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知》2014,(5):62-63
<正>农民财产权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  相似文献   

2.
农村宅基地继承制度改革具有现实价值:有利于解决法律内部冲突;有利于实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有利于实现物权平等;有利于保护农民私有财产。改革面临着双重困境:法律与制度限制。基于"田野调查"实证研究,提出《继承法》与《土地管理法》冲突的破局之策:遵循保护公民财产继承权原则;改革农村宅基地取得的"三个条件";建立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政府要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防范农户利益受损风险;防范闲置率增高风险;防范乡村伦理破坏风险。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空心村进行了"外扩内空"和"人去楼空"这两种类型的概括。研究发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与宅基地制度和实践特点有关。从宅基地制度层面看,我国宅基地制度呈现两权分离、无偿定量配给和发挥社会保障功能等特点;而从宅基地制度的实践过程看,宅基地呈现集体所有权虚化、使用权固化的基本特点。同时,农村宅基地在村内无明确的退出机制,这让村集体缺乏宅基地的调整权,而房屋的世代继承制和"祖业权"又进一步固化了农户对宅基地的使用权。研究指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虚化和使用权的固化既是空心化形成的原因,也是空心村改造的症结所在。要提高空心村宅基地的使用效率,必须从实化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入手。  相似文献   

4.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现实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主要方式有出租、买卖、征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利益驱动、进城发展需要、休闲养老需求等方面。而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主要存在的法律规范滞后、审批管理不严、交易纠纷不断等问题,增加了依法管理的难度。应加强立法,规范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建立完善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宅基地有期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宅基地市场。  相似文献   

5.
孙双秀  王金贵 《学理论》2012,(30):142-144
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用益物权,我国相关法律将宅基地使用权人限定为农村村民,这在实际上是限制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相关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不得就其宅基地使用权单独转让、出租或者设定抵押。这种限制,一方面使农村的不动产难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民的融资手段,继而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得在城里购置了房产的农民无法转让闲置的空房,将会造成农民房屋的长期空闲,不符合"物尽其用"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允许农村村民对自有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设定典权,且不限定典权人的身份,以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1)
农民问题是个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与进行农村全面改革中,我们必须既要看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又要看到经济新常态与城市化进程自身复杂长期性对农民心理预期与行为取向产生的影响作用,基本权利优先与保障农民基本权利是因应当前农民市民化灰色预期的现实理性选择。文章从守住党在农村的政策底线与尊重农民意愿的需要、保证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确保农村长期稳定与避免改革后遗症三方面,以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对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前提作用为例进行了解证。  相似文献   

7.
完善的地籍制度是现代社会土地管理的基本手段。我国长期以来是在缺乏完善地籍资料情况下完成宅基地管理,宅基地模糊管理制度具有低成本优势,也带来基层管理者落实资源管理目标的消极态度,造成宅基地管理不规范问题。为提升宅基地管理水平,国家有意打破之前模糊制度形式,推行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宅基地制度法律化与规范化。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对于促进土地管理有积极意义,但不能改变宅基地使用权权能,以成都市为典型的允许宅基地流转入市做法突破确权的法律边界。农村宅基地确权要在法律范围内和宅基地公有私用制度框架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关于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推进问题,既有研究多从横向维度将“试点”与“政策”分割开来探讨,很少从纵向维度将“试点”与“政策”统一起来考察,忽视了二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及其表现。本文引入时间因素,以政策变迁的视角对广西A县经验进行历时性分析,从政策与试点关系的时序变化中探讨了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的推进逻辑,并依据案例建构了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时空交接”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对自上而下输入的宅基地改革试点而言,政策往往会在时间上经历滞后于情景、超前于情景以及与情景相适应三个不同阶段,其背后隐藏着试点运作转型的两种行动空间,即“应激性转型”和“调适性转型”,这种时间和空间来回切换的发生逻辑可以由“时空交接”机制予以阐释。“时空交接”分析框架的建构,实现了对“试点”与“政策”的统一考察,为长时段的宅改试点政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阐明了试点政策的变迁轨迹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对制度堕距理论、制度适应理论和政策“时空适配”观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政策大致经历了五个明显的范式阶段:主导分配阶段(1949年-1961年)、两权分离阶段(1962年-1981年)、强化管理阶段(1982年-1996年)、严格管控阶段(1997年-2014年)与改革探索阶段(2015年至今),不同范式阶段的话语体系和政策风格截然不同,而且政策问题构建、政策目标定位与政策工具选择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2015年以来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使宅基地政策更具公平性、人本性和时代性,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不断突显资源共享性、成果共享性将成为这一宅基地范式阶段重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退出补偿是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享有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以其为代表的福利发展变化是厘清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衔接的一条重要脉络。本文基于福利经济理论视角,分别从区域特征、安置模式、资金筹措等维度探究搬迁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福利的变化方向与演变机理,并阐释了同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内在逻辑。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具有家庭改善性、区域发展性及政策福利性等性质。搬迁福利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的内涵,从“搬迁前”到“搬迁后”,农户享有的可识别的“当前福利”转变为环境变迁后的“发展福利”,资金筹措形成的“福利基础”通过搬迁福利内涵深化得以“福利延伸”。依据搬迁福利的传导变化,应从增进主体福利识别、加强福利延伸拓展、规避福利陷阱风险以及构建多元福利体系等方面提升农户福祉,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1财新峰会上提出,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迫于眉睫,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先从政策上,然后再从法律上明确,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拥有长久的使用权。而11月13日,四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确权登记发证,严格规范确认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妥善处理农村违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问题。  相似文献   

12.
韦祎 《理论导刊》2007,(3):70-7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地权利体系中致为重要的一环,立法上对它的规范将直接关涉广大中国农民的切身利益。通过对贵州金沙县农村土地法律及相关问题的调查,可知村集体和政府在农村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法律规范缺失急需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讨解决灾后重建宅基地使用权融资后续法律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研究方法:实证调查分析、规范分析。研究结果:成都市灾后重建突破了宅基地使用权融资的诸多限制,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也存在合法性与司法困惑,存在法律隐患。研究结论:按国家政策精神,在保障农户居住,不违反保护耕地政策的视角下,成都市允许农户以节约的宅基地融资在法律、政策原则上是合法的,但需要在制度设计、创新程序和形式上予以完善,确保其在规范上合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在现行法与灾后重建政策下,不宜一概承认其效力,应区别处理;解决贷款纠纷务必着力于抵押之外,拓展非讼纠纷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5)
中国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赋予宅基地对农民的保障性功能。城市化显化了宅基地的财产性价值,倒逼着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难点是:改革的不配套使得农房、宅基地的福利保障属性与财产性属性难兼顾。改革要突破,必须将"长期、全局"和"短期、局部"的改革结合。  相似文献   

15.
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不能流转引发了诸多问题,根据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因及解决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所涉及问题之分析,应探索构建"以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宅基地所有权主体,居住功能与经济效益功能相结合.宅基地股份合作社为主要流转模式"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2,(16):13-13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农用地转非农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问题,各地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试点实践,但由于长期方向性的制度还有待明晰,农村征地成为近几年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领域,成为城乡经济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需要下决心解决。同时这个问题又涉及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供应、地方土地财政问题。进一步分析,让土地流转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培育我国几亿农民消费大市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新农村视角下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关系出发,结合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经历了从农民私有到集体所有、农民使用的历史性变化,逐步演变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随着城镇边界拓展与农村人口大量向外转移,宅基地制度出现一系列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国在全国15个试点地区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新时代,农村改革将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坚持市场化、渐进式改革的总方向,更应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衔接关联改革,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当前宅基地一户多宅、面积超标、违规占地等问题,本质上是村社集体土地管理能力落后所产生的土地资源低效配置问题。既有保障权视角和财产权视角下的宅基地改革研究,难以有效回应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生活痛点问题。基于江西余江宅改的案例分析表明:通过宅改,组建村民理事会,发挥乡贤带头示范效应,充分利用熟人社会内部的群众动员机制,并围绕项目竞争有效构筑利益激励机制,可有效激发宅基地的社会属性,在嵌入乡村振兴战略框架的过程中提升土地管理能力、充分激活村民自治、有效整治空心村、实现乡村规划引领和促进乡村有效治理,并最终回应新时代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适用于广大中西部传统农区的余江宅改,为当前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超越"保障权"和"财产权"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大法律问题之一。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多个法律领域、多种法律手段,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解决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法律体系。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3月审议表决《民法典》,还将计划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将迎来历史性突破,以民事基本法与行政单行法构筑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将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