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著名诗人丘特切夫曾说过:“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我想这种“特殊的东西”就是独特的俄罗斯文化。从一个或几个世纪的宏大语境来透视俄罗斯现象,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俄罗斯的兴衰中,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对俄罗斯文化的分析。实际上,  相似文献   

2.
世界新秩序和朝鲜半岛统一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新秩序和朝鲜半岛统一政策李忠植序论韩民族的分裂是外部势力为确保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而把它加以分裂的结果。在冷战时代出现基于冷战式思考方式的统一方法是理所当然的。冷战体系的解体意味着给朝鲜半岛提供了促进统一的客观环境。如果说冷战式思考方式是在冷战时...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酒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文化象征。韩国人对酒偏爱有加,尤其是成年男子,他们将饮酒作为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工作之余无酒不聚的程度,这让来到韩国的外国人既感陌生又觉好奇。本文从这个独特的视角中,细细地感受韩国酒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解读蕴含着韩国男人们喜怒哀乐的酒文化,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韩民族的整体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4.
狄德罗在美学方面有很多创见。在他所写的艺术批评、戏剧批评和一些专著里都谈到他的美学观点。虽然他的美学论点散见各处,缺少系统性,而且同他的创作实践不尽相符,但正如他所说,问题不在有无矛盾,而在作者“经常提到的是什么”。在美学方面,狄德罗经常提到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以及“对比关系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因而对美在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方面,用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作出了贡献,为美学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为今人研究美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锋 《美国研究》2005,19(3):33-5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甚嚣尘上“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所坚持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这种“意象”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因素关系较少,而更多地与美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太阳的组合意象由曙光、太阳和黄昏构成。诗人逐日的探险精神反映了波德莱尔的审美旨趣与灵魂波动。太阳代表了光线与热量,美与幸福,生命的发端与终极,精神的辉煌和对理想的追寻。通感象征性的表述阳光,让《恶之花》如不落的红日般照耀于世界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7.
范荣 《法国研究》2014,(3):52-56
在杜拉斯的作品中,音乐无处不在,并经常行使叙事功能。音乐与书写结合,表现文字无法达到的意象境界。音乐融入文字,使文字成为充满声音与隐喻的语言,并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其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文本语言不仅可以阅读,更是一种听觉语言,是音乐,是形式也是内容。  相似文献   

8.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论德国统一译者翁裕斌自从在俾斯麦领导下实现统一以来,德国──或许该说它的一部分,因为其民族统一如此珊珊来迟──总是以不可揣度的方式在侵略别人和自我怀疑之间摇摆。它的近邻,如法国人和波兰人,对此比英国人,更别提美国人,就更加清楚了。...  相似文献   

9.
罗治荣 《法国研究》2014,(1):70-72,96
梅里美以《卡门》、《马铁奥·法尔哥尼》、《高龙巴》、《塔芒戈》等为数不多的出色短篇小说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些小说中,梅里美通过笔下的一系列精妙绝伦的艺术形象对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生活作了独特而比较深刻的反映。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高龙巴》如何运用讽刺手法实现叙事效果的平衡与交融,把握出观察与理解梅里美小说的新角度,以期从梅里美平淡文字中不动声色的讽刺来感受其文字中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这就是说,凡上乘文学作品,都应是鲜明的主题思想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结合体。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评介中,我们也是思想和艺术的辩证统一论者;我们力图将那些给人以一定教益,使人悟出某种人生意义,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美之享受的作品介绍给广大读者。为此,我们从偌大的法兰西文苑中选采了科莱特培植的几朵小花儿。  相似文献   

11.
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作为日本独特的传统美意识,一直是影响日本人深层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探讨其演进过程来揭示日本传统审美理念的特质及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4,(12):34-35
<正>千百年来,桃花源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历代丹青高手的画中,桃花源与高山流水,清风明月一起,构筑起中国式审美最诗意的意象。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一岁春暖,一岁花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叶添新绿,辛夷满树开。在这样的美好时刻,一年一度的“南汇桃花节”即将开幕。枝头粉苞迎风待放,画里桃源已然春满乾坤。  相似文献   

13.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它诞生于日本从"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型时期。在《竹取物语》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中,既包含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研究《竹取物语》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物语文学的叙事特点,还能进一步认识平安时期日本文化转型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象征主义,敬请光临 象征主义,“它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但不直接去描述它们,也不通过与具体意象明显的比较去限定它们,而是暗示这些思想和感情是什么,运用未加解释的象征使读者在头脑里重新创造它们。”  相似文献   

15.
韩国企业经营体制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企业经营体制是一种独特的"所有·经营型体制",表现为所有权高度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决策结构高度中央集权,经营权传承采取世袭制等.这种经营体制表现在企业集团组织的结构上,形成了独特的由支配股东及其家族直接控制的金字塔式多层次结构.本文论述了韩国企业所有·经营型经营体制的特点、利弊、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春香传》、浙清传》、《兴夫传》是韩国三大古典小说,自问世以来,深得韩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两个世纪以来,“三大古典小说”能久传不衰,如此受到韩国人民的喜爱呢?除了它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外,鲜明的艺术特色也是其重要原因。“三大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究竟表现在哪里,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三大古典小说”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其中春香、沈清、兴夫的形象,可以说是光彩照人深入人心的。《春香传》中的春香被塑造成美丽、坚贞、纯朴、刚毅的封建时代妇女的典型,作品通过许多人物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7.
政党形象是指民众以政党理念、政党绩效和政党风貌等一系列客观要素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对政党相对稳定的主观认知、评价和总体印象,是政党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和品质在民众中的心理映射;政党形象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政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执政资源,有利于提升党的凝聚力与向...  相似文献   

18.
王薇 《法国研究》2013,(3):94-99
法语音乐剧的流行音乐范式决定了它的大众文化产品属性,特有性成为一种供观赏的异域景观、一种刻板印象、一种符号象征,而法国文化特有的文化意象与思想内涵却在翻译的过程中流失严重;法语音乐剧传播的主题是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它以共有性吁请不同受众的文化认同。因此,法语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与翻译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形象传播,却不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转译。  相似文献   

19.
耿佳 《法国研究》2005,(2):40-46
小说<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一个波旁王朝时期进行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0.
从柏林墙倒塌后短暂的统一进程来看,德国统一表现出来的是突变,两德从并存状态转变为一个统一的德国。但这个突变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是《基础条约》签署后通过两德各自的行动及双方互动导致的渐变逐步形成的。它成功积聚了有利于统一的条件与支持统一的力量,包括民族认同、对联邦德国制度与实践的认同与好感、两德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将西德的价值观逐步渗透到东德,以及东德在经济上日益对西德的依赖等。这些因素在柏林墙倒塌、统一机会到来之际,综合性地发挥了作用,在整体上推动了两德朝由西德主导的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大多数德国民众中间形成了支持统一的意愿与共识,最终推动德国统一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