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丹 《前沿》2010,(16):99-102
安东·皮勒禁令从法理上讲与民事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具有共通性,都是通过固定并保护证据来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该禁令从创制至今,申请与执行程序已日臻完善。我国目前尚缺失民事诉前证据保全的统一规范,因此在构建统一的民事诉前证据保全制度过程中可从构建的理念与方式以及具体的申请与执行程序等方面对该禁令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2.
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是证据保全制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建立我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 ,有利于维护正常的诉讼程序 ,同时 ,从非诉案件的角度来看 ,它还有利于行政执法 ,仲裁裁决 ,非诉案件的审查、处罚等等。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是证据保全制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建立我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有利于维护正常的诉讼程序,同时,从非诉案件的角度来看,它还有利于行政执法,仲裁裁决,非诉案件的审查、处罚等等.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20,(1)
诉前程序是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必经程序,对监督行政机关、分流诉讼压力有着重要作用,体现了检察机关所具有的司法谦抑性及检察权对行政权的尊重。随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从试点转向全面实施,诉前程序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目前诉前程序存在统一强制适用缺乏合理性、"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标准认定不明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对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进行区分适用,多方面增强检察建议的实质性效力以及简化诉前检察建议的内容、明确"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其他法院管辖案件后财产保全如何处理未作出具体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因法律规定的有权作出诉前财产保全和诉中财产保全的法院不同,对这两种保全措施须进行不同处理。目前,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对这一问题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并修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8条规定。  相似文献   

6.
纠正违法通知书是法律监督权在民事执行领域的体现,具有适用针对性、效力间接性、制度附从性的特征,在监督实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存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缺少强制力、适用混乱等问题,学界对其研究也不足。有必要将纠正违法通知书制度的适用纳入法定程序,明确其适用范围、对象、内容、效力及程序。  相似文献   

7.
何悦  刘云龙 《中国发展》2012,12(2):25-31
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属于中国公证机构保全证据公证业务范围,具有启动方式被动、无需提供担保、保全措施中立等特点。该文分析了电子证据保全公证在保全对象、申请审查、保全措施、公证书效力等方面与传统证据保全公证的不同,认为需要通过相关立法对其程序规则加以明确。目前中国公证机构仅对电子数据取得行为进行保全公证,随着电子数据鉴定技术的发展,在证据保全公证中引入电子数据原始性公证已不存在技术障碍,为此,该文提出应从法理、效力等层面对电子数据原始性公证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8,(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渗透,科技产品的使用率大大提升,电子化信息覆盖面越发广泛,电子证据作为有效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侵权纠纷,电子证据保全成为处理这类案件的关键。其中,通过公证方式保全的电子证据具有最强的证明力,但电子证据公证保全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当通过制定统一的操作程序规范、多层面防范虚假公证、确立明确具体的瑕疵公证书效力认定标准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上线”,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推动了刑事惩治与民事侵权保护的双向发力,实现了惩治犯罪和生态保护的同频共振。通过实证调研W市检察院非法捕捞案件的办理情况,分析这类案件在证据固定、诉前程序、责任认定、强制执行等方面的实践困境,针对性提出办案主体一体化、证据固定规范化、诉前程序实质化、责任认定精准化、执行措施实效化等五大举措,构建非法捕捞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二审诉讼制度尚不能充分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价值.特别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关于二审裁判制度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裁判的种类不全、改判的内涵不清、改判或发回重审的理由与证据规则不符、重实体轻程序以及影响程序的安定等.完善二审裁判制度,须遵循公正、效率原则,当事人处分原则以及程序与实体并重原则.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增加二审裁判类型;二是明确确立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与利益变更原则;三是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改进发回重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袁美丽 《前沿》2006,(12):154-155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制度之一。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这一问题的规定存在一些不明确、矛盾之处,使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律地位不清。本文在分析学界观点的基础上,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参诉条件、权利限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出于程序公正、诉讼效益价值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完善的考虑,《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但学界就证据失权是否正义、该制度是否切合我国的司法现状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域外立法对证据失权进行了严格限制。我国也应在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以及准备程序方面进行再完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公证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司法部决定恢复重建公证制度。1980年2月15日,司法部发出《关于逐步恢复国内公证业务的通知》。198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了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同年4月1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从而为新中国公证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法规不仅对公证的性质、业务范围、公证员条件、公证管辖、公证程序等予以明确规定,而且还确立了一个“以处为本”的公证制度:国家以规章的形式将公证证明权赋予了一个组织——公证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立项程序存在诸多问题:立项程序法律原则缺乏规定,立项信息公开制度不系统,立项回避制度不具体;对立项建议效力未作明确规定等。对此,文章从修改项目立项的法律原则,实行项目管理回避制度,明确立项建议的效力,健全公示与说明理由制度,完善陈述与申辩制度以及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等层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电子证据的法定证据形式障碍和弱证明力均是制约电子证据有效运用的关键瓶颈.完善电子证据立法,前提是确立电子证据的独立法律地位,这符合民事诉讼法基本原理,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电子证据的证明功能,也是与刑事诉讼法修改保持协调的需要.电子证据的弱证明力、高度科技依赖性以及电子证据地位的提升决定了民事诉讼法修改规定电子数据证据种类的同时,必须确立电子证据补强规则,并从设计原则和具体路径两个方面构建我国的电子证据补强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增设了行为保全制度,极大地完善了我国诉讼保全体系。但该制度过于笼统、粗糙。有必要在编纂体例、具体内容、适用条件、审查程序以及救济机制等方面借鉴日本行为保全制度进一步细化。具体而言,应在诉前保全和诉中保全中均坚持当事人申请原则,完善适用行为保全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并通过保障被申请人参与权,赋予当事人复议权、提供担保撤销权等方式强化救济。在条件成熟后,还应当制定独立的民事保全法。  相似文献   

17.
<正>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础,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不涉及到证据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于改变传统审判方式和观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国证据制度至今仍作为诉讼法的附庸,过于粗疏,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现阶段证据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和完善各项证据规则,即“取证规则、举证规则、质证规则、认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商事仲裁立法仅规定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两种保全制度,但实践中,争议一方采取的可能给对方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措施或行为并不能被财产或证据两大对象所涵盖,因此,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构建临时行为保全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临时行为保全制度包括:赋予仲裁庭发布临时行为保全的权力、严格规定临时行为保全发布的条件、法院对仲裁中临时行为保全措施的支持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司法     
《人民政坛》2015,(3):5
最高法出台新的民诉法司法解释据《人民法院报》2月4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4日正式发布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部司法解释进行解读。据介绍,《民诉法司法解释》共分23章,共552条。司法解释对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确保民事诉讼程序公正、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司法公开、规范证据的审查与运用、切实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效率、贯彻诚实信用原则、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庭纪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胡军辉  刘佳美 《求索》2013,(6):207-209
美国民事诉讼法中设立了争点排除规则.该规则具有减少矛盾裁判出现、提高司法效率、节约法院司法资源、减少当事人诉累等多种重要的价值。我国现有的既判力效力制度与美国的争点排除规则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和效力上的兼容性。我国民事诉讼法可以参照美国法设立争点排除规则,明确争点排除规则适用的要件及其例外情形,同时还应当明确争点排除效力援引的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