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的客观发展规律,衰老,死亡则是其中不可抗拒的两个环节。问题就在于如何延缓衰老与死亡的到来。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载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相似文献   

2.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3.
《上古天真论》“逆於生乐。”“逆”与“溺”音同通训。《商君书·更法》:“学者逆於所闻。”义正作沉溺,与本篇义同。经文谓}沉溺於生活乐事,纵欲而不能节制,与上文“务快其心”义洽。《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素向》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  相似文献   

4.
如何进入海德格尔,近来有“海德格尔与天道”“道家与海德格尔”等文面世,这些文章内容有很多商榷的地方;海德格尔确实了解老子及禅宗思想,但有人据次此却大做文章,殊不知,已谬之千里矣;老子的道生万物之道,与西方的理念、实体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典型的存在者,是海德格尔所拒斥的对象;“道”与“存在”不在一个层次上。海德格尔立足于此在之人,路径近似于儒家;其思维模式颇有东方传统的模糊性、整体性、直觉非逻辑性的特征;其为学方法接近佛家的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如海德格尔推崇现象学的“在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本身即是指南”(歌德语)。  相似文献   

5.
在易学家看来,世界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相生又相克,相反又相成。此外人类演化也是由阴阳二气运动变化引起的结果,阴阳之气充溢着天地之间,天地之气即阴阳之气,所以天地之道即为阴阳之道。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乾坤之卦即天地之卦。天道刚健,地道厚重,二者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整个宇宙万物发展的原动力。人们要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遵循万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要拥有乾卦健生的品质。还要拥有厚德载物的谦虚,即也要拥有厚生的品质。故而,君子效法天地应因时而动,既要掌握天地运行规律,又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刚柔并济、顺时而为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互补的混合体,它与美学是统一的。孔子讲“里仁为美”“、不激不厉”、“中和”为美;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思想是“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庄子讲“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讲“穷神知化”“、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道”,孔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总的说,就是提倡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8.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9.
三、法学家诠释法律的特征及地位前面对法学家理解和解释法律之向度与立场的简要介绍和评析 ,可以进一步说明诠释学法学的一般问题 ,如不同的理解者对法律有不同的解释 ,每个解释者都是带着其前见解释法律的 ;解释的立场一般反映着理解的向度 ,但并不总是如此 ,这就是波斯纳根据波兰尼 ( M.Polanyi)和赖尔 ( M.Ryle)所说的复杂思想的无言性和无意识性而得出的在法律推理中的“无言之知”的思想。他指出 ,“无言之知”就像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能够熟练地骑车 ,但道不出其所以然一样。“无言之知在法律推理中是重要的。律师发展了一种并不能完…  相似文献   

10.
近期,“油腻”一词成了“走红爆款”。有网友指出,基层年轻党员干部中也不乏“油腻”之人,比如“油头粉面玻璃心者”有之,“油腔滑调会来事者”有之,可谓不一而足。悉心揣摩,这些“油腻”之态背后,主要还是迷茫、浮躁、懈怠、有危机、不振奋。  相似文献   

11.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汗证的阐述系统全面,其论治汗证时均以阴阳为本,并提出查脉证有火无火辨汗证阴阳。其指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尤应重视阴汗的存在;战汗之难出者为病态,为阴证,需培补元气助汗出病愈;头汗亦分阴阳两证,即邪热上壅之阳证和阳气内脱之阴证,应分辨阴阳论治;小儿汗证应识常与变,重视汗出过多之变及病情之变,而辨阴阳论治。张景岳对汗证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治疗汗证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临床诊治汗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与"一"     
张迅 《外交评论》2002,(3):74-79
道家的“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如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念” ,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对道的含义之理解却始终充满歧义和困难。本文试图另辟蹊径 ,从道家经典文本中常用的“一”字入手 ,通过对其用法与含义的分析和解释 ,实现对道观念的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德规范建立在"道"和"德"观念之上。人们能够继承阴阳之道,继承天地大德而所具有的内心德性就是"君子之德",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官德"。古代官德规范的核心是为民,基础是务实,内在要求是清廉。  相似文献   

15.
试谈汗法     
汗法,它是通过内服或外用方药,或其它治疗手段,使机体适当出汗,以收疏散外邪,解除表证的治法。本文拟就内服药物发汗作一阐述。 汗法的发展 汗法首见《内经》,如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由于外邪犯人一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而发汗则有开泄腠理、调和营卫、解表驱邪、调整阴阳的作用,有助于防止外邪的进一步传变。《内经》中所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相似文献   

16.
“道”既是《淮南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也是它的法律观的指导原理。《淮南子》对汉初统治者提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以道统法”、“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重视“省事”、“节欲”和法宽刑缓;主张法律“因人之性”、“法随时变”;主张兼采儒法、注重“法治”等思想,明显地反映出以道解儒、儒法结合的倾向。这种不拘守于先秦儒墨教条流派的做法,成为后来诸家合流的先导。  相似文献   

17.
宋朝大哲张载,在对佛老的强烈批判中建立了其哲学体系,谓之精深扼要,用一字即可概之,日“气”也。仅此一股“气”,却处处闪耀着横渠先生哲学智慧的光彩。如今有骨气之人,对那些刮歪风邪气之徒大喝一声的依然是:“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又何尝不是张载那股“气”之延续!  相似文献   

18.
“风占”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古人很早便开始关注“风”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风的季候性的发现及其与时空相应体系的结合为“风占”的产生和系统化提供了条件。“风”源于“天地之合气”,这一突破性的认识使得其成为古人借以把握变化之道的重要媒介而受到重视。《内经》继承和吸收了这些基本思想,并运用其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及疾病生成的原因。透过对《内经》“风占”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思维结构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医“象思维”的重要内涵,藏象理论形成的时空背景,“补不足,泻有余”“以平为期”的治疗逻辑以及“天人相应”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19.
冲脉是奇经之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注足少阴之大络,……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灵枢·逆顺肥瘦》)。冲脉通过经络与心、肾、脾、胃相络属。冲脉秉先天肾气...  相似文献   

20.
中庸之伦理     
中庸之伦理叶蓬,江雪莲“中”字最初含义为箭中目标。箭射偏倚则不中,故“中”字有不偏不倚之意。“庸”与“用”同,“庸”即“中”之用。二程、朱熹对“庸”还有一层理解,即把“庸”视为“常”。《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七:“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