沙参60~100g;呛咳频剧,时有太息者,加旋覆梗或炒枳壳各45~60g;纳少、嗳气者,加清半夏45~60g,鸡内金60~90g。上药共研粗末,每日10~15g,布包水煎,分2次服。 二、辨治浅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家兔血清、关节软骨及滑膜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54只10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各18只。采用Hulth模型复制法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模型复制后4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9.0g/L氯化钠注射液,中药组给予补肾中药灌服。分别于模型复制后4,8,12周测定各组血清、关节软骨及滑膜NO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关节软骨及滑膜NO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以滑膜最为显著,而灌服中药后各项指标有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补肾活血中药能够降低骨性关节炎血清、关节软骨和滑膜中NO水平,抑制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