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及TNF、T3和T4的变化.方法:对58例老年肺气虚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肺功能、肿瘤坏死因子(TNF)、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测定.结果:肺气虚证患者的肺功能减退, T3、T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NF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不同程度肺气虚证候患者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肺气虚患者存在通气功能减退,气道阻塞,内分泌免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气虚证细胞凋亡机制.方法:用两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熏香烟4周的复合刺激法复制肺气虚证大鼠模型,4周后对两组动物进行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可见肺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增加,Fas、FasL蛋白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结论:Fas、FasL可能参与了肺气虚的发病及肺组织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肺气虚证大鼠血清白介素 8 (IL 8 )、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的实验研究,为肺气虚证客观定量化诊断和深入研究肺气虚证的本质提供依据。方法:将 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复制肺气虚证模型,分别检测动脉血中IL 8、MDA和SOD水平。结果:模型组IL 8、MDA升高, SOD下降, (P<0. 05或P<0. 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肺气虚证大鼠血浆中IL 8、MDA和SOD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肺气虚证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关键病机在于“气虚络瘀”。IPF患者自噬水平不足,不能及时清除异常病理物质,造成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而致肺纤维化。这与气虚无力推动新陈代谢,形成病理产物堆积,进而壅滞肺络,最终导致肺叶痿弱而不用相对应。因此,自噬不足导致的病理过程可视为“气虚络瘀”病机的微观机制,运用气虚络瘀理论阐释IPF自噬机制并通过调控自噬以防治本病可能成为新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5.
正气辨析     
正气属中医学的气学范围,是一身之气或人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以其运动而发挥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具有物质运动的自然科学属性。正气分布到腑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分布到脉之内外,则为营气和卫气。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修复和调节作用,可因其构成成分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都是正气的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虚—淤—衰老”模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气旺、阴充、血液流畅是生命活动的生理基础。元气决定人的“天年”,阴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机升降出入有常,气血流畅是生命健康的必要条件。衰老虽是全身生理机能的减退,而气虚、阴亏、血淤是衰老的基本病机,随着增龄,脏腑气阴逐渐消耗,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淤滞,从而导致机体衰老。  相似文献   

7.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悄病的病理改变是当液代谢失调,而脾胃功能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肾气不足亦不可忽视。辩证分为胃肠实热、脾虚湿阻、肾气不足和肝郁气滞甲型,主要治疗方法有清泻胃肠实热、平调脾胃功能、补益肾气、通调水道、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探究。方法 基于2 907例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运用Lantern 5.0和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频次描述性统计、隐结构及系统聚类分析,综合判断潜在证型,为提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提供依据。结果 纳入的2 907份病历记录中涉及43个证型,其中频率大于5%的有痰热蕴肺证(52%)、痰湿阻肺证(25.5%)、肺气阴两虚证(9.1%)、痰瘀阻肺证(7.8%)、肺脾气虚证(7.1%)、肺肾气虚证(6.6%);共记录有219个症状,将出现频次>30次的67个症状作为显变量,综合聚类成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共8个证候;对频次>60次的52个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兼外感证、阴虚内热兼血瘀证、肺肾气虚证、脾气虚证、兼证络伤咳血证共10个证候。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两次的证型共有8个,即可认定为支气管扩张症常见证型。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8个常见的证型为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饥饿、劳累、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制备气虚血瘀证模型 ,然后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给药后 ,分别在脑缺血再灌注 1 ,3,7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 ,各治法组均有显著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P <0 .0 5或P <0 .0 1 ) ,各治法组间比较 ,差异没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益气、活血、益气活血法改善脑缺血模型鼠的血液流变性可能是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临床施灸建立温度控制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 选取16例慢性腰背痛志愿者,分别保持42 ℃、41 ℃、40 ℃、39 ℃灸温照射督脉的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记录得气感应出现前期的时间、艾灸得气累积时间、艾灸得气积分。在此基础上,研制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并比较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与传统隔姜督脉灸的得气效应。结果 灸温为42 ℃时,艾灸得气的前期时间短,得气强,与其他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温42 ℃组与灸温41 ℃组得气累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灸温40 ℃、39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隔姜督脉灸组比较,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组艾灸得气前期的时间显著缩短、艾灸得气累积时间显著延长、艾灸得气积分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最佳灸温施灸可以缩短艾灸得气前期时间、增加艾灸得气持续时间,提高艾灸得气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