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秋婷 《法制与社会》2011,(19):87+96-87,96
交通肇事案件的数量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且交通肇事案件中出现的逃逸情节日益增多。本文以一起交通肇事案为例,深入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情节的构成及逃逸情节的类型,以期有裨于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逃逸情节,有力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2.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屡见不鲜,扩大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给交通案件处理带来了阻碍.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交通肇事逃逸与因肇事逃逸致被害人死亡有了明确的司法解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有些细节问题仍然有待商榷.在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与处理时,应当注意行为人的主观动机、行为的客观表现等.关于交通肇事行为的定性,则主要把握逃逸行为时间、加重情节的处理以及因逃逸致被害人死亡.  相似文献   

3.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是指行为人驾驶汽车等道路交通工具肇事造成重大交通责任事故后潜逃的案件。肇事者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不顾受害人的生命安危和财产损失,仓惶逃离现场。近年来,随着交通的日益繁忙和交通事故的不断增长,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直线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近三年发案分别为:1993年459宗,1994年903宗,而1995年第一季度596宗。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急剧上升不但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且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肇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为了有效地遏制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增长和有力打击此类犯罪分子,笔者就如何遏制和查破交通逃逸案件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特别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痕迹检验技术常常在案件侦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从轮胎印痕,擦划、碰撞痕迹,整体分离痕迹三个方面介绍车辆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林书斌  喻红 《特区法坛》2007,(4):27-28,47
交通肇事案件是常见多发的案件,俗称过失犯罪之王,在过失犯罪中约有80%的案件是交通肇事案件,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中,而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实践中也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6.
油漆是交通肇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物证,油漆物证的检验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尤为重要.对现场遗留漆片或被撞物品上附着油漆的检验,可以为案件侦破提供方向和线索;通过与嫌疑车漆片的比对,可以为证实接触事实提供证据. 本文根据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物证检验鉴定过程,总结了油漆附着物检验的几点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重特大交通肇事案件频发,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对社会的危害性十分巨大,而车辆交通肇事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使这类犯罪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于法院在这些同类案件的法律适用和判罚上也存在着很大不同,引起人们对司法机关处理类似案件的不满.另外,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对交通肇事罪的相关规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学界也对此争议颇多.鉴于此,文章选取交通肇事后肇事者未逃逸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自首作为切入点,来分析交通肇事未逃逸行为是否属于自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违法的行为,而且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加大侦查力度,让交通肇事逃逸者无处可逃,同时,也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让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尽量少发生。  相似文献   

9.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交通肇事逃选行为屡见不鲜,扩大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给交通案件处理带来了阻碍。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交通肇事逃逸与因肇事逃逸致被害人死亡有了明确的司法解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有些细节问题仍然有待商榷。在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与处理时,应当注意行为人的主观动机、行为的客观表现等。关于交通肇事行为的定性,则主要把握逃逸行为时间、加重情节的处理以及因逃逸致披害人死亡。  相似文献   

10.
张峰 《法制与社会》2012,(30):153-154
交通肇事逃逸在交通肇事罪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定罪情节的逃逸;二是作为加重情节的逃逸;三是致人死亡的逃逸。这三种逃逸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本文结合某基层人民检察院2009-2011年受理交通肇事案件的情况,对交通肇事逃逸情节的认定以及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肇事是当前社会中一种常发的严重犯罪,1997年刑法对交通肇事条文进行了修改,增设了"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量刑档次,但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况,司法实践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据以定罪量刑的结果也往往不同,法学专家对其理论分析观点暂未统一。笔者就基于国内外做法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综合分析、概括,并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案件、多起车辆共同构成的交通肇事案件及其他有明显争议的交通肇事案件,需要进行痕迹鉴定以明确责任和车辆,由于该类事故现场情况的复杂性、痕迹形成的动态性和瞬间性、制作样本的困难性等因素,给痕迹的鉴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加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新刑法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探讨了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的界限,并提出在几种具体案件中对交通肇事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具体认定。  相似文献   

14.
红外照相显示掩盖字迹侦破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在新形势下,利用先进技术检验手段,在办理此类案件中,可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利用撞擦痕迹、轮胎轧痕、分离物体、微量物证等技术手段为交警队确认嫌疑车辆,进行了一些检验鉴定。今年元月,我们又利用红外照相技术显示被掩盖字迹,为直接侦破一起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情:1994年元月23日21时,在安阳市安楚公路12.5公里处,发生一起重大交通肇事,肇事车轧死一人,逃离现场。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接报案后到达现场,经勘查访问,只了解到肇事车的行驶方向为从东向西,根据现场痕迹判断为客货车  相似文献   

15.
论交通肇事后逃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交通肇事后逃逸界定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不符合立法的原意和刑法原理。因为救助被害人之后再行逃跑,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此种情况下把逃逸作为加重处罚的情节就没有道理了。正确理解交通肇事后逃逸,不能与是否救助被害人割裂开来。此外,还要充分注意逃逸的“假两面性”、“二重性”和“真实性”。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定性与处罚,要充分注意肇事者对被害人的死亡是否持放任态度。对于那些将伤者移入偏僻处隐藏或者佯装送往医院,途中抛弃后再逃逸的案件,则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于1997年修订了《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000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做出了相对更加具体的规定,但刑法学界对于《刑法》以及《解释》的规定有着广泛的争议。本文通过对学界的争议问题的简单说明,分析了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独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谈交通事故案件中的法医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事故的人体损伤是由于交通运输工具在行驶中,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体发生作用,造成的人身伤亡。较明显的交通肇事易确定,但对那些肇事后逃逸案件的尸体,见证人说不清肇事车辆的种类特征及牌照号,这就需要我们对现场和尸体作细致勘查、检验、分析和判断。一方面要确定该尸体损伤是否是车辆造成,是自杀还是他杀所形成,需要鉴别与分析。另一方面,当确定为交通肇事案件后,还要为寻找肇事车辆提供可靠线索和依据。例如肇事车辆的种类、颜色、车型及可能遗留的痕迹,是否附有血迹、毛发及车辆逃逸的方向等,如何掌握交通事故现场勘验,物证提取及尸体损伤的特点和规律,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各要素具有自身的特点,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既有有利条件世有不利条件。查缉途径一般有从肇事痕迹物证的检验、查证入手、从举报线索入手、从调查访问入手、从现场监控录像资料入手、从电子讯信息入手、从查控“阵地”入手、从协作入手等方面。本文指出选择查缉途径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这样有利于查缉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学界存在较大争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关键在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切实履行了救助义务;"逃逸行为"主要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的当场以及与当场紧密联系的时空而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成立要求具备逃逸行为、主观上的过失和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司法实践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交通肇事行为人是否"因逃逸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20.
从司法实践看,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非常复杂。这类案件,简单地以交通肇事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都不免失当。笔者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的定性,应当根据行为人逃逸时的主观罪过、逃逸过程中的客观行为,按照犯罪构成理论依法予以正确界定。具体而言,可依照以下不同情况予以定罪处罚: (一)交通肇事后被害人伤势严重(如脑部、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受伤)生命垂危,即使肇事者及时抢救,也不能挽回其生命。对这种情况人为驾车逃跑,被害人最终确又死亡的,行为人只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被害人死亡与行为人驾车逃跑行为没有因果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