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感的断裂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大众文化日益蔓延的时代,青少年的历史观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基本历史知识模糊,记忆和追寻历史的意识薄弱,历史责任感缺乏。如何消解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历史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成了当今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对西方史学编纂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推动历史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普通大众,去感受他们的经验、行为和欲望。历史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愈发多样化和多元化,广义上的一切媒质,尤其是电影、电视,成为展现过去、叙述历史的新手段,由此带来的是对于历史性质的不同理解。大众文化的即时性和碎片化倾向,虽然助长了一种微观主义研究风尚和对宏观历史的排斥,但这种历史观最近又被大众文化所营造的对确定性的追求所修正,宏大叙事的回归就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陆昱 《前沿》2010,(1):38-44
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争论始终是哲学论辩场上的重要话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施蒂纳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历史的前提是实践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从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的历史诀断。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弄清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以及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革命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的历史观是习近平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看法,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敬重历史,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尊重历史,正确认识人民、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历史观,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发展始终是影响人类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前科学时期,因受制于人类把握世界的认知能力,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占居统治地位;机械化科技时代,历史观主要表现为理性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信息技术时代,信息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所蕴涵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对历史决定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时代图景中,认识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应对时代之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无处不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光辉: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形成时间“大”跨度、空间“大”视野、整体“大”思维、深层“大”逻辑的科学内涵,这是区别于西方大历史观的理论自觉;在实践中,大历史观贯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发展史、改革史,这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自觉。通过纵观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演进脉络,能更好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历史自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8.
福柯与西方传统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视角与研究历史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批判理性主义的历史观,揭露理性的话语霸权,力图使非理性在真实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福柯运用谱系学方法对起源和历史的连续性进行批判,倡导非连续性与间断性。他还对总体化的历史观进行批判,以消解大写的历史,倡导小写的历史。消解历史主体,宣布"人之死亡"是福柯历史观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娱乐性、平面性、流行性等特点分析了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偶像崇拜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宏忠 《青年探索》2001,1(6):20-22
偶像崇拜体现了青少年这一跃动的群体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回应,青少年对偶像的类型选择及行为表征无不契合其特定的心理状态。作为基本社会化进程中一个正常的现象,偶像崇拜预示着青少年追求理想和成就及对实现自我的渴望。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传统的榜样教育仍有很大价值,但应在结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中,共同完成基本社会化任务。  相似文献   

11.
陈国庆  周峰 《岭南学刊》2005,3(4):48-52
人道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并非等同的概念。人道主义历史观是运用人道主义的人性论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一种哲学观念,其本质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和超阶级的价值普遍主义。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社会中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之虚伪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容。这些内容渗透到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构成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十分丰富的,本文仅就他的历史观的科学的历史评价标准做一点学习和研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经验总结,应采用什么样的科学历史评价标准,一直是历史科学界争论不休、弄不清楚的问题,也是我们党内争论不休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实现伟大转折,在领导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领导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科学的历史评价标准体系,这是他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马卫东 《求索》2012,(12):51-53,145
《尧典》的历史观,主要有尊古、崇德、大一统及人文观等四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历史观的指导下,《尧典》将上古描绘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突出了"德"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拟构了上古"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人文化的书写。《尧典》的历史观,形成于周代理性主义的文化背景。孔子编定《尧典》于《尚书》之首,是出于对《尧典》历史观的认同。《尧典》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大众文化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逃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大众在大众文化选择的过程中表现的意识形态的逃离。本文探索了大众文化中意识形态逃离的动力,分析了青少年亚文化风格和女性文化的抗争,阐述了意识形态逃离的表现形态和具体特征,论证了大众具有的能动性和生产性力量,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文化过程要重视大众的参与,发挥大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的历史观表面上看是缺失的,历史的纵深感在淡化,缺乏老一代人常说的责任感,但这显然是在用过去的标准衡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青少年的历史观在形成的过程中,获知真相的途径越来越多。以往不生动、呆板的历史教育就更加暴露了它的不足,反而很可能将青年引向怀疑的对立面。我们现在正在坚持的东西,比如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等,他们会疑惑。因为他们接受的是最表象的东西。历史课上学的只是一些数字、事件,无法与今天发生生动的联系。他们的历史知识几乎完全是为了考试,背过就忘。如果教给他们的历史是死的,他…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视野中的历史不仅仅涵盖了具体的事件,也深刻还原出事件背后所透视的历史本身的规律。哲学视野中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思维基础点就是将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总和——即历史的无目的性架构为目的性从而去考察,这个过程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称的拟历史。这种拟历史观深刻回应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中解释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的重大现实问题,回应了西方理论界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决定论判断的理论诘难,同时也能够勾勒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逻辑,为我们寻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雒新艳 《求索》2013,(11):80-82,18
依据不同思维路径和理论构建方式,历史观经历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历史观主张历史是客体不断向主体展示自身、主体则不断规范引导客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具有连续性、总体性和方向性。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黑格尔历史哲学思辨的基础上,围绕人的物质资料生产,借助社会矛盾运动构建起历史与逻辑双向互动的总体性过程。以米歇尔·福柯为代表的现代历史观则强调历史的间断性、偶然性特征,主张现实个人主体的碎片性、孤立性与个体原子性,割裂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整体主义视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生态后果。为此,只有在正视个体现实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国家及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调整克服个体间的孤立性与碎片性特质,重建社会个体间的真实性社会联系,实现历史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才能回归并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李鸿 《长白学刊》2003,(3):46-49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的理论变化:“本体论的历史观”、“认识论的历史观”、“实践论的历史观”和“生存论的历史观”,四种理论范式是逐次超越的关系。“生存论的历史观”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具有前瞻性的学达到的最高理论形态,但是生存论作为现当代哲学的共同趋向,并不能由此凸现马克思历史观的超越性和革命性,只有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寻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基础,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观所涉及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柱石,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唯物史观审视下,历史虚无主义清晰地暴露出其反历史、反科学的唯心史观本质。广大国史工作者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