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云壮举     
正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在1964年作出的以备战和改变西部落后面貌为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到1983年三线建设基本结束后,按照国家部署,党中央又实施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到2006年基本完成。三线建设和调整改造,前后长达40年。全国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投身到三线建设中,在祖国大后方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三线建设者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无数动人篇章,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与建党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一脉相承,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2.
三线建设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成为党中央考虑经济战略纵深配置的首选省,强调了第一代领导人决策三线既有备战的因素,也有改变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文章阐述了以三线建设为契机,四川的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以及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对三线企业的挑战和给三线企业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中西部进行了一场跨越三个五年计划长达近20年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后来,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决策推进了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充分展示传承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和国缔造者为捍卫国家安全而进行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备战决心与大无畏斗争精神,展示反映三线建设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勇于创新精神,展示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的优秀典范。  相似文献   

5.
正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应对备战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在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西北内陆省份开展经济建设,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在十余年的国防、工业等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三线建设者们披肝沥胆、战天斗地,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基础。三线地区条件艰苦,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三线建设者们完全靠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6.
十四大以来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与重大决策沈学明阎建琪龙平平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带领全国人民在各条战线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新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党中央在这五年...  相似文献   

7.
三线建设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的直接产物,首先来源于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强力塑造、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对民族性的深度浸染,构成了三线精神形成的底层逻辑。特殊历史时期"保家卫国"的家国动员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强烈的时代感召,共同催生了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张惠舰 《前线》2014,(2):125-126
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进行过为人熟知、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但首都北京开展的小三线建设却鲜为人知。所谓“三线”,是按照中国地理区域的特征,从战备角度划分的。一线是沿海地区,二线是中部地区,三线是后方地区。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地区为大三线,全国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为小三线。北京小三线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是快速建设阶段;60年代末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属于稳步推进和局部调整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80年代中期是全面调整和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当代贵州:近期上映的《闯入者》依然选择了"大三线"命题,这是你第三部关于三线建设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执着?王小帅:创作离不开创作人的经历,以及他自身的成长背景和环境。我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贵州的三线地区生活,对三线建设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在我做的十来个片子里,其中有三部是三线的题材。当代贵州:你觉得三线建设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王小帅:一部电影不能从评价整个三线建设的角度去做,我的视角是其中的人物与情感。在那个时期,国家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马英民从1964年到1980年,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备战性质的经济建设,史称“三线①建设”。尽管当时中央对形势估计比较严重,这对决策的酝酿和提出难免构成一定影响;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长期参与党的重要决策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创造性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果,是一个从探索到形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自党的“八大”邓小平同志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党第一代领导人一起,为完成“一五”计划,克服“大跃进”、“人民公社”失误后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实施“二五”计划,制定“三五”计划,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正"三线精神"提供丰富素材"我是有三线建设经历和三线情怀的。我是‘老铁’——铁道兵出身,参加过三线建设。如今攀枝花的巨大变化真让我意想不到。"12月15日上午,以"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为主题的弘扬"三线精神"座谈会暨大型工业史诗电视剧《大三线》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座谈中,该剧编剧、曾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的革非的发言引发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我国沿海一带为第一线,中部地区为第二线,内陆地区为第三线.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指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西南(包括湘西、鄂西、四川、云南、贵州)和西北(包括豫西、晋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国防经济建设.这项建设,从"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开始酝酿决策,到70年代末基本结束,经历了15年左右的风雨历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当时的世界形势,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14.
彭德怀在1965年被任命为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之后,奔赴三线建设重镇四川省攀枝花市。本文讲述的是彭德怀在体察三线地区老百姓生活时的一个插曲,展现了他对民生的殷切关注和共产党员的一身正气。  相似文献   

15.
三线建设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为了巩固国防、建设国家,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展的以备战为中心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涵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宣传和三线精神的传承发扬,对于今天的国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贵州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在三线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国防工业体系,极大促进了贵州工业化发展。"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历久弥新,成为贵州人民一直以来艰苦奋斗、奋力攀高、赶超跨越的真实写照。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下一阶段的总目标,贵州正把"三线精神"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具体实践不断丰富充实"三线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他最近南方巡视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政策决策话动中,贯穿了许多关于改革中制定政策的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政策的这些原则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第二届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上,70多位专家、学者和三线建设亲历者展开热切讨论。与会学者从毛泽东三线建设思想的核心、三线人群的身份认同、三线企业的发展等角度丰富和扩展了三线建设研究,并以上海和江西小三线建设、东至小三线建设等案例入手,着重探讨了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指出三线建设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对上海和安徽两地的经济交往、对中国电子工业的调整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20,(1)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展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奔赴三线艰苦创业,为建立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的战略大后方做出  相似文献   

20.
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确立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连同此前的中央工作会议),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三中全会的路线,经历了从准备到确立,又由确立到巩固的历史过程。在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与邓小平都曾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正是由于陈云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经验与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