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析《四言色脉要诀》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之蓝本魏睦森(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6)关键词:《四言色脉要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吴谦成书于1742年的《医宗金鉴》历乾、嘉、道、咸、同五朝,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由于此书属于御纂,其细节...  相似文献   

2.
我家从事骨伤推拿,迄今百余年,及传至笔者,已有四代。我幼承家学,其后从事临床与教学,在工作中深感家传手法有其独到之处,故将多年来对家传手法的认识整理如下,以利交流与提高。 手法沿革 先祖于清·光绪年间在安徽含山县东关一带行医,专攻骨伤,兼事推拿,手法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之“正骨八法”,其治每每奏效,遂为人知。后传于先祖父戴静庵(晚年任教于安徽中医学院,1959年病故),再传于家父戴勤庶与叔伯戴勤瑶(现均在芜湖市中医院)。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胞阻刍仪     
胞阻,中医妇科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其云:“……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意言胞阻指妊娠下血腹痛。而后世对此病有歧义。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云:“夫漏胞者……亦名胞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云:“妊娠腹痛,名胞阻。“《女科综要》又云:“妊娠腹痛,又称胞阻、子痛……。”《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中则言:“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  相似文献   

4.
樟脑热贴法治疗痈疖78例王永韬(安徽省寿县瓦埠镇医院232212)关键词:痈;疖;樟脑热贴法;千振膏樟脑热贴法(简称热贴法)治疗痈疖是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火灸法治疗疮疡的启示下应用的,该法有“使毒气随火气而散”、“拔引郁毒,通沏内外”的作用。笔者...  相似文献   

5.
清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也是治疗月经病的常用方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曰:“妇女经血逆行,上为吐血,衄血及错行,下为崩血者,皆因热盛之。”清·唐容川亦提出:“清火即是补血”、“宜凉者多”的治疗原则。临床用清法可以治疗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痛经、月经落后、经断复来、倒经、闭经等症。其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清代乾隆时为太医院判,供奉内判。《医宗金鉴》是吴谦主编的丛书,刊行于1740年(乾隆七年),《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以下简称《论注》)  相似文献   

7.
《正骨心法要旨》是清代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将正骨手法分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认为手法是治疗跌打损伤的关键,骨折复位后选择适当的器具进行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且固定后应定期随访复查.损伤后辨证用药,内外兼治可促进损伤的修复和骨折的愈合.内伤之证应专从血论,宗败血必归于肝的理论,在活血祛瘀的同时,要注意养肝血、疏肝气.  相似文献   

8.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金·河间(河北河间县)人,故人称其为刘河间。约生于宋大观4年(公元1100年)。 河间承接《内经》,阐发火热病机,证治主用寒凉,不只名噪于当时,且对后世中医理论之嬗变发展影响亦甚大,因被推为金元四大家主火派的开山。河间一生撰著颇丰,传世之作有:《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黄帝素问宣明方论》16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等。以上诸书,除《图解素问要旨沦》外,统被明·吴勉学校编为《河间伤寒六书》。笔者拟据该书对河间学术思想略予窥探,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处,尚望博雅补正。  相似文献   

9.
一《春秋决狱》散见的判例钩沉董仲舒是汉初公羊学大师,长于治《春秋》,《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其依据即《春秋》等儒家经典。《后汉书·应召传》载:“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任,朝廷每有政议,数谴廷尉张场亲至陋巷问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232事。动以经对,言之评矣。”可知董仲舒本人撰著了《春秋决狱》一书。《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录《公羊董仲舒治狱》16卷,《隋书·经籍志》、们B唐书·艺文志》均载有《春秋决狱》10卷。惜乎唐以后散佚失传。《…  相似文献   

10.
1979年,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了《华佗神方》一书,共22卷,301页,落款:“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开卷还有“徐(大椿)序”、“沈(骧)序”,尤其“徐序”似更令人足信。此书销路甚广,不仅港澳,而且国内不少图书馆也纷纷订购,不少读者也怀着好奇的心情急欲看看这部所谓“始得复出于世”的华佗“秘籍”。 果真它是已被湮没一千七百多年的华佗“秘籍”?查阅《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本草纲目》皆载《华佗方》10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载《华佗药方》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华佗药方》一卷。而这些书,早已佚了。《中国医籍考》云!“《华佗方》,《隋志》  相似文献   

11.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的子部·医方类皆列有《桐君药录》三卷。但俱未言及桐君为何时人,其书又出于何时,从而引出了种种歧说。日人时惟宗俊《医家千字文》之“呼各  相似文献   

12.
二学术探讨〕灵坤安对温病的学术贡献…沈凤阁(1):l《千金方》在传染病学方面的 贡献“··”·~一王志新刘国强(l):5试评《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 注分的学术思想”··~一沈敬南(l):9公金匠》预防思想初探·”一陈国权(1):12中医口齿保健与抗衰防老一徐国榕(1):14五行识要一本院中医学基拙教研室(1):17谈中医发病学中的正与邪一吴华强(l):20叶天士论脏腑病治法·”·”一秦德平(2):1论吴鞠通“治上焦如羽”的 机理和方法·”·“····一王兴华(2):3浅论新感与伏邪学说·...“一张之文‘2):7通阳法在叶天士医案中的应用 ”””””‘”’…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许多带“不”的句子,例如《诗经·小雅·车攻》中:“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经·大雅·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大雅·卷阿》:“矢诗不多”等等。这一类“不”字词语,《毛传》分别释为“不惊,惊也”;“不盈,盈也”;“不宁,宁也”;“不康,康也”;“不多,多也”。这种观点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认为这是《毛传》对《诗经》的误解,释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因此韩柳文集成为宋人整理研究的热点,有宋方崧卿《韩集举正》十卷,宋文谠《详注昌黎先生文》四十卷,朱熹考异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宋魏仲举辑注《新刊五百家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廖莹中校正《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宋童宗说韩醇等注释宋魏仲举辑《五百家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但是提高到“韩柳文章”高度来研究阐扬的只有黄大舆(载万)的《韩柳文章谱》,该书今佚。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韩柳文章谱》三卷右皇朝黄大舆撰,大舆之意以为文章…  相似文献   

15.
赵简王朱高燧,为明成祖第三子,知医,曾得《素问》全本,因补王冰注本中之缺篇而作《补刊素问遗篇》一卷。关于其生卒年限,《中医人物辞典》记为“1395年~1431年”,笔者特就此作一小考。 《明史》卷118《成祖诸子·赵王高燧传》略云:“赵简王高燧,成祖第三子,永乐二年(1404年)封。宣德六年1431年)薨”。《中医人物辞典》其卒年载同。关于赵简王出生年月,于本传无考。 考明·王世贞《(合廾)山堂别集》卷33《亲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家戴葆元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和《家传课读》4卷。《本草纲目易知录》为戴氏以《本草纲目》和《本草备要》为基础,删补重订而成。该书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刊刻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现存有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思补山房刻本和清抄本(残本)。《家传课读》包括《金匮汤头歌括》1卷,《温病条辨汤头歌括》1卷,《临证指南方歌括》2卷,是戴氏对3种书中内容和方剂进行歌括式的再加工而成,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前两种歌括分别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和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同刊于清光绪4年戊寅(1878年);最后一种歌括成书于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刊刻时间不详。现存有《家传课读·金匮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家传课读·温病条辨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以及包含有此两种刻本以及成书于1891年的《临证指南方歌括》的《家传课读》刻本。  相似文献   

17.
“医者意也”一语,几乎已为中医界的口头禅。但其典出何处?内涵何义?颇需加以考究。 按范晔《后汉书·卷112·方伎列传·郭玉传》载:“和帝时,(郭玉)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召玉,诘问其状。对  相似文献   

18.
王叔和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著名医家,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十九引《养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太平御览》引高湛《养生论》说:“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近代太医令王叔利”,唐·甘伯宗《名医传》说;“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综合上述资料和近年考证,王叔和名熙,东汉末年至三国魏时人,约生活于公元177~255年,在魏曾任太医令,籍贯是汉魏山阳郡高平县,即今之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人。  相似文献   

19.
王孟英《温热经纬·卷五·方论》指出:“二陈汤去甘草加旋覆花、石菖蒲、胆南星,亦名六神汤,治癫狂昏厥诸痰证极效”。笔者以此方加味治癫狂痰盛者多有效验。试举一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口苦是一自觉症状,其所以能产生,正如《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及《灵枢·四时气篇》:“胆液泄则口苦。”由此而知之,临证多从火热证辨治。其病因机制有三:一是外感邪入少阳;再是内伤肝胆郁热;三是痰热内扰。治法均宗“热者寒之”之旨,或以小柴胡和解泄热;或以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或以黄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