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遵循,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真理性认识与价值性标准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让人民诗意栖息于美丽中国;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民生态利益的维护与人民生态福祉的关照;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自然的先在性与自然的"人化"活动的辩证统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辩证统一、自然大美与人文至美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格作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人格范式,展示了对"求真"的理性探索,表现了对"向善"的深刻诠释,凸显了对"崇美"的完满体悟。然而,随着工业技术文明的迅速发展,当前生态人格出现了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桎梏、人类对自然的冷漠占有、工具性价值取向的困境等方面。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体人格危机,需要通过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教育、注重生态实践等途径塑造日臻完满的生态人格,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格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凝聚了"党的领导""发展为要"和"以人为本"三大价值诉求。三大价值诉求和价值扩充逻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坚守与调适提供历史参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坚守体现在对"党的领导""发展为要"和"以人为本"的继承上,其价值调适则体现在"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大主张上。这种价值坚守与调适,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道德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0)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引导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但是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文明之伪""民主之虚""平等之斜""富饶之困"等弊端,对人类的和谐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其危机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今天应该理性地看待西方文明,既要看到西方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要深刻分析其内在的缺陷,汲取其长,克服其弊,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具有严谨理论逻辑和系统理论框架的理论体系。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在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是生态文明认识论、生态文明方法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生态文明认识论建立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与人关系上,坚持社会主义属性,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价值论的最终目标,同时鉴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生态文明价值论还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生态文明方法论以系统思维为指导,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路径。生态文明认识论、生态文明方法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从"认识——方法——目标"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释,实现了思想性与行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生成与价值转化关系,是强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以及"科技理性"等思潮影响,"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面临着"只见青山不见人""金山银山是目的"等环境伦理冲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民主体制度优势,践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做了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激人奋进。学习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握核心要义,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深入思考融入点,切实做到以重要讲话精神指挥行动、擘画未来,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黑龙江的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洞察国际国内两个大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具有丰富的内涵。"美丽中国"代表着自然环境之美、科学发展之美和社会和谐之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体制、加强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来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对指导"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针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目标,结合当前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提出新时代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议:一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纲,构建绿色发展模式;二是筑牢系统治理思维,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三是改革管理制度,构建适宜跨部门、大流域的行政监管治理体系;四是完善保护环境法治体系,构建完备的依法治理环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论述,是表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述,它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味深长,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揭示了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内在关联性,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深邃理性,指明了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建成美丽中国以及建设地球美好家园指明了方向,充分表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丰富而高超的生态哲理。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构建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传统中获取思想资源,作为传统的经典文本,《周易》中包含的生态智慧值得充分挖掘。其"生生之谓易"体现了天地具有的创造性和生命力,揭示了生态的连续性与持久性。而"与天地相参"则着重体现了人在自然中的有为和挺立,强调了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与价值。《周易》中的智慧对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在美丽中国的新背景下,生态价值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第三次变革,就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重建生态文明。重建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当代重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同样需要重建。中华文化的当代重建,首先需要重建当代文化视域与方法。这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应该确立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生态理性哲学为认知基础;二是应确立文化重建的当代原则,即文化本位动力原则、立根扬本的本土文化原则、以人为本位的主体原则、多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与整合原则、全球视域的文化传创原则;三是应构建文化重建的当代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体系应该以生态化综合为本体要求,以转换生成辩证法为认知方向、以过程-生长论为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全国构建生态文明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四川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四川的生态地位及生态省建设深入分析,在构建“和谐四川,生态四川”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力求为四川在构建未来生态文明过程中提供主攻方向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历史定位,为振兴中华民族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逻辑起点,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按其特有的实践逻辑依次展开,反映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条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理性之路。中国梦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理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性,二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拥军 《理论视野》2007,(12):20-22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它在人类的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活四个层次上都有所体现,是一种不同于已往文明形态的新式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以"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十七大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它为我们指明了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的一种文明观,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演进趋向的理性抉择.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也因此构成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重要方面。马克思致力于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从关系学角度多视角地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内涵与必要性。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价值论及方法论前提在于以制度公正来消解经济关系中的不和谐,保证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以政治民主化为路径为更好地实现人权和遏制权力腐败营造条件,大力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民主;以生态文明建设来构造一个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1)
在本体论上,斯宾诺莎坚持"实体一元论",即以"实体""神""自然"三个概念来表述绝对存在,并用"实体"与"样式"的关系分析了终极实在与万物的整体与分殊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笛卡尔开创的心物二元论的二分,弥合了终极实在与万物的分裂。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思想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的二分,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启示,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新了统一战线的理念,提出"大统战""同心圆""最大公约数",为新时代统战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第二,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新任务,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第三,指明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新路径,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