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相似文献   

4.
内伤杂证从脾论治验案三则王文昭许卯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33000)关键词:内伤杂证;脾;辨证论治内伤杂证,病情错综复杂,病机难执一说,治上则碍下,治下则又损上,若从中而治之,调理脾胃,兼顾他脏,每获良效,兹举验案三则如下。1慢性肾炎、肾功...  相似文献   

5.
清代新安医家郑重光治伤寒崇张仲景之论,宗方有执错简之说,并发挥新意。其对阳明病阐发较多,认为阳明分经、腑病,各有提纲;阳明病有风寒表里之分;阳明与三阴互为表里;重视阳明胃气的保护。郑重光将合病、并病条文加以汇集,以相互参证;提出阴阳之间乃至三阴之间也有合并病。其临床善辨伤寒阴证,治疗力倡温阳、温补之法,用药善用附子、干姜、人参、肉桂;精通脉诊,重视据脉辨证。  相似文献   

6.
一、检验诸“六经”认识的“试金石”历代医家对“六经”的含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发表了许多见解。有的认为“六经”是指足三阳三阴经脉及其所属腑脏;有的认为“六经”除指足三阳三阴经脉腑脏外,还包括  相似文献   

7.
冲脉具有维持生命机能及延续生命的生理特性。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藏元精元气;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受十二经及督脉气血渗灌。冲脉在循行及病症上均与少阴、阳明经有着密切联系。冲脉为“血海”,担负着阳明经气血的补充与濡养,与胃肠疾病联系密切。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也表明,冲脉与该病密切相关。因此,冲脉可作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首选经脉,临床可选择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公孙等穴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略论阴结     
阴结者,正虚火衰而大便闭也。与邪实火亢之阳结判若天渊。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阴结恒属三阴,故《素问》有“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之论。盖以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脾与胃脏腑相连,为病固当如是。观《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与“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二句,其义概可见矣。陈梦雷注云:“泾大便,溲小便。”此  相似文献   

9.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10.
望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为舌的肌肉脉络组织。通过诊察舌质的颜色、形态,能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 一、望舌色:正常人舌色淡红而活泼润泽,不滑不燥。如舌色浅淡,甚或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主病虚寒。舌色鲜红,称为红舌,主病实热或虚热。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主邪入营血或阴虚火旺。舌色红中带青色或蓝色,称为紫舌,乃淤血凝滞,主病有寒热之分。另外,在望舌色时还需注意观察舌色之死活。所谓“活色”,即隐隐红活,虽病而脏气未败,病情尚轻;所谓“死色”,即干晦枯瘘,乃脏气不至,病情深重。  相似文献   

11.
急则治其标浅析刘家义(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治标;治则;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42标本之治,取决于病之缓急。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病情稳定,当以治本为法,即所谓“缓则治其本”;病情危急之际,应以治标为要,即所谓“急...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成书较古,疑难之处实多,这里写出《素问》解疑三则,以和同志们研讨。 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医中药处理外感急症,是中医治疗急性病的一个研究课题。今举运用伤寒方治疗外感急症验案五则,以供同道参考。 例1.胡×,男,40岁。病逾旬日,初起头痛发热恶寒,服药七八剂皆未见轻,日趋加重,渐至神昏,壮热口渴,谵语烦躁。全家惊恐,后事已备。询其大便六七日未解,饮食不进。脉弦有力,苔黄舌红,手足澉然汗出,腹胀满疼痛拒按。此邪热入里,伤阴劫液,已铸成阳明腑实证。法宜釜底抽薪,泄热通便,急下存阴。拟方:生大黄15克(后下),玄明粉12克(冲服),厚朴、枳实,赤芍,连翘各10克。2剂。  相似文献   

14.
论阳明之汗     
《伤寒论》阳明病属里实热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其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里热外达,必见身热;热蒸液泄,汗自出焉。观太阳中风有自汗,少阳有合目则汗,少阴亦有阳虚不能固表而自汗出,但均不如阳明汗出为甚,故仲景云:“阳明病,法多汗”(201)。阳明之汗与化燥、成实、发黄等证之机转至关紧要,谨试论之。  相似文献   

1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16.
四逆汤乃张仲景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其治疗急症的疗效早已得到广泛认同。仲景对杂病的诊治,审证求因,凭证选方,方药的运用灵活自如,独具匠心。故推及凡病属“真阳衰微,亡阳厥逆”之各种临床急危杂症皆可以本方斟酌用之,以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辅助化学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集216例辅助化学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专家经验归纳出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化学治疗开始前患者多表现为脾虚与肝郁两证,第2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现为脾气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肝实热证,第4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现为肝、脾、胃三脏阴血不足为主的证候,第6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出现心、肝、脾、胃等多脏腑不足的证候。结论在辅助化学治疗期,患者中医证型总体以虚证为主;在化学治疗前期,主要为肝脾两脏的气病;随着化学治疗的延续,由阳病转为阴病;后期患者逐渐表现为类似五脏羸弱的证候。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以《内经》病机学说指导临床,可收执简驭繁之诊断,从而得到正确治疗。兹举病案三则,以窥一斑。 1 上气不足之眩晕 眩晕症,《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气乃指心肺之气,心为君主之官,肺主一身之治节,心肺气虚,宗气不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乃诸阳之会,浊邪蒙敝清空,故脑窍失聪、眩晕等症作矣。本症临床特点为耳如蝉鸣,听觉失灵,头脑重胀,视物模糊,朝轻暮重,动则尤甚,严重时则心慌气短,呃逆呕吐清涎等。一般多见于中老年身体素质较差者,对此,采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收效甚著。 例1.王某,男,1969年3月21日诊。患眩晕症1年,经诊断为梅尼埃病,时愈时发,病初发作较稀,近来发作频繁,多次经中西药物治疗,收效不理想。平时头昏耳鸣,记忆减退,纳差,疲乏无力,大便先硬后溏。发时感天旋地转,并呕吐痰涎,耳如蝉鸣,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甚则心慌气短,舌淡苔薄白,脉右细小、左弦细。证系心肺气虚,脾胃虚弱,清阳不能上升,浊邪不得下降,清空受蒙所致。治宜益气升清,降逆和中,蠲化痰饮。方宗益气聪明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黄芪各30 g,炒白术、泽泻、蔓荆子、炒白芍、姜半夏各9 g,葛根、代赭石(先煎)各20 g,旋覆花、茯苓各10 g,升麻、陈皮各5g,生姜4片。服5剂眩晕即止。继以益气聪明汤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半月而瘥,此后未发。  相似文献   

19.
殷商初期,伊尹创《汤液经法》,是为方书之祖。姬周之兴,医师隶于冢宰,十全为上。春秋之际,和缓立膏盲六气之论,称为良医。迨于汉唐,祖述宪章,续有充实。 现将汉唐以前医学成就简要述之如下: 关于生理方面 早在《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概括说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对当前培训具有非常值得吸收和借鉴的价值,从培训理念和目标、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手段、培训中的教师四个方面探讨了阳明心学在现代培训中的启示和应用,提出了改进现代培训的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