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是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侧重于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角度,考察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毛泽东的认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发展、毛泽东的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辩证法的异同等.在此过程中,他总结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特点,并指出其理论得失.他所提出的一些现点在今天看来是较为客观、公允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对哲学仍然做出杰出的贡献,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是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侧重于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角度,考察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毛泽东的认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发展、毛泽东的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辩证法的异同等。在此过程中,他总结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特点,并指出其理论得失。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是较为客观、公允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知"、"行"这对哲学范畴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界定。一、关于认识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知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感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产物,是观察者与现象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张琳 《理论学刊》2006,1(2):58-59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从孔夫子直到孙中山,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从古代《尚书》“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论说,到孟子的知先行后的知行分离说、荀子的行先知后说,经过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行重知轻和王守仁“销行以归之”的知行合一等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知行观,再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的知行统一观以及清代颜元重“习行”轻知识的观点,而后至魏源、谭嗣同、孙中山等人近代意义上的知行学说,知行关系的讨论是长盛不衰。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论说过知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古代哲学中关于知行观的内容尤为丰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知行观,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宝库。 中国古代关于知行观的内容非常丰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静观”、“玄览”的思想。他主张要“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老子》五十四章)提出了根据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孔子对于知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根据社会实践的新变化、新特点,通过对苏联经验的哲学反思、对哲学论争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证性,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通"和"应用"问题,从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对民族化的问题进行了理论说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他还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就辩证统一规律、真理发展规律及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问题、发展问题、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问题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哲学论题,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具体实际,对中国古代知行观作了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内涵着眼于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相统一,使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外延扩展至广泛的治国理政实践;认识和实践主体侧重于党员干部、青年学子。习近平对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两创"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做好"两创"的前提;培养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是做好"两创"的基础;完善价值表达,实现话语转换,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做好"两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秦尚伟 《学习月刊》2009,(16):24-25
王船山(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为明清三大学者。因其晚年居住于衡阳之石船山.故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王船山学问渊博.对哲学、历史、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深入的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而王船山的知行观是在坚持先秦儒家知行观的基础上.在对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批判继承中成熟和发展起来的。在知行观上.王船山强调.实践既是主体完善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重要论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学术背景下,贺麟运用其长期研究西方哲学所得的深厚学养,吸收西方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成果,对这一古老而常新的问题进行了颇具新意的阐发,提出了"自然的知行合一论"这一重要认识论命题。与此同时,他还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进一步夸大"知"的重要性和主宰性,得出"知主行从"的唯心主义哲学结论。贺麟对知行问题的探讨,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内容。一、对知行问题的新阐释《知行合一新论》是贺麟在1938年写的一篇论文。他认为这篇文章对知行问题作了较深广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世界观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毛泽东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写下一系列熠熠生辉的哲学论著,其他一些文章、批注、书信、谈话中也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世界观问题,从而构成了毛泽东世界观理论的完整体系。 一、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 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是哲学。毛泽东概括指出:“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88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因此,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可分为两方面。 (一)辩证唯物主义方面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础上,撰写了《实践论》等论著,系统阐述了知行统一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3.
(一)在知、行范畴上,孙中山超过了封建社会哲学家的眼界但仍明显表现出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毛泽东在清算中国历史上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关于知行范畴遗产过程中完成了孙中山不能完成的使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改造了知行范畴,把它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知识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行动是知识的运用和归宿,知识灌输和行动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知行结合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显著。文章在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启示和指引下,本着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结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提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结合可以从深化时代内涵、优化知识体系、重视现实需要、强化品质养成四个路向进行不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对旧哲学认识论的超越,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阐释的那样,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从"行"决定"知"的纬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而是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思维方式.只有从实践理解相关的认识问题,才能升华到真正的实践认识论.本文对实践的认识主客体现、实践的认识本质、规律观和实践的真理客观性观的探讨,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这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是整个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的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深入研究了革命战争运动的规律性,深刻把握了战争情况的认识过程,精辟阐述了战争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军事著作中蕴含了毛泽东军事哲学中的认识论精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知行结合、德美渗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知行结合、德美渗透"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抓住解读观点、精选案例、强化实践三个环节,并通过情境体验的实践模式化解实践教学操作难的难题.实施中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理念,确立知行结合的教学理念.深化对教材内容与理论体系的研究,强化恩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启迪作用,把准教育对象的时代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构建知行结合的教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任玉梅 《当代贵州》2013,(15):25-25
5月12日上午10点,贵州省图书馆二楼学术报告厅内人头攒动,一场题为"反思我们的文学传统"的讲座正在进行. 讲台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洋洋洒洒地脱稿而谈.从沿袭千年的私塾教育到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从古代文人的自恋与党争到近代文学"两条路线"的误区……陆建德娓娓道来,引导听众一同探讨和反思中国千年来的文学传统. 台下,300余名听众座无虚席.他们中有慕名赶来的青年学生,有80多岁仍孜孜不倦的耄耋老人,不少人一边聚精会神地听讲,一边埋头做笔记. 这是贵州知行讲坛第33期讲座现场的盛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