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一个复杂的理论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在总体上表现为从"精神污染"到思想资源的转变。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唤人性、弘扬人道主义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在主体性转向和异化批判的范式下研究这一理论;世纪之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变得多元与精专,并展现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合流的趋势。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也大致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着后现代,萨特就是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于帅 《学理论》2012,(29):4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层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所谓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个体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就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辩证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包括对抽象人性论和以往人的本质论的超越,并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津津乐道地享受黑格尔的逻辑学,抑或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等,忽略了黑格尔哲学的真正主旨.在我们看来,被誉为传统形而上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根本主题应是对自由原则的"重新"论证.首先,黑格尔哲学的理想是建构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思辨自由原则;其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等中,详尽阐明了自由自我运动的意义;再者,黑格尔为超越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现代性自由观,实现个人与伦理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构筑了以"伦理实体"为基础的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4.
王婷 《学理论》2013,(15):36-37
在传统形而上学面临被解构的危险时,哈贝马斯肩负起重建后形而上学的使命。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以语用学为载体,通过"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两大哲学范式建立起他所谓的"后形而上学"。首先简介了传统形而上学出现危机的原因,继而梳理他对于其他哲学家探索路径的批判,从而揭示其"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地位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晓芳 《学理论》2012,(11):32-33
当代哲学的主体形态是人学,就人本主义层面来说,人学就是对人生存意义的考察和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就终极关怀层面来说,人学是对人的生死、信仰、幸福以及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询问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人学立足于人生活的现实世界,研究的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人,因而人的存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关注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5)
进入20世纪,近代的理性主义陷于困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因此,文化哲学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巨大发展。休谟在这一哲学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哲学的本体主义和哲学的思维方式两方面对近代西方哲学提出了挑战。文化哲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学派以文化就是"人化"为立足点,剖析文化哲学具有特有的属人性、价值主义和理性主义融合、批判性与超越性并存的三大特点,并从文化哲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范式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相联系,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思想在笛卡尔哲学中兴起,经历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发展,虽高扬了理性的力量,但也走入了穷途末路.现当代哲学家着力解决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困境,然而,终究因为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收效甚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出发点和本体论基础,重构了丰富的主体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种种困境,为主体性的重构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鸿 《理论导刊》2007,2(3):42-45
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和凸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主客混沌不分到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再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主体性哲学在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力量、将人从中世纪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因对人的主体性的极端强调而陷入理论上的“唯我论”困境和实践中的人类中心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空场"在客观上形成了构建当代文化哲学思维范式的理论困惑.但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致思理路,我们还是能够准确把握内蕴于其中的文化指归,从而确立构建文化哲学思维范式的前置性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强调和关注.其次,马克思主叉哲学的人学转向为文化哲学思维范式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阐释为文化哲学的论证提供了生存论意义上的论据.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着眼于人的全新生存方式的理论解读展现出明确的文化指归.无论是着眼于文化现象的哲学分析,抑或是立足于文化视角的理论阐释,当代哲学研究已经扬弃了单纯的理性思辨,转向对于人的存在的文化解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转向对于后世哲学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文化哲学思维范式正是内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指归在当代的理论延展.  相似文献   

10.
主体与实践逻辑关系的系统梳理对于清晰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述对主体的理解与认识,确立了科学的主体观。鉴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在主体与实践关系理解上的偏差,西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致力于从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总体性原则出发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从逻辑关系看,其实践概念却是从主体范畴中推演出来的,并侧重从一种抽象的精神文化层面来揭示实践的内在机制。这一缺陷为西方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所洞察,由此他们提出了拒斥主体的结构主义范式。这两种思潮的交锋又催生出一种寻求主客体力量动态平衡以及从主体间性出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理论动向。  相似文献   

11.
吴朋政 《学理论》2011,(29):45-46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善恶的研究,无论性善、性恶还是性无善无恶都有各自的道理,性善着眼于人有向善的可能性;性恶着眼于人有作恶的可能性;性无善无恶把善恶归结为后天的教育。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人的自由意志,也就忽视了人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自由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只有立足在承认人的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再吸收我们传统文化中注重后天教育的合理因素,从而重建起我们的道德乃至法律体系,才能解决目前出现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3)
文化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20世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密切相关,而在中国则是社会转型深刻的文化显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危机的加剧,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各家各派也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做了各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者更是参与到文化哲学的探讨和研究当中来,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涵、表现以及现实意义,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将这一理论问题深入研究下去。  相似文献   

13.
陈树林 《理论探讨》2007,1(5):39-42
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理解范式没能从根本上转换,是导致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难以继续深入的深层原因。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与本体论、认识论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哲学、思辨哲学不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强调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批判性,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现实生存,力求给人的生存活动提供智慧和现实关怀。作为对传统哲学实现变革的马克思的哲学,其真正意义恰恰体现在从哲学理解范式的发生的革命转换。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提出过"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在外在表现形态、理论使命、理论功能、理论旨趣、理论主题、立论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品性。因此,把马克思哲学研究置于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和其哲学的基本特征,才能找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5)
生活世界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中的基本范畴,其代表着人们在其中生活着的、可直接体验到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幸福教育则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世界之上的以学生的人性、个性以及情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突破"唯学校知识价值论"的思维定式、放慢冲往未来的步伐、释放被禁锢的动物灵魂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四个方面阐述幸福教育应如何把握好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5)
成中英先生是中国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本体诠释学以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本体和经传为基础,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学术理论发展起来。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古典诠释学、浪漫主义解释学、精神科学与现象学、本体论融会贯通,构筑起哲学诠释学。两人均是其理论的集大成者",本体"是两人理论构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人关于本体的理论,进行比较,寻找出其理论的异同点。这同时也代表了中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异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是有待确立的新提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四种教科书中都没有得到表示存在的机会.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客观地存在于其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理论、经济哲学本体论、经济哲学认识论、经济哲学方法论、经济哲学价值观、经济史观,等等.当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重建这一传统.重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意义重大,使这一传统进入后继者的视野,帮助后继者从前苏联僵化的理解模式中解放出来,催生新的交叉性学科,是批判美国化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后,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表现为他研究俄国革命运动与西方革命的关系,提出世界革命进程"四步骤"的理论;研究意大利、法国、德国的阶级关系和革命形势,提出把当前斗争和远大目标统一起来的理论;研究1848年以来无产阶级斗争的方式,形成以合法斗争积蓄力量并进行革命"决战"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的追问,是对人的本质、人性以及人的生命、命运等等的最高层次的探讨;由此而成为一切有关人的具体科学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对人的改造、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对不断发展的新人的培育和造就的社会实践活动.响应人学的精神,走向现代中国公民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9)
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在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后,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特性在于劳作,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在卡西尔看来,符号的各种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又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而且所有形式都指向人性的解放。尽管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有所不足,但其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有着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剖析黑格尔的叙述语言,揭示黑格尔对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特殊处理,可以发现黑格尔哲学方法的秘密: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的发展内在地隐含了哲学发展的历史。黑格尔对意识发展方式的描述所依托的是他对认识论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的认识。他对哲学史上唯物和唯心两条路线的矛盾运动的研究是唯物的和辩证的,但他把哲学史当做哲学的对象,以对哲学史的研究代替对世界本身的研究,把哲学史发展中存在的认识的矛盾运动当成世界本身的矛盾运动,就是把认识论当成本体论。用认识论来描摹本体论、用认识论的问题附会本体论的问题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的重要特征。将认识论和本体论纠结起来、混淆起来,是黑格尔哲学方法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