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1977年3月在联合国水资源会上,科学家们曾严肃地发出警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世界上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的危机”这个预见是建立在科学调查基础上的,其分析得出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早已存在,只不过是程度问题。我省的江淮地区亦不乐观。七十  相似文献   

2.
田伯平 《唯实》2014,(5):45-49
<正>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的出现和蔓延进一步表明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也证明了以下判断: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是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泡沫与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投资泡沫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回归平衡将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趋势。在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全球经济环境和分工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其实质是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3.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世界经济,而且将30年来凯歌行进的全球化置于险境.危机动摇了美元霸权支柱,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开始重塑,后危机时代揭开序幕.美国新政府努力与前任切割,树立美国新形象,以便"重新领导世界".新全球化将起步,国际新秩序的确立还需较长时期的大国利益磨合.与此同时,过去30年积累的和被忽略的问题已经成堆,无疑将对新全球化形成掣肘.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新调整,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出现新变化,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将产生深刻影响。研究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庆和 《当代贵州》2014,(28):24-24
正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用"新常态(new normal)"来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形势,他提醒人们,世界也许再也不能够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稳定的"正常"状态了,而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新的金融体系、新的消费观念和商业环境,以及危机以后经济复苏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未来几年,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常  相似文献   

6.
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于松通过发展埃内斯特·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论和资本主义经济长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于松在对曼德尔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发展中,对新自由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作出分析,认为它并未逾越“晚期资本主义”范畴,尽管国家与资本之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关系。于松从一切商品化、极度不平等、金融化危机等角度,批判地分析了新自由主义主导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及其根源。在此基础上,于松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作出新的批判性思考,高度评价近些年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但同时指出,由于只有中国对重建部分世界经济有一个合乎逻辑的纲领,世界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前景是黯淡的。于松也对社会主义提出若干构想,尽管这些构想并不完善,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于松的资本主义经济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反思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及其独特现象具有启示意义,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成刚 《当代贵州》2009,(12):40-41
自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调整期.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其中包括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8.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利用外资下降,但中部地区呈逆势增长势头.进入2010年,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国际产业分工大调整、大重组,新技术、新产业快速成长.中国既面临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部分领域投资需求缩减、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只有抢抓历史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大项目招商,发展海外投资产业,才能将中部地区的开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周期规律看,经济复苏需要一定时间。综观上世纪以来100年,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以全球性大危机为分界点,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为长周期,一般持续时问为30-50年。第一个长周期起端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第二个长周期起端于1979年石油大危机,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进入第三个长周期。在每一个周期中,经济从危机走向全面恢复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期间可能出现多次反复和震荡。  相似文献   

10.
项平 《新湘评论》2009,(4):61-61
2007年7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而且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世界经济贸易滑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能达到3.7%,大大低于2007年5%的增长水平。世界经济增速急剧放慢,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都已步入衰退。实际上,这次危机的第一阶段主要波及贸易逆差国家,包括许多富国。第二阶段,危机会转向贸易顺差国家,其中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1.
<正>发轫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金融海啸,从美国波及到整个世界,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并重创了整个世界经济。而今三年过去,全球经济何时复苏尚未定论。人们在慨叹原引以为豪的新自由资本主义模式风光不再之时,又翘首以盼: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挽  相似文献   

12.
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意义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到俄罗斯、其他独联体国家、东欧、拉美、非洲和中东,是一次由西方发动的、席卷几大洲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这是西方全球化的一面镜子。这场危机的后果,今天也还可以看到。围绕这次危机,世界各种力量开始了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反思。西方包括美国内部,对于美国霸权主义地位的合理性的质疑和美国正在走向衰弱的议论在上升。  相似文献   

13.
从周期规律看,经济复苏需要一定时间。综观上世纪以来100年,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以全球性大危机为分界点,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为长周期,一般持续时问为30-50年。第一个长周期起端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第二个长周期起端于1979年石油大危机,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进入第三个长周期。在每一个周期中,经济从危机走向全面恢复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期间可能出现多次反复和震荡。  相似文献   

14.
<正>郭铁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理解这个大逻辑,就要对这个新常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常态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个人将其称为"中国式的新常态"。因为新常态实际上不是一个新词。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把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15.
【开篇的话】全球视野下的四川跳出盆地看世界,跳出盆地看四川。2011年的7月,让我们把目光跳出盆地,看看外面的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普遍缓慢,新兴经济体经济恢复迅速,很快从刺激增长过渡到遏制过热。2010年,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0.3%、9.7%和7.5%,这表明世界正处于一个由新兴市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全球贸易驱动的新"超级周期"中。  相似文献   

16.
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非常大。按照格林斯潘说的,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危机。这次危机影响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中国经济。我国经济正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外部环境非常严峻。因为我国长期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严重依赖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5,(1)
<正>2014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中国外交书写新篇章。在一战爆发100年之际,世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动荡不安。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又一个甲午年,中国外交奋力书写崭新的历史,中国声音广为倾听,中国作用备受瞩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新航程。2014年是地缘政治回归年。在欧洲,美欧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问题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激烈的地缘政治碰撞,对欧洲安全格局、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能源市场产生复杂影响。在中  相似文献   

18.
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已延续了三年时间,至今没有结束的欧债危机即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如今,欧盟已经拥有27个成员国,并且实行单一货币欧元,成为了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极.对欧债危机发展演变过程、原因进行剖析,以此来探讨欧债危机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和发展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求是》2012,(24):59
从历史经验来看,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几乎每一次战略突破,都同把重大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密切相关。比如说,成功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从此成为东亚经济引擎;2001年世纪之交打破困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开始全面进入世界市场体系;2008年以来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开始进入国际体系和世界经济核心部位。由此可见,危机确确实实蕴涵机遇。在一定条件下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能变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创新型现代化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与多元集成型资本全球化经济结构的升级重组,是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中心和主线。2008-2009年以美国为中心和发达国家国为主体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再一次以"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是一切文明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凸显了构建世界可持续发展新道路和新模式重大任务的紧迫性;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国际生产与国际消费、经济发展与国际收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发展格局与国际秩序的五大结构性失衡的重大矛盾冲突,凸显了改革国际秩序规则和全球治理结构重大任务的紧迫性。因此,顺应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加快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新道路和新模式的创新建设,以科技创新塑发展、以持久和平保发展、以科学发展促增长、以国际合作抗风险,既是破解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发展新问题新矛盾的科学方法,又是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从世界体系与全球战略的有机结合上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性创新,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不断推进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这就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新道路和新模式的时代内涵和科学本质,也是中国发展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时代作用和世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