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视野》2021,260(10)
从文化自信视角审视,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凝聚社会进步思想共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彰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蕴涵;西方文化渗透的侵蚀、错误社会思潮蔓延的消解、文化力量整合繁难的冲击凸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品质、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向性和发展性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品格、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能力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赵晶 《党政论坛》2013,(7):25-27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意识形态不仅是认识和反映实际的“知识体系”,还是为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政治合法l生基础及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等功能。然而,在当前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下降,这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与作用,分析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主客观因素,探究走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伟 《理论视野》2020,(2):84-89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能力相结合,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坚持话语体系建设与物质基础建设相协同,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坚持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相协调,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路径遵循;坚持传统阵地建设与网络阵地建设相统一,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空间支撑,构成了党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四项实践经验。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更加具有实效性,获得了更大程度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自信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全新历史境遇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如何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化图景中保持定力,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底蕴,积极应对文化构成、价值选择的问题挑战,凝聚社会主义思想共识、引领文化认同,厚植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根基亦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6)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必须紧紧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为起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校园活动建设、以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指导高校官方媒体建设等是整合多元思想、凝聚价值共识、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可行路径,从而更加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意识形态不断弱化着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也集中涌现,形势复杂激荡。首先从时间维度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做了大致梳理,提出了要系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长期性关注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重点开启马克思主义本质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前提条件。然后从逻辑角度分别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视角选择、内容研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最后,总结了国内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执政党获得合法性最持久基础。因此,各国执政党都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共同规律,然而由于每个执政党意识形态所处的国际地位、国内环境以及历史影响、革命传统、自身因素的不同,因而它们建设又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和执政合法性中的其他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增加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通过"合法性"与政治认同相联结。意识形态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证明,为政治认同的生成提供稳定环境,为政治认同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近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渐变以及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均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分化、虚拟网络化、社会思潮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乏力等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化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在传播内容上关照大众感性心理需求,在传播方式上契合大众感性认知习惯,有效推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和大众认同。回顾梳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发展历程,总结反思其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涛 《学理论》2013,(6):264-265
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构建这一认同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以反思和规划,需要多个方面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单独哪个方面都不足以解决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内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蕴含深刻逻辑关联:党内政治文化整合党的意识形态功能、指引人民意识形态认同、引领国家意识形态发展。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问题症结,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引领力,以坚定全体党员理想信念、提升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以及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为此,必须厚植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强化党规党纪执行力度、丰富党内政治文化内涵,以实现意识形态领域全面从严治党由"标"到"本"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2021,(4):38-44
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主题历经了为革命进程提供舆论先导、为国家制度构建确立理论依据、为改革发展奠定观念前提、为民族复兴凝聚价值共识这四个阶段。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呈现的规律性特征是以社会存在为基本出发点、以理论创新为发展牵引力、以民众认同为合法性基础和以"破"中求"立"为贯穿性主线。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既要立足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又要根据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确立主要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制度建设、人民取向和统筹内外,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  相似文献   

13.
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得以维系的思想基础,是社会精神文化的灵魂。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民生建设密不可分,民生改善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互生统一、良性互动的辩证关系。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阶层分化、贫富悬殊、权力腐败严重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追忆民生史实、传播民生故事、关注民生公正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深入推进,新一代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正逐步走上各级政治舞台,而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多样对民主党派成员思想认识的影响,多样化的成员结构和思想诉求,都给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作为党派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和重要的工作依托,如何把基层组织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参政  相似文献   

15.
民粹主义之"民"与人民存在重大分野,打着"民"的旗号却并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它无法走出的悖论。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以虚幻不实的"民"之主张形成意识形态迷障、以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干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依附性的思想内核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意识形态真相,从指导思想、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当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防线,提升社会成员对民粹主义的鉴别和批判能力,以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8,(12)
意识形态是"思想的上层建筑",是"潜在的国家机器",实现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是要实现"理论掌握群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下,要获得意识形态的知识创新,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新时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蓝图相结合,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内容。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党的意识形态知识创新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本体,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焕发理性的魅力和实践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政党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包容性增强、阶级性淡化、传播途径灵活、作用方式隐蔽等新特点。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淡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加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难度。回应挑战,要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现意识形态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彰显意识形态的时代性,理性回应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12)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独树一帜、逻辑清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党情、民情相结合的时代产物。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审视,不难发现意识形态文化溯源可追溯至中国底蕴深厚的文化自信,思想溯源可追溯至西方意识形态的辩证借鉴,理论溯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精华,实践溯源可追溯至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总结。从文化、思想、理论、实践四个向度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来源,有助于提升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引导人民砥砺奋进,发挥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诸多冲击与挑战,在一定的范围和特定群体中存在着社会意识认同缺失和信仰危机。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寻找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刘燕  任旺 《理论导刊》2019,(10):85-90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方针是对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方位和运行机理的科学把握,旨在增强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做好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工作,利益认同是根本依托,价值观认同是灵魂支柱,历史逻辑认同是基因认证。因此,必须突破乡村利益关系分化、思想浮躁喧嚣、传统叙事方式式微等困境,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乡村特色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