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1933年春某日,因叛徒告密,陈赓将军于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于科学仪器馆(现南昌图书馆)召见陈赓曰:“陈赓,你瘦了。”将军对曰:“瘦吾貌而肥天下。”将军谓蒋氏曰:“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曰:“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将军曰:“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哑然。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抗大作整风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  相似文献   

2.
1933年春季的一天,因叛徒告密,陈赓在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召见陈赓日:“陈赓,你瘦了。”陈赓对曰:“瘦吾貌而肥天下。”又谓蒋氏曰:“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曰:“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曰:“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哑然。1943年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抗大作整风报告,陈赓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  相似文献   

3.
1933年春天,因为叛徒告密,陈赓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抓获,后来被压送到南昌。蒋介石见到陈赓时说:“陈赓,你瘦了。”陈赓回答:“瘦吾貌而肥天下。”陈赓说:“校长也瘦了。”蒋介石说,“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陈赓说,“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4.
幽默陈赓     
《党史纵览》2002,(1):48
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于华阳镇一役遇险。敌一部侧击东征军,距蒋氏仅数里。陈赓躬身负蒋氏急行数里,指挥部队掩护,且战且走,遂使蒋氏过河脱险。延安整风某日,陈赓与彭德怀聊天。康生掀门帘进,  相似文献   

5.
尹家民 《党史纵横》2006,(7):28-31,60
长征中,陈赓指挥干部团突建奇功,深得毛泽东主席赏识。他还毛遂自荐担任了周恩来的担架队长。张国焘几次暗整陈赓,陈赓化险为夷,逃脱险境。本文撷取陈赓将军长征中的精彩片断,以重新回味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毛泽东欣赏陈赓的指挥才能:“陈赓行,可以当军长!”1935年1月19日,中央纵队离开遵义。24日,先头部队占领土城。毛泽东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以后,总是工作到很晚。行军出发前,干部团团长陈赓派作战参谋郭化若叫醒主席。干部团是一支奇特的队伍,它是由原红军大学、彭杨步校、公略步校和特科学校合并组成的,并由军委直接领导。除陈赓任团长…  相似文献   

6.
1 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  相似文献   

7.
孔德生 《党史文汇》2004,(11):27-29
陈赓与蒋介石,一个是共产党的著名军事将领,一个是国民党的党魁,本无甚干系。但前者曾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后者曾是黄埔军校校长,二者有着无法否定的师生关系。从1927年起(除却中间的一次狱中相会),二人再没有谋面,有的只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和政治上的根本敌对。因此,二人之间的交往,便仅集中于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东征等几个特定时期。黄埔师生1924年4月间,蒋介石已被内定为黄埔军校校长。此时,陈赓也早已来到广州投考军校,并通过了笔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接下来口试,蒋介石亲自到场。第二个上场的陈赓响亮地喊了一声“报告”后,便镇定…  相似文献   

8.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官邸。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几次电话了,但蒋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 “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讲:“任务取消”。周至柔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会完成任务。” “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 蒋介石此时确实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介石迫使杨虎城“辞职”、出国“考察军事”。杨虎城将军是1937年6月29日离国赴欧美各国考察的。“七·七”事变爆发后,杨将军矢志报国,坚决向蒋介石请缨抗战,并于1937年11月底回国,旋即被军统特务拘禁。  相似文献   

10.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不久,1949年12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在原台湾“总督府”树起了一杆青天白日旗,挂出“总统府”的牌子。12月31日,蒋氏父子垂钓日月谭。望着头发斑白的父亲,蒋经国悲从心起:63岁的蒋介石似乎又老了10岁。华盛顿的白宫和五角大楼数度集会,“会诊”蒋介石是否有救。会议分成几派,最后杜鲁门总统支持国务卿艾奇逊的观点:蒋是扶不起的“阿斗”,败给共产党是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即使美国介入亦无济于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0月,继南京、武汉陷落、失守以后,长沙正在吃紧!是时,辗转被蒋介石迁来软禁在湘西沅陵凤凰山的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看到日寇侵略的铁蹄由东北而华北,由华北而华中、华东,进而又向大西南疯狂逼进.在这山河破碎、民族即将危亡的时刻,张学良将军心急如焚,愤懑已极,于是,他写信托前来看望他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转信给蒋介石“渴望恢复自由,为抗战做点事情”.蒋介石看到信后,不仅不让抗战,反则招来了“未得到我的手谕,今后任何人不得晤见张学良” 的禁令.  相似文献   

12.
史兵 《党员特刊》2003,(2):50-51
1955年3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苏兹贝格在台北访问了蒋介石。交谈中谈到被称作“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之一的蒋先云时,蒋介石长叹一声,说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奇才”。然而,正是这位“最得意的门生”为革命却毅然拒绝蒋介石的拉拢。  相似文献   

13.
因为“九一八”当夜的不抵抗,张学良被骂为“不抵抗将军”,但多年以来一直流传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下令不抵抗、张是代人受过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是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在1946年8月15日发表广播演说时称:“‘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却若无其事地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  相似文献   

14.
四、百年一遇的军人——陈赓 陈赓,湖南湘乡人,生于1903年,卒于1961年。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解放战争时期任第4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中,有一位大将最有传奇色彩。他13岁就离家从军,第一批进人黄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他曾救了蒋介石的命,当上蒋介石的内卫,面对蒋介石给的高官厚禄,他共产党人的信念不动摇,仍然离开了蒋介石。他多才多艺用兵如神。抗日战争时期,陈赓任129师386旅旅…  相似文献   

15.
殷海光 (1919~ 196 9) ,湖北黄冈人。早年是一个狂热的反共人物 ,在国民党宣传阵营中有“反共理论家”之称。 194 9年随着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溃败而去了台湾 ,但“国民党没有料到 ,这位青年理论家被他们劝到台湾后 ,不但未给他们做什么有影响的宣传工作 ,反倒成了他们最为头痛的一支笔 ,最痛恨的大敌。”(第 81页 )本书即以殷海光在台湾天下皆噤若寒蝉的环境中 ,以犀利的笔端揭露蒋氏政权反民主的专制统治 ,从而成为台湾与胡适齐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与政论家的人生历程。书中选择了殷海光抨击蒋介石专制政策的一些最主要的事例 ,如蒋介…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褫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此时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军总指挥,军事上归张节制,张授杨担任宜川方面进剿任务。蒋介石的密嘱全文如下:力子主席兄勋鉴:  相似文献   

17.
鲁迅还曾经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书,这是由他与陈赓将军的一次会面引起的。1932年大约夏秋之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突围去四川。当时陈赓的腿负了伤不能行军,党组织便让他到上海治疗。到了上海后,陈赓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同志讲了一些关于红军反对国民党“围剿”的战斗故事。有人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送给  相似文献   

18.
原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王步青是笔者的老首长,他于1939年冬天从左权办的八路军总部参谋训练队出来跟随陈赓将军,前后有12年时间,历任参谋、股长、科长、军政处长,对陈赓将军自然非常熟悉.王步青同志在笔者面前经常提起往事,讲了许多陈赓将军的故事,生动感人.陈赓将军半世历险,一生传奇,英勇无畏,叱咤风云,幽默风趣,光明磊落.他那丰富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曲豪迈的战歌,一首壮丽的诗篇.这里记下的,是陈赓将军在战争年代几个鲜为人知的片断.  相似文献   

19.
陈赓大将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孩提时代,他就跟爷爷练功习武,凭其一身拳脚功夫,统帅着前村后巷的“娃娃兵”;第二次东征中,他冒死背出蒋介石,成为蒋介石的救命恩人;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屡建功勋。他的婚恋也同样颇具传奇色彩。而且他和傅涯结秦晋之好,还是邓小平做的红娘哩!1939年3月8日,和陈赓患难与共的妻子王根英,在一次反扫荡斗争中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之下,陈赓悲痛欲绝,一向活泼爱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他把  相似文献   

20.
开罗会议上的杨宣诚将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及开罗金字塔旁的绿荫丛中,坐落着一座豪华的旅馆——梅纳大旅馆(MANAHOUSE)。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同盟国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此举行了历史性的开罗会议。开罗会议的主题是两个:一是政治问题,一是军事问题。政治问题即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的问题。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对日本过去窃取的中国领土,全部无条件地归还中国。在这个会议后,发表了一项历史性文件,即《开罗宣言》。这是经三国首脑多次磋商,由美国霍布金斯起草,并由三国参谋长签字后而发表的。代表中国陆、海、空军参谋长签字的是:陆军商震将军、海军杨宣诚将军和空军周至柔将军。霍布金斯起草的开罗宣言草案,是经过王宠惠翻译,送蒋介石过目的。王宠惠向蒋介石报告:“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