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的重大问题,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产现代化、生活富裕化、环境生态化及个体文明化的转型过程。"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治理现代化为依托,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乡村的美丽。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从治理现代化角度看,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要引起重视。要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中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关系我国生态安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丰富,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在生态保护治理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环境大数据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海量的环境信息保障和科学的环境决策,也拓展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途径。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要依托丰富的环境大数据资源,构建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筑牢生态环境底线;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环境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凝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合力;推动线上线下互动、上下左右联动的大保护、大治理。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随着精准扶贫工作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外来工业污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等。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环境治理的问题,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城市环境逐步改善,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却日益突出,农村环境保护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环境保护状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环境治理首要就是要制度上进行保护,就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立法。我省明确了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主要任务,即农村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本文将就我省制定农村环保条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基于农村基础薄弱、乡村治理存在不少短板等现实因素,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尚存诸多问题。将其综合归类,主要表现为制度执行力、理念引领力、精神推动力、方法支撑力、科技运用力的不足。因此,地方政府要想实现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乡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来提升以上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井研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乡村规划引领不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整治基础不牢、乡村建设氛围不浓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内外兼修、和谐共生,注重乡村建筑改造;整合项目、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强力推进,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加强领导、宣传引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数量众多。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就意味着全民族法律意识的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不高,将会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对美丽乡村建设、创建良好的农村法治环境意义重大。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进行分析,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的基本现状,为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提供有效的依据,探索一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中,如何阻止农村衰落,实现城乡共赢共生,是中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城乡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4-5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农村家庭是中国农村社会最基础的构成单位,其在中国乡村治理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回溯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可以看到只有当家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生产力才得到极大释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乡村治理的基础被动摇乡村治理的效果无法保证。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必须通过推进乡村自治、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乡村公共性的建设等措施,重塑农村家户间联接机制,筑牢乡村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中,如何阻止农村衰落,实现城乡共赢共生,是中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城乡发展相辅相成。即使今后城镇化达到70%,农村也有4~5亿人,农村决不能成为贫瘠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村级治理,实现乡村治理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实现城乡一体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常态背景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着基层农村领导人才缺乏、产业振兴存在困难、"新形式主义"导致发展瓶颈、农村文化和生态问题突出、农业教育缺失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机制,发挥基层党建领导作用,优化权责,加强监督,增加科技创新资金,注重协调与法治,建设法治乡村、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历了孕育萌芽、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当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着部分群众对于自然界基础性地位及必要性作用的认识偏差、粗放型发展方式与绿色发展方式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转化未能充分实现效能最大化等挑战。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治理水平、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全球治理,多维度合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民主党派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是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生动体现,是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民主党派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能够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态必须首先实现振兴。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乡村被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可以促进乡村生产力的发展,夯实乡村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乡村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云南的重要基础。中共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云南重大决策部署,依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发展全域旅游、促进开放合作、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把美丽宜居乡村民房统规联建工作作为决战全面小康和增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贵阳市修文县桃源八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为例,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市郊美丽乡村建设的独特优势来推动乡村长久发展,提出以核心城市、所属城镇与市郊乡村为三个支撑点的市郊美丽乡村整体性发展模式:核心城市从政策、市场、资本、技术四个方面引领市郊美丽乡村建设;所属城镇加大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则从培育"新乡贤"、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乡风文明建设中来保障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面对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农业的全面深化改革,乡村生活方式、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利益格局已然发生重大的变革。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是乡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不断提升其乡村治理能力,发挥其引领作用,对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进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我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宁德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宁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9.
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和平村作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试点村庄,在运用积分制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围绕积分设置、积分评比、结果运用、推动村民自治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将积分制日常管理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村庄公共事务相结合,激发了目标对象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但积分制也存在指标设计较为狭窄、惩罚幅度和边界不清、福利激励受益群体趋向固化等缺陷。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方式,积分制作用的发挥受到农村党政班子、组织结构、村庄群众基础、公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加强对积分管理的正确引导,构建符合村情的指标评价体系,实行包容性的福利激励政策,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促进乡村治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李璠  刘立杰 《工会论坛》2013,(6):152-154
民生建设作为现今社会公众眼中的高频词汇,与之相关的要素也自然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多元的文化共生环境直接影响着民生建设的效果。因此,对文化共生进行多维度的角色分析,必然可以为构建民生建设的和谐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