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态辩证法是关于"人—自然"系统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它是"人—自然"系统的理论表达,其主要包括"人—自然"系统演化的构成环节和"人—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人—自然"系统的演化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而构成的。生态吸引与生态排斥、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和生态发展是构成"人—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环节,展现着其运动原因、运动状态和运动后果的辩证特征。"人—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是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以劳动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融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特点和功能的新规律,是"人—自然"系统所具有的整体协调规律。  相似文献   

2.
王新萍 《求索》2013,(11):102-104
霍华德·帕森斯在《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态学》中通过批判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责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深度挖掘,指出他们有自己明确的生态学并全面论述了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通过劳动和技术实现的相互转换,必将经历人与自然的前资本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异化关系和共产主义的统一关系;其对生态危机的分析也为我国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以资本的无限扩张为手段,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马克思主义用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一个生态和谐的  相似文献   

4.
依据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人与自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尖锐对立的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在其创立之初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量度而一以贯之。为实现这一价值理想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确证了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主张,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特征进行了原则性的描绘,包括负责任地对自然条件进行共同(联合)管理和使用、秉持张弛有度的生态生活方式、生态科学高度发展、在承认人类控制自然过程的有限性基础上规避自然风险等等。这些理论构思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内在统一性。深入挖掘共产主义基本原则的生态文明意蕴,既可以廓清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理论的生态诘难与误读,强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整体性,也能为新时期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有着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并使之为自己服务;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唯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和摆脱生态危机的途径,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必然联系,展示了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内在统一的未来社会的图景,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集中阐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掠夺与剥削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生态危机,并且阐明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资本逻辑。因此,要解决新陈代谢断裂,必须打破资本逻辑,实现自然—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对于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国锋 《理论月刊》2014,(4):157-159,163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人类文明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其生成和存在的特定逻辑路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对人类持续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否定之否定"形式的超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又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能够修复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  相似文献   

9.
自然—人—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逻辑起点,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基于自然、人和社会的"三维化"思维达到了对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界定和正确认识,提出了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大思路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破解生态环境问题"三维化"终极追求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全面内在统一,在本质上,自然主义是强调遵循规律而非自然权利或自然价值的科学主义,人道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遵循人性发展规律的人文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共产主义则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三维化"诠释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包括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天的关系等合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四个规定,即: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都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要消除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消除产生异化的土壤——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秋芬 《前沿》2006,40(4):21-22
青年马克思人的和谐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是人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二,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的最大阻碍是劳动异化。第三,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和个性丰富高度统一的人,是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第四,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这一时期还没有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他的和谐发展思想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3.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不等于自然,单纯用自然诠释生态恐怕不够。生态是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完整有机地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人和社会的发展维度对其进行的锚定和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及其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具有多重维度和多元意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超验自然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主义、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生态矛盾 ,生态危机已从资本主义社会扩展为全球化危机。生态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 ,要解决生态矛盾 ,必须确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遵循生态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原则 ,构建生态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杨小军  周晓敏 《求索》2007,(3):136-137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社会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同时存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之中。德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但却并不孤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制约、决定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德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到德育活动中,规定着德育活动的价值诉求。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迄今大致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与和谐自然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契合,德育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神性化德育"、"物性化德育"和"人性化德育"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17.
劳动作为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中介,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一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具有四重反生态性质:异化劳动造成了劳动产品和有机自然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尺度和自然尺度的异化;致使劳动主体和无机自然的异化;引发了社会关系和自然现实的异化.要想消解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必须从根源上消灭私有财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复归.明晰劳动异化是自然异化的原因,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根源,认清异化劳动与自然的根本对立关系,有利于破除资本逻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理念,践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8.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哲学的角度看生态问题,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最初的感性和谐阶段、现在的关系紧张阶段以及未来的达致和解、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阶段。其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两个方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迎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备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西方社会思潮,是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社会主义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理论建构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为方法论基础,从制度层面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阐明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构想。生态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论述,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达理 《求索》2010,(7):102-103,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对人和自然物质变换历史过程的具体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造成了生产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对立;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社会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但实际上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