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历代不少著名医家著书立论或临证施治,大都涉及七情。认为“于病之最深者,莫如七情。”本文着重就七情致病的广泛性及证治特点作一初探,不妥之处祈望同道指正。 一、七情所伤是引起内伤杂病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2.
《素问·痿论》是《内经》论述痿证的专篇,它较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法,是后世认识痿证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素问·痿论》关于痿证的涵义与后世不尽相同,范围也较广泛,有必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4.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丹溪学说盛行江南,滋阴降火曾有滥用之嫌,部分新安医家对因偏执苦寒误治坏证或迁延不愈者,善用温补之法,凭脉辨证,据脉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温补”,均“以脉为准”。这种“温补重脉诊”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临床诊治危重证候,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阻热蕴,热极成毒"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宜分轻重,分期论治;同时还要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早期轻症患者应注意"宣透",即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之功能并透邪外出;重症患者当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施;危重患者则应区分闭证与脱证的不同,配合西医支持治疗,相互协同;恢复期患者则应注重饮食调养,劳逸有度,做好形神修养,实现自我康复。  相似文献   

7.
中图法分类号R241.3寒热证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热证更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热证的形成机理很多,有阳胜则热、阴虚生热、阴盛格阳于外则热、气虚生热等;证型有实热、虚热、真热假寒、上热下寒等;治疗有清热泻火、滋阴清热、清泄里热、清上温下等...  相似文献   

8.
《不居集》为清代新安医家吴澄所撰,是治疗虚损的专著。吴澄指出朱丹溪“滋阴降火法”绝非治疗虚损的通用之法,明确提出积痰外损禁用滋阴降火。其强调虚损辨证禁用或慎用滋阴降火法的指征有两点:当首先分辨必须外无表证,再审中焦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吴澄推崇张景岳之治,临证主张“察病立方”“有故无殒”,其对虚损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瘀血阻络是痿证发生的基本病机、外部损伤是其重要发病基础、脾胃虚弱是其进展演变的重要原因等理论认识,认为针刺治疗当以理气活血、补益脾胃、疏通经气、濡养经筋为主,组方选取患侧肩髃、曲池、合谷,针对病损经筋取其相应腧穴,复取内关、曲泽疏通厥阴经气,后溪、腕骨疏通太阳经气,足三里、三阴交补益后天之气,可收健脾益气、活血养血、疏通经气、濡养经筋之功,是临床治疗痿证的理想配穴组方.  相似文献   

10.
产后发热为产后常见病证之一,因母体虚羸,又要乳子,如斯母病及子,子扰母体,堪为产妇及其家属所焦虑。其发热之因颇多,证情亦甚复杂,施治当赅八法之中,毋囿产后“宜温禁寒,多补忌攻”。于实热瘀阻之证竟也温补之剂频投,其与抱薪救火何异?如证情所需,虽大寒之石膏在所不  相似文献   

11.
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我们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应当用什么要求来教育我们的青年,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建设的需要?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根本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中国古代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充分说明了人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梁文珍认为子宫腺肌病的核心病机为瘀,其治疗应以通经畅络、化瘀消癥为主。临证喜用生蒲黄、延胡索化瘀止痛,以透骨草、皂角刺化瘀消癥,以王不留行、急性子治疗乳房胀痛,以牡丹皮、桂枝治疗瘀热内阻或寒热夹杂之痛证,主张癥瘕未成即用攻法,以防患于未然,临证用药兼顾中州,以防久攻损伤脾胃之气。其所创立的验方化癥汤用于临床多获效验。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具有现代医学微血管病变的典型特征和中医阴虚血瘀的典型证候表现。阴虚是消渴之本,血瘀是消渴之标,阴虚血瘀是其根本病机。滋阴生津、活血通脉是中医调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叶桂认为消渴的病机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并提出根据病位辨治。肺热消灼当先议清肺、以平气火;心营虚热当咸寒清润、不宜苦寒甘补;脾虚伏热当辛开苦降、醒脾泄热;肝阳犯胃当养胃阴、益肝阴;肾阳虚衰当用八味汤丸、从阴引阳,肾阴虚胃火亢当滋阴济肾、以复胃阴。叶桂立方遣药多以滋阴增液,取酸甘之味以养胃阴肝阴,取药汁轻灵以顾护胃阴、养阴润燥;善于化裁经方、时方以为今用;重视淡薄蔬食,药食两用。  相似文献   

15.
王任之(1916-1988年)对于痿证的辨证论治颇具特色,其著作<王任之医案>中有诸多治疗痿证的心法:以先贤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情形,从气血交阻、肝肾亏虚、脾肾不足、湿热浸淫、营卫不和等方面论治痿证.王老论治痿证的经验丰富了痿证的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治疗痿证及其重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家叶天士继承前人对肝风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创立了“阳化内风”学说。其认为中风主要原因在于肝肾阴亏,病机为“阳化内风”,治疗上在滋阴、化痰、息风,肝肾同治的同时,还注重因时制宜,随时施治。叶天士“阳化内风”理论对丰富中医中风理论,指导中风临床辨治均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述及下利条文有60多条,方有20余首。现综合分析如下:一、实热型:多由邪热侵犯肠胃;或素体阳盛,邪从热化所致。其中,有太阳病误下邪陷阳明的葛根芩连汤证,少阳邪热内迫阳明的黄芩汤证,阳明府实、热结旁流的承气汤证,肝经湿热的白头翁汤证。1、太阳病误下邪陷阳明之葛根芩连汤证:表证误下,邪热内陷,阳明热盛,迫津  相似文献   

18.
遗精一症,前贤各有论述。发病之因,大都认为不越乎肾虚不能固摄,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而扰动精室;究其病理则责之于心肝肾三脏。在治疗上,历代医家大多用宁心益肾,滋阴泻火,填精固摄,清热利湿等诸法,方药以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六味地黄丸、安神定志丸、右归丸、水陆二仙丹、金锁固精丸之类;湿热下注者则以萆  相似文献   

19.
论阳明之汗     
《伤寒论》阳明病属里实热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其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里热外达,必见身热;热蒸液泄,汗自出焉。观太阳中风有自汗,少阳有合目则汗,少阴亦有阳虚不能固表而自汗出,但均不如阳明汗出为甚,故仲景云:“阳明病,法多汗”(201)。阳明之汗与化燥、成实、发黄等证之机转至关紧要,谨试论之。  相似文献   

20.
痒证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伴发于多种疾病中。可分成虚实两大类型。实证多系风、热、湿、毒、虫所致,多与肺、心、脾三脏有关;虚证则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引起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所致,多与肝肾二脏有关。实痒治宜祛邪为先,可予疏表祛风,清解通利之品;虚痒治宜扶正为主,可用调补气血之品。虚实兼挟者则应标本兼治。兹以虚实为纲,分述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