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寐从胃论治五法肖玉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230022)关键词:不寐;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6.23不寐一证,因胃气不和所致者,临床屡见不鲜。其理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  相似文献   

2.
韩明向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生导师 ,安徽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30余年 ,医理精湛 ,经验颇丰。笔者随师学习整理其学术经验 2年余。韩师以祛风法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满意效果 ,兹介绍如下。1 外感咳嗽证候特点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其病位在肺 ,因肺主气 ,司呼吸 ,以宣发肃降为顺 ,肺气不宣 ,则壅遏不畅、气上逆而咳嗽。肺为娇脏 ,其气宜清不宜浊 ,故最不耐外邪 ,受邪则失其清肃之职而咳嗽不已。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风、寒、湿、热、燥、火…  相似文献   

3.
肃肺法适应范围甚广,用之得当,收效卓著。兹就临床具体应用,笔之于后。 一、立法依据 肃肺法是根据人体气机升降的运动规律,居上者宜升为顺,寓下者宜降为和,着重用平金降逆,宽胸下气之品,以伸展治节,燮理枢机,促进脏腑阴阳气血趋于生理常态。  相似文献   

4.
疑难杂证之治,从气血入手,疏通血气,着眼于通畅气机,平衡气血,必使气机升降出入得宜,为从气论治之要;并且要在活血之中以动求静,力展从血论治为枢。但临床上必须十分重视从气血双治,以便求得平衡,为杂症诊治之核心。  相似文献   

5.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6.
肺的特性为宣发、肃降。仲景宣肺,最常用麻黄、石膏,兼以细辛、防风之类。盖因肺之宣发阻遏,多表现为皮表郁闭,清气不敷之象。无论是“头痛发热,身痛背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还是“寸口脉浮而数……风舍于肺,其人则咳”的咳嗽上气证,或湿热壅积,毛窍郁闭,“身必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和麻黄醇酒汤证,还是外湿犯表,“身痛发热,面黄而喘”的麻杏苡甘汤证、麻黄加术汤证和“纳药鼻中则愈”轻证……,均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尤其是内邪外寒交迫,更易阻遏宣发之性。如大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方  相似文献   

7.
“下者举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针对中气下陷之证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临证每选用具有升清、举陷、补中、益气、发散、温阳、收敛、固脱等功效的药物组合成方,遵“逆其病而治之”的原则,广泛治疗因脾气、肺气、肾气、胃气下陷,冲、任、督、带脉气衰微而导致的诸如泄泻、痢疾、淋证、癃闭、疝气、遗尿、便血、尿血,各种内脏下垂及妇科崩漏、带下、滑胎、阴挺、不孕等疾患,故极有实用价值。今不揣浅陋,将临证运用此治则的心得简介于后,仅供参酌,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急性菌痢,“逆流挽舟”速效 痢疾证,自刘河间倡“治诸痢者,莫若以苦辛  相似文献   

8.
肺为娇脏,在五行属金,为魄之处、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可见,肺与气关系之密切.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知"气乃生之本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此可见,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肺气虚证无疑也是临床的常见证候,亦是研究的重点证候.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阻热蕴,热极成毒"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宜分轻重,分期论治;同时还要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早期轻症患者应注意"宣透",即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之功能并透邪外出;重症患者当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施;危重患者则应区分闭证与脱证的不同,配合西医支持治疗,相互协同;恢复期患者则应注重饮食调养,劳逸有度,做好形神修养,实现自我康复。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是心胃气机升降失常,即以胃气不足为先决条件,以汗、吐、下重虚中焦为诱因,以胃气不降、心火上炎为表现形式。因此该方证之病机为胃寒心热。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创杂病诊治体系,立辨证论治法则,为历代医师所推崇。其辨证精神,不仅体现在辨析脉证与制方之中,亦贯穿于方药的煎服法中。笔者就此浅析如下。 一、煎法: 《金匮》根据证治要求,不同汤方选用不同的煎药用水。如百合病属心肺阴虚有热,故百合地黄汤用泉水煎之,取其下热气而利小便。欲作奔豚之证为心阳虚而肾水欲动,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甘澜水煎之,取其去水寒之性,不助水邪。胸痹之证属胸阳不振,阴干阳位,故栝萎薤白白酒汤、栝萎薤白半夏汤以白酒煮药,取白酒之辛散,行药性而助药力,通阳气而去阴浊;而枳实薤白桂枝汤虽亦治胸痹,但病已涉及胸胁心下,阴寒之气走窜冲逆,故煎药不用酒而  相似文献   

12.
程道南主任中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尤其治疗胃痛颇有经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等法,效果卓著。兹就随师临证之心得体会简介如下。 一、活血化淤 胃痛之证,虽然初起因于气者颇多,然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胃痛日久,气病犯血,即俗称“久痛入络”而致气滞血瘀。临床主证为,胃痛呈针刺状,痛位较固定,拒按,少食,食后痛甚,病情  相似文献   

13.
冲为奇经八脉之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叶天士认为“八脉丽于下,隶属于肝肾。”《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下元之损,必损八脉”,“肝血肾精不固,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肾气不摄,冲气上逆,见于诸多杂病中。今就降逆安冲法...  相似文献   

14.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15.
妊娠恶阻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金匮要略》。恶阻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之后出现病阻、子病、恶食、选饭、病鬼、病儿等其他名称。妊娠恶阻的病机主要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历代医家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风气痰饮、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肾阴虚4种类型,并分别治以顺气化痰,补脾益气、和胃降逆、疏肝和胃、补肾平肝之法。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虚实错杂,气、水、血交互为患,其中的水饮证候表现极其复杂,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点,其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及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关于心而不主于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保留了大量治疗“痰饮”“水气”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水饮证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对哮喘病病机的见解颇多迥异,对其治疗多宗“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笔者为求索更好的治效,试就其病因病机、治疗法则等略陈管见,以期诸同道教正。 病因病机 一、历代医家的见解 1.主痰说: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近代陈氏也认为“哮喘以痰为本病主”,因宿痰内伏,能反复发作,故不论其痰从何而来;发病之期应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必须达痰。  相似文献   

19.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20.
《内经》除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述遍身诊脉法外,又在《素问·五脏别论》中阐发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即所谓“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气口为太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胃,变见于气口,故气口为五脏主。为此,清·徐灵胎《难经经释》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