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本源来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联系紧密,在学科发展史上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研究相辅相成。这种紧密关系维系将近三百年,直至冷战时期现实主义主导美国国际关系学领域时才戛然而止。当时,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甚至掀起一场试图疏远法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研究方法的“行为主义革命”。不过,美国之外的捍卫传统研究方法的“英国学派”却仍然维系着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紧密联系。英国学派的学者不仅在相关国际关系命题方面给予了国际法发展的更大空间,而且他们对国际法所做的直接研究,促进了国际法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苏联学"是一个庞大和繁杂的体系.在西方/美国的"苏联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美国对苏政策三者之间寻找交叉点和互动处,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冷战以后西方的俄罗斯/欧亚研究和对俄政策奠定基础.乔治·凯南和马丁·马里亚分别于1947年和1990年以"X"和"Z"为笔名发表的长文,不仅代表了战后西方苏联研究的起点和终结,也构成了学界与政策界、地区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点.在前苏联问题上,学界与政策界的互动不一定合拍,有时甚至南辕北辙.43年间,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具有极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信奉现实主义的凯南被边化,美情报界也因此对苏屡屡误判.相比之下,西方苏联学界的主流却日益学术化,多以"正常"眼光看待前苏联,其中不乏马里亚认为的"亲苏"倾向;Z文对前苏联的笔伐和近乎完美的预测,其实也是对西方和美国苏联学的大批判,尽管这一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公平.  相似文献   

3.
面对二战后的美国知识霸权的结构性压力,欧洲内部的不同国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选择了发展本国国际关系学的不同知识路径,这就使得它们应对和化解美国知识霸权压力的绩效具有差异。英国的独立性的内部指导合作和北欧地区的开放性的多层次合作是较为成功的化解美国知识霸权压力的知识发展路径,而法国的独立性的学术孤立和意大利的开放性的移植生长并没有突破美国的知识霸权。来自于欧洲内部的多元的国别性和地区性的国际关系学的知识发展能量正在创造一个整体性的欧洲国际关系学,它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学在知识关系上日益呈现出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大致平等的基础上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进行互动。这样的整体性的欧洲国际关系学并不是要求一个单一化的欧洲国际关系理论,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别性的、地区性的国际关系学。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正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传统方法,历史方法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尤其是通过将历史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不仅可以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还可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日益重视总结古代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经验,力图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话语体系,以期对以西方经验为主要依据的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形成新的超越。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 ,是关于国际关系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是构成任何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从建立学科之时的理想主义流派 ,到最新的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本体论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国际关系本身就是人类整体社会关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哲学对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在本体论上的思考 ,正是以西方哲人长期的哲学思考为背景和基础的。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 ,而且对于我们尝试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长和 《美国研究》2001,15(1):138-146
在当今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两位学者堪称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牛耳的人,一位是西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 Waltz)教授,他以<人、国家与战争>和<国际政治理论>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整个国际关系学中的大师地位;而另一位,就是美国东部杜克大学的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现任主席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后者以<霸权之后>一书而蜚声学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论著作被征引的频率,最高的除了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以外,当数基欧汉<霸权之后>一书了,另外,近20多年来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也是与基欧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苏联的解体与转型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深远,对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1991年起美国公开发表的俄罗斯政治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通过对美国的俄罗斯研究主要议题的总结和评价,可以发现这20年间,俄罗斯研究在美国学术界的声望日渐衰落.一方面由于美国政府资金削减,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科学更倾向于进行数理分析,国别研究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此外,俄罗斯转型与西方的预期和希望不符,也减弱了美国学者对俄罗斯政治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03,17(4):22-41
本文首先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 ,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突出地表现为美国性 ,即美国不仅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体 ,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客体 ;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 ,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 ,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本文无意批驳这种现象或强化类似认识 ,而旨在考察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根源 ,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文化、国家使命与国家性格如何塑造其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这一个案出发进而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认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 ,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  相似文献   

9.
刘红站 《欧洲研究》2005,23(4):144-151
在国际关系学界,英国国际关系学者E·H·卡尔可谓无人不晓。虽然他一生经历极为丰富,从事过外交、新闻评论、历史研究等工作,他本人也并不看好甚至否认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存在,①但是,他对后人最大的贡献之一恰恰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众多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和奉行现实主义信条的外交家们都汲取了卡尔思想的精髓。作为现实主义流派的早期代表,卡尔对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为政治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以下简称为《二十年危机》)一书中。该书一经面市,即引发了国际关系理论界…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互惠研究之于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便是互惠关系和人情网络。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国际关系中,大体构成了平等互惠与和谐世界理念。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国内至今尚未启动国际互惠研究。在西方,国际互惠已经成为一个理论话语,并产生了虽不算丰富、但仍富有启迪的研究成果。建构中国的国际互惠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进行国际关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也就是要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二是评估西方已有成果。本文做的工作属于第二种,即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在肯定其意义的同时,重点指出其不足。这些不足可能是中国未来国际互惠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22,(4):9-29+5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从理念到现实,彰显中国的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也引发国际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西方理论创新不足,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抬头,全球国际关系学开始流行,激励了本土化、原生性中国理论的兴起。在数字/生态文明时代,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超越中国崛起思维,切实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未来观,充分发掘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创立人本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华学派,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12.
仇华飞 《美国研究》2005,19(1):139-147
国际关系学者霍士第 (K.J. Holsti)认为,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仍无一共同认可的准确定义①。早第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关于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范围、重点和方法论的争论曾掀起高潮。但作为政治学的一部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名称不同,实际上属同一学科。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般来说,传统学派沿用前者,现代行为学派多采用后者。2001年出版的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乔舒亚·戈尔茨坦 (JoshuaS. Gol dstein)的《国际关系》一书,以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全书内容的基本框架,从这两大领域论述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②全书分两大部分:“国…  相似文献   

13.
从本源上讲,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都属于西方文化范畴,但长期以来,前者把后者视为与自己对立的“他者”,以此凸现欧洲文明的优越性。把美国文化视为“他者”的传统尽管在欧洲上层社会显得更为突出,但其实这样一种传统已经渗透到欧洲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历史上形成了整体上的欧洲对美国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绝大多数欧洲人对美国的认识。对历史上欧洲人的美国观进行详细考察,既有助于理解欧洲一直存在的反美情绪,也可以从文化层面上更为深刻地揭示欧洲国家强烈抵制“美国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任晓  沈丁立 《美国研究》2003,17(4):145-149
20 0 3年 9月 10 - 11日 ,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共同主办的“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也是自 2 0 0 2年起每年一度由这家单位合作举办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外交政策思想”系列研讨会的第二届 ,来自北京、洛阳、南京、上海和广州的近 30位中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贡献和缺失 ;二是现实主义思想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关系 ,以及如何认识当前和未来的美国外交政策。(一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  相似文献   

15.
代前言     
2011年3月19日西方国家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以来,利比亚危机已经持续了数月,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鉴于此,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政治研究会与《欧洲研究》编辑部联手推出一组笔谈,约请国内学者从美国、法国、德国等大国的态度与行动,欧盟、北约的战略考量等角度分析利比亚危机的相关问题,并从国际关系、国际法、中国外交等多种视角进行了讨论,以期推动学界对利比亚危机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探索中国学术界回应国际热点问题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走向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背景下,微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个学科的本体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存在的内在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韧性研究在欧洲国际关系学界的兴起,被称为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韧性转向"。在自由主义衰落的背景下,欧洲学者借助这一概念来反思自由主义治理模式的弊端,试图为西方国家在国家脆弱性治理问题上提供新的选择路径。本文介绍了韧性的概念和争论以及围绕这一概念的话语建构,并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韧性"一般是指行为体在面对内部或外部的震荡时所体现的适应能力,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安全治理,则意味着从被治理对象本身寻找可供使用的资源以运用于治理实践。韧性研究认为,理解治理对象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于成功的治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安全研究有两大主要分支——“美国主义”和“欧洲主义”。“欧洲主义”重视安全威胁的国内因素和社会学视角,其对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视又被称作“国际政治社会学”,也由于其对“美国主义”的“背叛”而被统称为“批判安全研究”。“欧洲主义”主要有三大理论分支:威尔士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巴黎学派。“欧洲主义”的三大学派继承了欧洲的批判研究传统,汲取了欧洲社会学思想,在安全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对美国主义的超越。它们基于传统安全研究的局限对主流的安全含义进行了深化、拓宽和延伸,然而三大学派关于安全的基本观点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正是这种“对立”式的学术争鸣才使“欧洲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美国主义”分庭抗礼。“欧洲主义”对中国的安全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安全化理论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青睐。“欧洲主义”安全研究的发展与成功给我国的本土化安全研究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学术研究要有敢于批判和辩论的学术环境,这样才能推动安全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印度古代音乐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时期(史前至公元10世纪)、中世纪时期(11世纪至18世纪)和近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印度古代音乐在世界音乐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拉格(Raga)和节奏(Tala)等印度古代音乐理论范畴奠定了印度音乐的民族性。长期以来,东西方各国学者对其介绍、研究虽未成为一门显学,但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西方学者、印度学者大多遵循历史三分法考察印度音乐发展史。欧洲的印度学家最早以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古代音乐。印度学者对印度古代音乐的研究在时间上虽稍迟于欧洲学者,但其精通古典梵语和印度本土语言者众多,且善于吸纳西方学者的成果,很快就在古典印度学的这一分支占据突出的位置。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印度古代音乐所有的领域。20世纪以来的120年中,中国学界对于印度音乐的介绍、研究从无到有。客观而言,中国学界在介绍、翻译和研究印度古代音乐理论名著方面,与西方、印度的同行相比,尚存诸多不足,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20.
"区域性"特征与东亚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东亚区域内持续的稳定、和平与繁荣,既是21世纪国际.安全研究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东亚安全不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何发挥中国学者在东亚安全领域内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并不是单纯借用已有的以"欧洲经验"或者"北美经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理论,而是在以这些已有的理论为分析工具和参照物的同时,建立新的"研究计划",利用东亚安全研究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特点",测试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唯如此,才能真正在东亚安全研究中创新,才能有效地发展出既能够更好地指导现实政策、又能提高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水平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