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西欧社会党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超越左与右的政治立场;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变;重构积极的福利政策;更加关注新政治问题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二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改良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做的是“正题”、新自由主义重振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一个“反题”的话,那么,当代西欧社会党以“第三条道路”为破题方式、按超越左右政治框架的逻辑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表现为一个“合题”。在做这个“合题”时,西欧社会党的改良重心是为了解决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之间的新矛盾,其基本改良方法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之间的新平衡,而这次改良运动的依据,仍然是它们所推崇的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社会党国际自1951年成立,现已有成员党和组织88个,遍布五大洲,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引人瞩目的国际性的组织。但西欧是它的中心,而西欧几个发达国家的社会党又是影响社会党国际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认真分析西欧几个主要社会党对社会党国际的影响,对于了解社会党国际所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政策及实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政党及其政党制度已成为各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列宁全集》第12卷第127页)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下,采用多党制,这就明显地掩盖了它的阶级本质。特别是标榜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党执政的一些国家,在经济上施行“福利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近两年来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执政的共产党宣  相似文献   

5.
把“消灭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平等问题既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鼓吹超阶级的抽象的平等观,论述了平等问题的历史发展,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平等属于上层建筑,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平等的观念是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中,有着不同的内容。恩格斯指出:“资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西欧社会党在改革福利国家的问题上设计出了"积极福利"的理想模式,以此为原则和方向展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在21世纪以来的深化改革阶段,西欧各国的社保改革遇到强大的阻力,使得福利国家改革限入了困境.从西欧社会党的社保改革思路及其效果上看,传统福利国家存在的基础还难以撼动,实现积极福利的理想仍面临重重阻力.  相似文献   

7.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鑫 《理论探讨》2006,4(4):149-152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7)
民主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打下过深刻的印记,在20世纪后期出现社会危机,西方社会党就思考如何能脱离困境,英国的工党最后主张发展第三条道路,称之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方略,并得到西欧主要国家社会党的认同。第三条道路的提出具有其时代特征,经济、政治各方面都有比较务实的社会治理方略,其针对社会基层和广大公民的改革治理方略,对中国当下治理思路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主社全主义是当代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所奉行的思想体系,但近一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却接连改名为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打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人对民主社会主义认识的困惑和不解,一些人认为"民主"加上"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好,甚至有些人误以为民主社会主义也是通向共产主义的一条道路.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认清民主社会主义的实  相似文献   

11.
马歇尔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由于形式上的政治平等与广泛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之间的冲突及失衡而面临的种种政治合法性危机,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平等转向中,通过将社会权利的思想整合进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中,实现了公民身份对于社会权利的收编,进而借助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的整合促进了自由主义自由原则与平等诉求的适度平衡。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公民身份体系与资本主义阶级体系之间的共谋。深入解读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对于科学勾勒公民身份的现实走向、揭示阶级统治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平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关注度最高的理论问题.自罗尔斯开创了当代平等主义理论以来,在当代平等话语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平等话语风格.吉登斯在对传统左派和新右派别的批判中确立了自己的“新平等主义”思想.对吉登斯新平等主义形成的历史前提、思想传承及方法视角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可对深人揭示其平等主义的理论内容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民主发生理论通过对主流民主化理论的问题意识的修正,致力于解释在非民主的政治环境中,民主的条件是怎样组合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的,从而使得民主政治能够在非民主政治解体之后破茧而出。在民主何以发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之下,笔者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献,依据理论视角的不同归纳出民主发生理论的比较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三种解释模式。比较政治学的解释模式诉诸经济发展、公民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来建构民主的发生机制;历史社会学的解释模式则从资本主义所造就的阶级力量之间的均势来解释民主政治的发生;而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模式则从经济不平等、资本类型、政治资源分布之间的制约关系中的阶级之间的结盟与敌对关系解释民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以公共论坛的形式在公民间平等地讨论,增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兼容所有政治意愿,承担起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它改变了民主决策机制,创新了民主形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困惑,社会中个人、政治团体和阶级阶层拥有资源和政治能力的不平等、政治贫困状态下的公开排斥、难以体现的政治包容、参与者的文化多元性及价值取向等都对协商过程中的平等性和结果的公正性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背景下西欧社会党新媒体战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背景下媒体社会的迅速发展给西欧社会党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传统的政党功能受到制约,政党领导方式和组织运作受到影响,政党的社会基础遭到了削弱。面对这些挑战,西欧社会党审时度势,积极实施了新的媒体战略,主要采取了构建与媒体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框架、提高党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构筑网络媒体信息平台等系列措施,这些实践对新时期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党加强和改进媒体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动乱不宁的拉丁美洲,社会党国际及其成员党十分活跃。以西欧为中心基地的社会党国际,在一九五一年重建时只有三个拉美成员党,七十年代下半叶开始把拉美作为它实现“国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了当代政治哲学的重大转向。这种转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政治哲学所探讨的研究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问题转向”;其次,实现了政治哲学所运用的研究思路从“形式主义”到“现实主义”的“逻辑转向”;最后,实现了政治哲学所追求的研究目标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的“价值转向”。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实现的理论转向,不仅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之本及内涵,同时也为政治哲学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社会党国际以及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将瑞典社会民主工党(以下简称社民党)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及其实践结果称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并冠之以诸多美名。如“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橱窗”,“现代福利国家的楷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试验室”,“第三条道路”,等等。剖析“瑞典模式”,对于我们了解究竟什么是瑞典道路,深刻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何谓“瑞典模式”? “瑞典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混合经济+福利国家+阶级合作。社会民主党人认为:混合经济是指在长期保存私有制前提下,限制资本家的某些职能,加强国家在经济中的权力,以和平手段发展国有企业和劳动者集体资产,避免失业和各种危机,提高全民物质生活水平,福利国家是指实行从  相似文献   

19.
欧洲社会民主党思想意识的变化趋势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人进一步淡化或放弃了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政策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意识形态淡化的趋势。与此相应,社会民主党在普遍突破传统的阶级约束。围绕这一趋势,社会民主党人在对全球化以及当今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主义以及社会民主主义传统的态度、激进政治的目标与手段等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的理论争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福柯、德里达都看到了 ,一种知识传统之被认为合理的 ,往往有着不平等的权力背景 ,这表现为“理性”对“疯癫”的排斥 (福柯 ) ,“言语”对“文字”的压抑 (德里达 ) ,“阶级”对“语言”的役使 (马克思 )。对平等合理的权力背景的吁求 ,就必须寻求一种“前科学的语言”让理性与非理性对话 ;或解构“言语”与“文字”的二元等级对立 ,或反思在阶级对立中语言为意识形态役使的事实 ,本文对其间的价值取向略有分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